吳 軍,孫 宇,李鵬波
(天津城建大學建筑學院,天津 300384)
旅游型鄉村是指自身具備優質旅游資源,以此來吸引游客觀光、駐足、消費的鄉村個體。根據旅游發展方向可分為民俗文化體驗型、自然生態型、田園農業觀光型、休閑度假型鄉村[1]。旅游型鄉村景觀空間是建設和開發的重點內容,是村民生產、生活的核心空間,也是游客體驗鄉村歷史和文化的場所,同時涵蓋了鄉村的地形地貌、植被綠化、水系、道路等景觀環境,具有發展旅游的良好潛力。
鄉村景觀空間質量評價是鄉村景觀規劃的基礎,是激發鄉村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目前,綜合國內外研究動態來看,國外的鄉村景觀評價受到農業政策和景觀保護法令等影響,主要集中在農業、資源保護等方面[2],國內鄉村景觀評價研究層次較為宏觀,主要集中在景觀價值、資源、特征等方面,對鄉村景觀空間質量評價研究鮮少,導致鄉村景觀出現盲目改造和擬城市化的問題[3]。因此,亟需開展鄉村景觀空間質量評價方法研究,準確把握鄉村景觀空間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鄉村景觀建設,有助于鄉村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居民開始向往體驗鄉村的生活,鄉村旅游逐漸發展起來,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提高了鄉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在旅游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1)不合理的開發占用農林用地,導致鄉村生態破壞、景觀資源浪費。2)盲目復制城市景觀空間設計內容,導致千村一面,地域文化缺失。3)村內亂搭亂建,盲目拆除,損壞了原有的空間肌理,導致空間利用不當、游客旅游體驗差等問題[4-6]。
旅游型鄉村景觀空間根據劃分角度不同有不同的類型。肖篤寧等[7]從功能方面將鄉村景觀分為自然景觀、經營景觀和人工景觀。 王云才把鄉村景觀空間分為生活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態空間。劉濱誼等[8]將鄉村景觀分為自然要素:水文、植物、地形,人工建設景觀:建筑、道路等。陳曉玲將鄉村景觀空間分為院落、屋前、道路、節點和邊界空間;本文側重于從物質實體空間對景觀空間進行界定,以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為核心,將景觀空間分為與村民、游客密切相關和使用頻率較高的景觀空間類型,主要分為道路景觀空間、水體景觀空間、植物景觀空間、建筑景觀空間、公共活動空間、農業景觀空間、文化景觀空間,以此分類為基礎,進行生態、美學、文化、社會等多維度的全面評價,提升鄉村旅游環境。
1)綜合性原則。鄉村景觀空間具有生態、美學、文化等多重功能,因此,選擇評價指標時不能只偏向某一方面,要兼具生態、美學和文化等多方面功能,結合實際情況綜合全面的確定評價指標。
2)目標性原則。鄉村景觀評價指標用來客觀的描述景觀空間質量,要緊扣評價目標,滿足評價目的。評價對象要十分明確,評價方式要簡單明了,要能夠反映鄉村景觀空間基本狀況和基本特征。
3)層次性原則。為了保證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各層次指標要結構分明,體系分為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這三個層次要從宏觀到微觀,由一般到具體層層遞進,不能重復利用。
4)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鄉村景觀空間質量體系的評價指標涉及較多維度,內容廣泛且復雜,評價指標分為可以量化的數據項和無法直接量化的主觀感知項,所以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原則。
層次分析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一種多準則決策方法,采用AHP層次分析法,構建鄉村景觀空間質量評價體系,將評價體系劃分為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的多層次結構,通過計算來確定評價指標權重[9]。
評價指標決定著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通過相關文獻的研究整合以及專家意見征詢,梳理得到相應的評價指標,并建立指標體系,準則層為景觀空間7個分類和旅游發展目標,指標層為生態、美學、文化、社會等方面的衡量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鄉村景觀空間質量評價體系
2.4.1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利用層次分析法軟件YAAHP Version 10.0版本,依據所選評價指標,建立鄉村景觀空間質量評價體系結構模型(見圖1)。

2.4.2 構造成對比較矩陣


表2 判斷矩陣及其含義
2.4.3 確定指標權重的系數
將判斷矩陣的評價結果輸入YAAHP軟件,計算各項指標層的權重系數,并進行一致性檢驗。CR<0.1則通過一致性檢驗。
對每項評價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總分為1分,劃分為5個等級,每個等級的分值分別為優0.8~1、良0.6~0.8、中0.4~0.6、低0.2~0.4、差0~0.2,依據評分標準,根據自身感受對現狀進行打分,打分結果的平均值作為指標層分值,計算各項目層的評價值。
參照姚曉潔[10]、肖禾[11]、呂璐等[12]研究者的綜合評價公式,計算不同鄉村景觀空間質量的綜合得分,參照(如表3所示)鄉村景觀綜合評分標準。評價公式如下:
其中,P為評價值總分;Ci為某單項指標層的評分;Mj為單項指標層所對應的權重;Rj為準則層的權重。

