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蝶
摘 要:鄉村振興提到的“五大振興”中包含了文化振興,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本文立足縣級文化館的視角,淺談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的困境,并就縣級文化館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作用展開論述。
關鍵詞:文化館;鄉村振興;柞水縣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是農民,主陣地在鄉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首先要實施好鄉村文化振興。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文化館如何做好文化服務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更好地發揮效能,為廣大鄉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是廣大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柞水縣城鄉文化的現狀
近年來,柞水縣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以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著力點,以文化惠民工程為抓手,免費開放公共文化場館,積極開展農村文化建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柞水縣轄八鎮一辦、82個村,目前全縣擁有圖書館1個、農家書屋9個、文化館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9個,電視戶戶通,應急廣播、無線WiFi實現全覆蓋。2021年柞水縣文化建設投入資金100余萬元,對全縣9個鎮辦文化服務中心進行了改造升級,并為每個中心聘請了1名文化志愿者,為全縣6個移民安置點建設了文化活動室,配合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建成了窯鎮社區和梨園村2個高標準的文化廣場。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原來單調、乏味的農村生活也不復存在,聚眾賭博、打架斗毆現象也逐漸減少,健康、文明、和諧的氛圍更多地出現在田間地頭和農村群眾的休閑娛樂中。但同時,鄉村文化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基礎設施匱乏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柞水縣各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大為改善,群眾文化生活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但與大城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還遠不能滿足農民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有不少邊遠村的活動場地設施簡陋陳舊,難以正常開放。
(二)人才資源不足
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專業的人才來推動鄉村文化事業的發展,而鄉村地區整體受教育水平相對偏低,人才資源明顯不足,不能滿足鄉村振興文化需求,并且也沒有能力引進外來專業人才或培養內部專業人才,從而嚴重阻礙了鄉村文化振興發展進程。目前,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人員大多是鄉鎮政府工作人員,并且身兼數職,不能專職專用,也沒有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部分鎮還存在人員老化、人才斷檔現象。
(三)無法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
隨著鄉村地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長,但是由于經濟的制約,專業人才資源的不足,文化活動形式單一,方式過于簡單,不能經常性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許多活動缺乏趣味性、豐富性,群眾參與度不高。
二、柞水縣文化館基本情況
柞水縣文化館成立于1953年,現有使用面積2468平方米,在編10人,實際在崗11人,館內設有攝影美術、文學詩歌、音樂、舞蹈、戲曲曲藝、少兒美術、公共文化、非遺保護等工作崗位。近年來,在縣宣傳文化主管部門的堅強領導下,在省市業務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全館職工奮力創新、銳意進取,為推動柞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繁榮文化,豐富活躍城鄉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做出了積極探索和不懈努力。
(一)免費開放常態化,優質服務人性化
自2011年7月1日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以來,館內音樂舞蹈室、少兒美術室、攝影美術室全天候向公眾開放,精心打造了“戲迷歌迷俱樂部”活動品牌,堅持錯時服務和延時服務,累計接待16.2萬人次。以免費培訓為龍頭,以建設群文隊伍為方向,每年免費舉辦各類培訓班二十期次以上,培訓內容涉及鄉鎮公共文化服務、音樂舞蹈、民間文藝創作、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柞水漁鼓、文藝社團管理、書畫攝影、少兒美術、樂器演奏等。僅群眾廣場舞骨干培訓就達40期次,共培訓各類群眾文化骨干2000余人次。
(二)文化繁榮抓活動,群眾文化塑品牌
