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軍 許曉輝 程恩思

摘? 要: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一種思維模式,應該體現在高校的每一節課堂,應扎根于每一名教師的心靈,每一節課都能起到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雙重作用,更好地發揮課堂立德樹人的作用。本研究在分析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側重點的基礎上,提出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改革的實施方案及改革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強調高校應構建所有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體系。
關鍵詞:思政課程;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中圖分類號:G4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1-0151-04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課程思政建設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進一步明確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但目前部分高校各類專業課程存在未結合自身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各自為政的現象,專業課教師缺乏整體育人理念導致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見效難。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不同。思政課程重在課程,是專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課程[1],課程思政重在思政,以課程的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它既不是指現有的思政課程,也不是新增加的思政課程,而是一種育人理念,這種理念應體現在高校的每一個課堂中,專業課教師應善于根據專業特色、學科背景挖掘專業課深層次的德育內涵和因素,高校應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貫穿于每門課程之中,讓所有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全員育人體系。
可見,思政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而課程思政則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基本載體,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編織起全面覆蓋、內容完善、相互支撐、多角度、多層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
一、課程思政改革的動因
(一)課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高校課程思政改革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思想政治理論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因此,高校應不斷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模式,使其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升,有效解決學生發展需求與思政課無效低端供給之間的矛盾,不斷滿足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新期待。課程思政改革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支撐力量,課程思政改革旨在將學生上的每一門課程的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功能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高校德育“大熔爐”的功能,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重要支撐力量[2]。課程思政改革是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的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3]。廣大教師必須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才能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才能踐行和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念與道德規范,才能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4]。課程思政改革是構建全員育人體系的有益嘗試。課程思政改革頂層設計是基礎,領導重視是前提,教師推動是主體,改革試點是關鍵,制度建設是保障,形成合力才能方興未艾。改革的成功需要高校各部門合力推進,實現全校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讓思政課堂從“一堂課”走向“每堂課”,讓所有教師協同一致,讓思政教育從“專人”走向“人人”[5],最終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
上海是全國最早探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城市,經過多年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積累了大量的“上海經驗”,并且已向全國推廣。反觀其他高校對“課程思政”還未形成一套符合地區特色、切實可行的“課程思政”改革模式。因此,希望在借鑒上海“課程思政”改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能結合地方特色特別是各高校具體實際情況,嘗試性地探索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改革路徑。首先,課程思政改革深化了思想政治課程改革。思想政治課程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授課內容、方法、模式等的創新,從教師—教材—教學多方入手,讓每一名教師講出理論味道,講透理論精神,講出理論魅力,讓思政課真正活起來,可將中國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及東北抗聯文化等寓于思政課程之中,形成一套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的配套參考書目。其次,課程思政改革培育了一系列振奮人心的綜合素養課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學習“上海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打造符合地方和學校特色的課程思政改革實施方案,如推出的《大國情懷中國故事》系列課程,從課程前期籌備、教師選拔、內容篩選、講解試聽、意見反饋到調整完善的全過程精心準備,將課程打造成精品向全省推廣。最后,“課程思政”改革打通思政課與專業課互通橋梁。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對接,對專業學院的專業教師進行課程思政課培訓、研討思政課與專業課融入途徑,共同制定實施方案,將專業課程設計成有生活溫度、有價值導向、有血有肉的專業課程,之后以點帶面全面鋪開,形成課程思政建設常態化。
(三)課程思政改革的側重點
高校注重專業課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各專業在各自學科背景基礎上深入挖掘各自思政元素,整合教學內容,才能達到育人目的。但一直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作用是“獨舞”狀態,現在大力倡導的課程思政改革,則讓思政課發揮“領舞”作用,讓所有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舞”[6]。因此,改革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引領、示范作用。繼續深入文化語境,創新開展思政課教學的改革。一方面,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專題化教學的改革,創新開展“思政+”教學模式,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于思政課理論教學;另一方面,實踐課通過自媒體、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師生同行對本地區紅色文化遺址遺跡進行攝影視頻采風,真實記載紅色文化實景,通過文獻比較,專題化梳理紅色文化的史實資料,漸進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進。通過思政課改革強化課程主渠道育人功能,發揮其“顯性+隱形”的價值引領作用,不斷創新思政課教學改革,嘗試性解決思政理論課中學生課前“出勤率”低、課堂“親和力”差 、課上“抬頭率”低的問題,嘗試性解決思政實踐課教學效果差、形式主義的弊端。其次,注重發揮綜合素養課浸潤、延伸作用。綜合素養課與思政課程一樣,具有共同的政治方向、育人目標和文化認同。其課程建設主要目標也是培養學生對黨、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認同感、使命感。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關系。表1中列舉了目前上海部分高校根據各校特點建設的一批較成熟的綜合素養課程。
筆者在實地考察上海大學和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綜合素養課建設情況基礎上,吸取各高校的有益做法并與本校實際情況結合,擬定由學院骨干教師和各學院黨委書記、副書記以專題教學的方式給全校學生開設“大國情懷中國故事”全校選修課程。課程注重團隊協作、開拓創新,注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通過該課程不斷提高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認知能力。最后,注重專業課程改革強化、拓展作用。專業課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果不能與思政課同向同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大打折扣。因此,哲學社會科學類課程具有顯而易見的意識形態屬性,教學過程中必須具有明確的政治立場,才能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巨大思想政治教育潛能。自然科學課程重在向學生傳授有關自然科學知識和方法,但教師更應該深入挖掘其蘊含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發揮其育人功能,實現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頻共振。