表3 綜合得分標準
常口村位于福建省將樂縣東部,與省道204線毗鄰,距縣城15 km,位于金溪河畔下游,依山傍水,是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其森林覆蓋率達到90%以上,被評為省級生態村。
常口村是“兩山理論”的發源地和客家擂茶文化的重要傳播地。常口村的村內大多數為新建建筑,部分舊建筑已經廢棄衰敗,分布在村莊中心,展現了??诖灏l展的原型空間。村內有常興湖、常源湖兩處湖泊,為該村主要水體景觀;道路兩側景觀單調且硬質化嚴重,缺少綠色空間;村內有活動廣場和兒童公園等公共活動空間以及村史展覽館、村委會、籃球場、羽毛球場等(見圖2,圖3)。


3.3.1 指標權重
運用景觀空間質量評價體系對常口村進行評價,邀請6名專家、15名相關專業的研究生,用1~9標度法,構造判斷矩陣,將重要性評分結果輸入YAAHP軟件,計算??诖寰坝^空間質量的各評價指標權重值并進行一致性檢驗(見表4)。

表4 ??诖寰坝^空間質量評價值
3.3.2 綜合評價
實地調研時邀請15名研究生、30名游客、20名??诖宕迕?,依據評分標準對現狀進行打分,計算相應的評價值(見表4)。根據綜合評價公式計算??诖宓木C合評分。
??诖宓木C合得分為0.72,依據(如表4所示)評分標準,整體景觀空間質量良好,因其擁有山水林田湖等景觀資源,自身條件優越。依據評分結果,對得分較高的評價指標,發掘常口村的資源優勢;對得分的低評價指標,分析其存在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營造策略,提升景觀空間質量和游客的體驗感。
??诖迳剿坝^空間評價分數為0.80,說明山水體景觀空間質量較好,其中在水體觀賞性、水體生態性等指標的評分較高,分別為0.87,0.82。從現狀來看??诖逵谐Ed湖和常源湖兩處水體景觀,水質清澈,湖邊采用生態駁岸且周圍植物生長茂盛、種類豐富;常興湖中有兩座生態浮島,增強了水體流動,湖邊有通向常興亭的棧橋,為人們提供了日常休息和觀賞美景的場所。提升改造時可在水岸邊增加觀景點滿足更多人的休憩和觀景需求,增加芳香植物以加強吸引力。打造山水景觀空間,讓游客體驗到“看得見山,忘得見水,記得住鄉愁”[13]。
??诖逶诘缆房臻g適宜性的評分為0.60,這是由于道路景觀空間兩側相對單調且住宅的高度偏高,導致人在行走時會產生緊迫感,部分道路空間還存在亂堆亂放現象,因此,道路景觀空間改造時利用植物垂直綠化或豐富頂界面等方式 “柔化”景觀空間,減少壓迫感,對道路空間進行整治,保持衛生清潔環境[14]。
??诖骞部臻g的適宜性和設施完善性分別為0.60,0.62,評分相對偏低,說明在這些方面存在不足,營造時需考慮游客及當地居民的需求,挖掘潛力空間,改造消極空間,保存原有的空間肌理,采用多樣的尺度、多樣的空間界面來豐富游客體驗性,完善優化空間功能,滿足不同群體的社會需求;建設公共生態停車場,滿足旅游旺季游客的停車需求。
常口村植物景觀本土性指標評分為0.60,分值偏低,是因為??诖逯参锓N類和綠化模式偏向城市化,缺乏鄉土野性等,植物選種時盡量選擇具有觀賞價值、文化特色的鄉土樹種,營造自然群落空間層次的同時構建鄉村植物主題景觀[15]。
??诖遛r業景觀在體驗感、文化本土性的評分分別為0.5,0.6,說明這些方面相對弱勢,應結合鄉村發展,挖掘農業多功能潛力,打造農業種植基地、農家樂,增加碩果采摘、養殖體驗、農業科普等活動,實現三產融合[16];文化景觀方面傳承本土文化、增設具有文化特征的景觀小品,同時豐富旅游產品和文化功能,營造文化氛圍,鼓勵游客參加民俗節慶活動。
增加導視、環境、衛生、娛樂等設施數量,按需配置滿足游客需求,同時,引進5G+4K,5G+VR公共服務效能,提升服務水平。利用鄉土材料搭建休閑、娛樂的公共服務設施,滿足游客和兒童的多樣性需求,提取鄉村文化符號,進行景觀小品、娛樂設施的營造。
鄉村景觀空間質量評價是景觀規劃設計的基礎,運用景觀空間質量評價體系對??诖暹M行評價,結果表明??诖逭w景觀空間質量良好,通過數據直觀地看出??诖逶谏剿坝^空間的評分高,農業景觀、植物景觀本土性、設施完善性、文化本土性的評分低。針對評分低的內容提出相應的營造策略,為??诖寰坝^空間規劃提供指導方向。因此,進行鄉村景觀空間改造時,應充分做好調研工作,挖掘鄉村特有的景觀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弘揚與傳承本土文化。挖掘農業多功能潛力,實現三產融合,推動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