近年來,柞水縣文化館把群眾文化活動作為助推文化繁榮的有效途徑,先后與有關單位聯合,策劃組織了“民歌漁鼓大賽”“群眾廣場舞大賽”“社團廣場文藝演出”“民俗社火鬧新春”“農民文化藝術節”“文化走近農民工”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打造了“舞動幸福萬人健康”“送歡樂鄉村行”“文化趕大集”三個群眾最喜愛的活動品牌,2014年又推出了“文化志愿者校園行”文化活動品牌,2018年又積極實施了“中國夢·柞水美”廣場周末文化活動品牌,受到群眾廣泛好評。
(三)非遺保護重搶救,傳承發展有實效
2012年以來,組織實施了全縣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積極申報了第二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和第四、第五、第六批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的申報工作,列入市級保護名錄的項目由4個增加到25個,省級保護名錄的項目由1個增加到6個。在搶救中保護,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省級項目“柞水漁鼓”已成為柞水旅游文化品牌,先后走進上海世博會、西安世園會;“杏坪皮紙”手工制作技藝被陜西省工信廳、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列為第一批傳統工藝振興項目;“柞水洋芋糍粑”走進了賓館飯店、農家樂,走進古城西安,成為游客最喜愛的特色小吃;非遺展示展演持續進行,非遺進校園讓師生們大開眼界。
(四)服務基層重實效,為民服務結碩果
近年來,柞水縣文化館把服務基層、服務農民作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任務來抓。持續開展“送歡樂鄉村行”“文化趕大集”“舞動幸福萬人健康”三個文化惠民活動,年均開展下基層文化惠民活動100余次,惠及農民群眾20萬人。特別是文化趕大集春節送春聯活動,自2014年實施以來,共組織文化志愿者80余人次巡回全縣40個行政村免費為群眾義寫春聯近5萬副,得到鄉村群眾廣泛好評。
三、文化館對鄉村文化振興的作用和意義
文化館在新農村文化振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無論在任何時期,文化館工作好,農村文化事業就活;文化館事業強大,農村文化事業就興盛。文化館對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農民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做好文化館建設,整個鄉村文化網絡就活了,就會顯出生機,就會有美好的發展前景,鄉村文化也就更加繁榮興旺。
(一)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有效指導
文化館是國家設立的公益文化單位,文化館文化是政府文化的一部分,對農村文化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具有導向作用。文化館可以下基層開展文化宣傳教育工作,還可以為基層培訓人才,提高文化站和村文化工作人員的業務綜合能力。同時,文化館還可以向基層配送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更好地促進鄉村文化建設。
(二)為鄉村文化振興培育人才
全面進入新農村建設時期,對新農村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任務與要求,即新農村文化建設不僅僅是領導農民開展文化活動,還需要面向現代化建設,注重提升農民全面素質,這就需要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專業的人才僅靠學校教育培養是很難完成的,這就要通過文化館進行再培訓。文化館通過舉辦文化培訓班、下基層輔導、舉辦文藝匯演、舉行文化藝術比賽等活動,每年都為農村培訓大量的文化骨干。因此,在鄉村文化振興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文化館培育人才的作用。
(三)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縣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的業務部門,文化館服務是通過各類資源和自身專業能力,為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提供的服務,包括人民藝術教育、普及文化藝術知識、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實施、群眾文藝創作、群眾文化骨干培訓、輔導基層文化骨干、開展社會文化教育培訓以及履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工作職能,具有多樣性、綜合性、互動性、靈活性的特點,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整合文化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四、縣級文化館如何發揮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一)轉變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式方法
在深入開展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文化館要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創新開展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文化館作為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主陣地,在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戰略中,需要深入研究社會發展現狀,轉變工作思路,轉變服務理念,轉變工作重心,把鄉村振興戰略落實到日常工作中,為柞水縣鄉村振興工作做出努力。由縣文化館牽頭組織,縣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參與,建成全縣文化館(站)聯盟,形成強大的群眾文化專業隊伍,實現專業人員、專業設備等資源共建共享,為農民群眾創造優秀的精神文化提供基礎保障。創新性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線上公共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推動文化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例如文化館(站)采用網絡直播、短視頻、圖文展示等方式,積極開展各種線上文藝活動,服務群眾,并組織文藝志愿者、愛好者積極參與,征集歌曲、攝影、書法、舞蹈等主題作品,豐富平臺資源。
