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塑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品格,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百年奮斗的力量源泉。“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其余各部分的根本旨歸,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引,傳承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于社會主義國家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滲透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實踐,展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品格、政治擔當和價值追求。新時代弘揚“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精神,必須立足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政治建設提升黨性修養,以思想建設砥礪赤誠忠心,以作風建設錘煉優良品格,以群眾路線塑造為民形象。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對黨忠誠;不負人民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1-0070-04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盵1]偉大建黨精神四個部分邏輯貫通、相輔相成、意蘊深遠。其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作為壓軸部分,是其余各部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皩h忠誠”與“不負人民”是有機統一、高度契合的精神整體。現階段厘清“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精神的理論淵源和歷史脈絡,從而探索其傳承路徑,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鮮明的時代價值。
一、“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精神的理論淵源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將忠誠固于血脈,將人民刻于心間?!皩h忠誠、不負人民”偉大精神是中國共產黨自建黨起就具備的優秀品格,不僅可以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探求理論原點,還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精神基因,最終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而成為其與生俱來的精神血脈。
(一)“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精神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引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忠誠觀形成于經典作家的論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于黨員的忠誠始終高度重視,并多次論述忠誠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要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政黨是工人階級的領導核心,這其中就蘊含著工人階級必須忠誠于黨的思想。列寧將忠誠看作共產黨員的必備品格,提出“黨員的忠誠是我們實行和保持我們最嚴格的紀律的基本條件”[2]。
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建立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唯物史觀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將人民群眾的地位提高到歷史創造者的地位,且決定著社會變革。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盵3]在清醒認識到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后,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4]從而將為人民謀利益融入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基因,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
中國共產黨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對黨忠誠以及人民群眾歷史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形成“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精神,并將其寓于建黨、興黨、強黨的全部實踐中。
(二)“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弘揚
中華文明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成為涵養“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精神的沃土。正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忠誠、民本的政治理念與馬克思主義具有思想一致性和精神相洽性,“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才得以在中國大地上落地生根。
中國傳統封建社會背景下的忠誠觀念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強調君臣雙向忠誠,孔子提出“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強調臣對君單向忠誠,《荀子·臣道》指出:“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調君而輔之,次忠也;以是諫非而怒之,下忠也。”這兩類忠誠僅僅強調對君主的服從,而沒有最終落腳到人民上,因此,中國傳統忠誠觀生根于封建社會,帶有明顯的局限性。只有擯棄封建社會忠誠觀的局限性,才得以造就中國共產黨的忠誠觀。
中國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對人民重要性的認識由來已久?!渡袝の遄又琛诽岬健懊裎┌畋?,本固邦寧”。管子主張“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薄?鬃映珜А案幻?、教民”。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中國共產黨人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仁政、民本的思想,將民族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人民觀。
(三)“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精神是對社會主義國家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吸收借鑒
“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精神在賡續傳承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得以形成,又在社會主義國家正反兩方面實踐中得以檢驗其科學性、真理性、先進性??v觀世界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其興衰成敗飽含經驗教訓。
以蘇聯共產黨為例,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寧在進行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提出“新經濟政策”,使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極大提高,對蘇共的信任和擁護程度也隨之提升。而其后蘇共領導人均帶有不同程度的個人專斷色彩,導致黨員只對蘇共負責,卻不對人民負責;只聽取上級意見,卻忽視群眾意見。此時蘇共雖然唱響“對黨忠誠”論調,但“忠誠”的對象只是最高領導者,人民性趨于衰弱直至消逝。而從勃列日涅夫開始,逐漸動搖馬克思主義信仰,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發生質的變化,以至于人民群眾對蘇共的感情完全流失掉了。這些經驗教訓為我們黨在新時代統一“對黨忠誠”和“不負人民”提供了思想鏡鑒。
二、“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精神的歷史脈絡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一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各個歷史階段上,用熱血和生命踐行“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精神,憑借對黨的赤誠之心,以推進黨的事業發展,不負人民。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人民求解放
近代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經受列強入侵的深重苦難,陷入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窘境,急需新型政黨帶領人民實現解放。中國共產黨自誕生起,就將人民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致力于為人民求解放,為黨員樹立起思想和行為的圭臬。1927年《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就明確提出“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致力于為人民解放而奮斗。為了做到“不負人民”,1939年陳云在《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中指出:“每個黨員必須對于民族、對于革命、對于本階級、對于黨,表示無限的忠誠,把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的、革命的、本階級的和黨的利益?!盵5]中國共產黨浴血奮戰,挽救人民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人民解放成為現實。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人民當家作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人民民主逐步成為現實。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共產黨就對建立新型人民民主政權進行了艱辛探索。1949年6月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盵6]這一論述為將來的共同綱領奠定了思想和政治基礎。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具體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7]《共同綱領》中將人民民主專政規定為國體、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規定為政體,是實現全面領導中國共產黨人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和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體現。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為人民謀富裕