二、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改革的實施方案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專題化方式,在理論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近幾年來,已經在思政課程中先后融入如“大道至簡 從善如流”“傳統文化之旅——漫說中華日常禮俗”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中國哲學的天人之辯”“美麗中國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孫子兵法中的哲學智慧與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等文化內容和“大國治理與中國道路”(上海大學李梁)、“國學智慧及其當代價值”(哈工大徐奉臻)、“青年價值觀的新取向”(清華大學劉書林)等專題內容。采取外請(知名學者)加本校(校內術業有專攻的教師)兩種方式創新開展思政課教學。其次,思政實踐課通過模塊化方式,在實踐教學中展現和挖掘本地紅色文化。思政實踐課程不斷挖掘遼寧地方紅色遺址遺跡,在校外,學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時間舉辦“紅色文化印記”主題實踐活動,讓廣大青年學生親身領悟紅色文化傳統,探尋紅色文化資源,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在校內,學校舉行紅色經典故事演講活動,讓學生真切感受優秀黨員身上的寶貴品質和信仰的力量,學習新時代遼寧地方革命精神,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
(二)綜合素養課培育
本校借鑒上海課程思政改革成功經驗,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依托,開設綜合素養課如“大國情懷中國故事”課程,共16學時,分為八個專題講授,每個專題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骨干教師和各學院黨委書記及副書記主講,分別以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不同尋常的中國模式、文化中國與中國智慧、大國之路的峽谷隘口、法治進程中的穩步邁進、中國崛起不能回避的問題——生態文明、風云變幻的大國外交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主題講授。
(三)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改革
以生物醫藥與化學工程學院為試點,探索專業課程思政改革途徑。如以環境工程專業為例,低年級學生可通過對本省各方面的環境問題實地調查和考察參觀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生態文明重要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不斷提高生態文明的素質[7]。高年級學生以前期實踐調查為基礎激發了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學習的迫切性和責任感,認識到專業的學習不僅是自身的學習任務,也是社會的迫切需要,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兼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課程思政改革難點
課程思政改革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改革嘗試,一是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面創新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二是通過一些通識課程的開設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及修養;三是通過“課程思政”全方位全覆蓋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課程思政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一方面課程思政覆蓋面較廣,操作較為困難;另一方面課程思政的推進不能一蹴而就,必須久久為功。因此,“課程思政”在操作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認識上不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
專業課教師甚至部分思政課教師不清楚課程思政的內涵是什么,不知道哪些是思政的范圍,往往把思政理解得相對比較狹窄。實際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專業課及思政課教師不了解課程思政的深刻內涵,則專業課教師無法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思政課專職教師也無法給予專業教師準確的指導,雙方各行其道,則無法形成協同效應。
(二)操作上理不清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的關系
因為認識上的不清晰,導致專業課教師無法主動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專業課教師擔心專業課教學任務繁重,教學時間有限,再加入思政教育元素是否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專業課教師尤其是自然科學方面的教師,往往認為自己主要是傳授專業知識,根本認識不到自身課程中的育人元素;專業課教師對如何設計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案存在迷茫。
(三)評價上無法衡量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各門課程教學效果的衡量一直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一般對教學目標、教學效果、教師行為及學生行為等客觀方面的評價較為容易,可以通過量化指標考察和評價,而課程思政給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如何衡量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是廣大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四、結語
立德樹人作為發展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對教師隊伍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提出了新時代的新要求。廣大高校教師要著力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塑造融入其課程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職業素養。因此,課程思政改革促使專業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基礎,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挖掘其專業授課過程中的價值引領功能,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同時,課程思政改革改變了過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分散、各自為政的局面,通過課程思政改革整體提高了全校“全員全程育人”的效率,有助于形成高效的溝通協調機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執行力。
參考文獻:
[1] 田克勤.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理論創新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建構[J]. 思想理論教育,2009(01):20-24.
[2] 唐開福,盧同慶,邢秀芳. 四川省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學現狀及改革思路[J]. 教育科學論壇,2017(33):8-12.
[3] 新時代學習工作室. 習近平為何強調投入要向教師傾斜?如何讓教師安心熱心從教[EB/OL]. (2018-09-11).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911/c40531-30286156.html.
[4] 何畏. 高校教師要成為民族復興偉業的“筑夢人”[J]. 紅旗文稿,2018(22):27-28.
[5] 林海春. 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實踐路徑研究[J]. 前沿,2019(02):42-47+68.
[6] 高德毅,宗愛東.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 中國高等教育,2017(01):43-46.
[7] 伍進,孫倩茹. 生態文明意識與生態文明行為相關性分析——基于對高校大學生現狀的調查[J].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6(06):112-118+125.
(責任編輯:鄒宇銘)
基金項目:2021 年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合作課題一般項目“基于‘雨課堂 + 思維導圖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11slhzyb-32);2021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一般項目“高校思政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1SZK10157001);2021 年遼寧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雨課堂 + 思維導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探索與實踐——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例”。
作者簡介:孫淑軍(1980 —),女,博士,沈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學;許曉輝(1970 —),男,碩士,沈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程恩思(1985 —),男,碩士,沈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