(二)根據民眾需求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化消費不再停留在低水平、單一的層次上。我們應根據廣大群眾的需要,組織開展內容健康、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充實群眾業余文化生活。通過開展群眾文化需求民意調查,了解群眾內心需求,了解群眾喜歡看、想看的文藝演出、展覽、圖書,真正做到以滿足群眾需求為立足點開展基層群眾公共文化活動。文化館積極服務鄉村振興工作大局,深入全縣各鎮深度貧困村,開展“文化趕大集”“送歡樂進萬家”等活動,舉辦音樂、廣場舞、柞水漁鼓、書法等免費培訓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經常性開展文藝演出、電影放映、文體比賽、展覽展示、教育培訓、科普宣傳等活動,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群眾,讓群眾自主參與,由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由參與者變成傳承者、展示者。
(三)創作謳歌人民的優秀文藝作品
以美好鄉村建設、精準扶貧等為題材,創作現實題材文藝精品,豐富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提升鄉風文明風貌。2020年柞水縣文化館圍繞服務脫貧攻堅、宣傳脫貧攻堅這一主題,組織實施了柞水脫貧攻堅文藝作品創作征稿活動,柞水縣文藝工作者走進基層,深入生活,挖掘扶貧工作中的典型素材,創作出一大批扶貧文藝作品,有詩歌、散文、小說、曲藝、小品、小戲、表演唱,共征稿312件,征集書法攝影作品143件。柞水扶貧文藝作品集《風韻》、書法攝影作品《聚焦》正式編印出版,社會反響熱烈。小戲劇《妯娌之間》、表演唱《四大嫂夸扶貧》、小品《夢想成真》等以身邊人、身邊事為原型創作的文藝精品被編排為舞臺劇下鄉巡回演出,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四)加強鄉村人才培養
加強鄉村文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壯大鄉村特色人才隊伍規模。開展全縣基層公共文化隊伍培訓活動,舉辦農村文藝骨干業務培訓、鄉鎮文化站站長暨文化志愿者業務培訓、鄉鎮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培訓、民間文藝創作培訓、柞水漁鼓傳承培訓、文藝社團管理培訓等,重點挖掘并培養鄉村文化人才,把“送文化”變為“種文化”,讓鄉村文化人才成為鄉村振興中的文化領軍人物,積極引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既豐富鄉村群眾文化生活,又凝聚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
(五)挖掘傳承優秀民間文化,鍛造鄉村靈魂
柞水號稱“孝義”柞水,孝義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積淀。如何挖掘其文化精髓,發展并傳承,引領鄉風文明建設,是亟待探索和主動實踐的課題。要組織縣、鎮、村三級文化力量,深入挖掘,集中梳理,以直觀、通俗易懂的文藝形式表現出來,如漫畫、展板、短視頻,廣泛在鄉村民間推送傳播,讓廣大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汲取孝義營養,培育孝義精神,激發自強不息、奮斗小康的文化力量。
(六)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優勢
傳統文化在工業化、信息化時代既要進行保護,又要傳承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為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只要精選項目,注重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優勢定會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效能和作用。“非遺扶貧”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商務無縫對接,實現貧困戶增收的一種扶貧模式。近年來,柞水依托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探索出一條以非遺項目生產性經營助推脫貧攻堅的有效路徑。縣文化館充分發揮非遺傳承發展帶動作用,選擇省級非遺項目“杏坪皮紙手工技藝”“柞水漁鼓”“柞水十三花”作為非遺助推脫貧的示范項目,積極組織非遺助推扶貧就業技能培訓,帶動70多戶貧困戶參與非遺扶貧就業,人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五、結 語
鄉村的振興離不開文化的振興。文化館應利用好自身的職能平臺,發揮自身的獨特作用,真正把群眾需要的文化服務做實做細,做出特色,形成品牌,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從而在我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陜西省柞水縣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胡偉華.淺談如何發揮文化館站在鄉村振興建設中的作用[J].參花(上),2020(9).
[2] 柯青.鄉村振興戰略中文化館(站)的作用發揮[J].文化月刊,2019(9).
[3] 林梓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文化館如何發揮作用的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