鄧小平充分繼承“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精神,認識到“黨對于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7]。因此,面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狀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分析經濟建設的極端重要性,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為人民謀富裕,深刻認識到當下的貧窮境況無法最終實現建設任務,“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盵8]。事實證明,必須提高經濟建設在具體建設中的中心地位,使黨員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解放思想,向著全面小康的美好前景不懈奮斗,才能在人民群眾中獲得極高威望,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持。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取得了巨大成果。習近平將“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精神貫徹到為人民謀幸福的各項具體實踐中,指出:“我們共產黨人的根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人民的忠誠。”[9]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員干部的忠誠性,并在多個場合加以論述,強調對黨忠誠必須一以貫之。當前,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10]。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落實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斗中。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擘畫藍圖,始終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進程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精神的傳承路徑
在“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們黨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發展奇跡,建立了彪炳史冊的歷史功勛。無論是慶祝黨成立100周年大會講話中的九個“以史為鑒,開創未來”,還是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總結黨百年奮斗的十個方面寶貴歷史經驗,均以“黨的領導”開始,以“黨的建設”結尾,這是我們未來繼續成功需要把握的重點所在。新時代發揚“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偉大精神,必須以此為借鑒和遵循,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
(一)以政治建設提升黨性修養
堅持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只有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明,才能保障黨組織團結一致,在維護黨中央權威的基礎上高效率完成黨的政治任務。完善黨紀法規,強化紀律意識,才能避免黨組織喪失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出現無組織的一盤散沙亂象,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最終實現黨的政治理想和奮斗目標。
堅持把準政治方向,對黨和人民忠誠。新時代黨員干部要通過系統的學習和實踐,錘煉堅強黨性,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著力從政治上防范和化解違背黨的初心使命、動搖黨的執政根基的危險,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立場堅定,始終做到政治方向不偏、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
(二)以思想建設砥礪赤誠忠心
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砥礪黨員干部赤誠忠心。中國共產黨人克服一切困難挑戰的精神力量,正是來自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這也是對黨忠誠的牢靠基礎。黨員干部要進一步學深悟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真理性,才能“自覺抵御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11]。
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大力宣傳忠誠的價值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開展黨內集中教育,對解決好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問題極為關鍵。在慶祝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明偉大建黨精神為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提供了思路和契機。未來必須致力于加強偉大建黨精神宣傳教育,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感悟“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精神偉力。
(三)以作風建設錘煉優良品格
作風建設必須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關鍵。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是關系民心向背的關鍵問題,是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和根本立場。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作風,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作風,必須堅定不移地擯棄。洗滌黨內不良作風,形成良好的黨風政風,拉近黨與人民的距離,厚植黨的執政基礎。用最終成效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定意志,感受到黨心民心的同頻共振。
作風建設必須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為支撐。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清醒認識到“四風”嚴重侵害黨的肌體健康,亟須增強黨自我凈化的能力。基于此,黨切實加強對反腐敗工作的重視程度,在全面反腐的基礎上,制定精準反腐方略,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機制來制約和監督黨員干部的權力行使,通過不懈抓作風建設,突破了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難點問題。
(四)以群眾路線塑造為民形象
一切為了群眾,緊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正確總結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新愿望、新需求。新時代共產黨員要始終做到忠于黨、忠于人民,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放在首要位置,堅定不移跟黨走,不負人民新期待,努力創造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的偉大業績。
一切依靠群眾,緊緊依靠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順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行走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上,必須牢記脫離群眾是黨執政最大的風險,堅決貫徹群眾路線,凝聚起全體人民的磅礴偉力,繼續緊緊依靠人民實現新的發展。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奮斗成就輝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藍圖已經開始繪就,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從黨的光輝歷程中深刻領悟“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精神偉力;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用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對“對黨忠誠、不負人民”進行錘煉和塑造;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在黨的光明前景中堅定發揚“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價值意蘊。以發憤圖強的精神狀態奮力實現既定目標,以昂揚向上的精神姿態不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21-07-02(02).
[2] 列寧專題文集(論無產階級政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9.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5] 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6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341.
[6] 毛澤東選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7]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2.
[8] 鄧小平文選: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
[9] 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0]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676.
[11]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 人民日報,2017-10-28(01).
(薦稿人:劉先春,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作者簡介:李夢瑤(1998—),女,碩士在讀,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