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光稿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學生的綜合素質成了教育部門以及相關群體的重點關注內容,這對于學校和教師來說無疑是一次新的挑戰(zhàn)。對于歷史教學來說,課堂教學依然是傳授學生歷史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要想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就要做好歷史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初中歷史課程;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7-0077-04
How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XING Guanggao (Kengyuan Middle School, Lianjia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and related groups, which is undoubtedly a new challenge for schools and teachers. For history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is still the main way to impart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historical literacy.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historical learning ability, it is necessary to do a good job in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hu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New curriculum standard;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Classroom teaching
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xù)發(fā)展,教師和學生以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之間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在以往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往往會思考“怎么教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這一問題,而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師發(fā)現,因為在學生智力因素相同、教師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相同的情況下,學生學習的最終成果卻有很明顯的差距,所以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意到學生學習的問題。對此,要想做好歷史課堂教學,教師就要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即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初中歷史教育的發(fā)展。
1.目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要想做好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就要先找到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再對其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歷史教學的綜合質量,促進初中歷史課程教育的良好發(fā)展。從目前的歷史教學現狀來分析,歷史課堂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部分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手段依然比較保守,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歷史課堂教學的綜合效果難以獲得根本上的提高。②部分教師對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的運用不夠積極,導致歷史課堂教學環(huán)境沉悶,歷史教學內容枯燥無味。③部分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沒有意識到歷史知識和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所以,通過學習學生并沒有形成從生活的角度學習歷史知識的習慣,最終導致學生難以對歷史學習內容形成深入而深刻的理解。
2.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探究
(1)重視課前引導環(huán)節(jié),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
教學活動是一個相對完整、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過程,如果其中一個步驟沒有做好,就會導致最后的結果不盡如人意,甚至出現“全盤皆輸”的情況。對于歷史教學來說,雖然課前引導不屬于課堂教學的范疇,但是卻和課堂教學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學生課前預習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課堂學習質量。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前預習引導環(huán)節(jié),有效緩解學生的課堂學習壓力,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
比如,在教學“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這一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向自己的爺爺奶奶請教,聽他們講述曾經的回憶和感想,從而使得學生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形成初步認識。這樣一來,在課上學習時,面對教師的講解,學生就不會再一頭霧水,而是能夠隨著教師的引導,逐步了解到我國在對社會主義探索過程中走的彎路,并明白“人世間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業(yè),世界歷史總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過程中前進的”這一真理。
(2)做好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需要新穎的內容,而不僅僅是復制式的傳授。近年來教育部門提出了,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以及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為基礎,培養(yǎng)適應現階段社會的綜合型人才。因此在初中歷史這門重要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成為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教師應著重提高學生的發(fā)現能力和歷史解析能力,在不斷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中,把初中歷史知識體系的脈絡梳理得更加清晰,并找到掌握相關知識點的有效途徑。如今許多教育者存在著的一種比較嚴重的、突出的問題在于過于重視分數和應試能力,缺乏幽默感、進取感和創(chuàng)新意識,這種意識和能力的匱乏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初中歷史課堂氛圍不活躍,總是死氣沉沉,很難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注意革故鼎新,結合以往的問題和障礙去打造出全新的課程模式,讓更多的學生懂得在良好的教學模式中完成好學習任務,從而造就更大的突破。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雖然不是至理名言,但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良好的開端對于一個事件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做好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教學“戊戌變法”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利用手機為學生播放《少年中國說》這首歌曲,營造一種輕松、積極向上的課堂環(huán)境。然后,教師再結合這首歌的歌詞為學生介紹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梁啟超先生,進而引出他的作品,以及他參與的“戊戌變法運動”,將學生逐漸帶入對新課的學習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逐步了解和“戊戌變法”相關的人物和歷史背景,使得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戊戌變法”運動給當時社會帶來的影響及其現實意義,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
(3)積極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開展歷史課堂教學
興趣是學生主動探究的重要推動力,影響著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互聯網技術作為一種知識載體,能夠將歷史學習內容直觀化、具體化,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新課改的推動下,高中歷史教師應當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模式做出深度思考,發(fā)揮互聯網設備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展現新穎教學資源對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價值。在應用互聯網資源進行化學展示時,教師可以借助各種信息設備的先進功能,通過信息設備展示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影像,然后帶領學生參與互聯網課堂學習、賞析互聯網資源中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產生學習歷史的好奇心,以此來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奠定良好基礎。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可以增加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尤其是基礎概念的教學,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學生今后學習效果的好壞,因此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一改傳統(tǒng)化學死記硬背的方式。在新課程改革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現代初中歷史教學有了全新的教學方向,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方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而僅靠教師一個人講解的歷史課堂也無法實現新的教學目標。對此,教師要積極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采取先進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形象、直觀的圖片、視頻等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并吸收重難點知識,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兩漢的科技和發(fā)明”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首先,開展多媒體教學需要準備好教學課件,所以教師在課前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互聯網查詢并下載高質量的教學課件,或者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自主設計優(yōu)質的教學課件,這是做好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保障;其次,在為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片段時,教師要多向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共同討論問題。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東漢時期的造紙工序和現在技術下的造紙過程,讓學生通過對比來分析兩者之間所使用的原料的不同以及所造紙張的區(qū)別等內容,并讓學生討論造紙術的發(fā)明對于我國歷史發(fā)展乃至世界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一些課堂練習,讓學生結合問題思考自己所學的知識,對兩漢時期的科技和發(fā)明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并初步了解兩漢時期的文化和優(yōu)秀思想,從而促使學生更高效地完成課堂學習。
(4)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歷史課堂教學
教師需要對課堂設計進行一定的思考,融入現代教學理念,結合授課方式一定的變化,為學生講深、講透歷史概念知識,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探索空間。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的中心是學生,所以,歷史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重點觀察,以此為依據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設計,保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加強對歷史題目的靈活應變能力,深度地理解相關歷史概念。對于初中歷史而言,重點是要通過初中歷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與生活化教學相結合,通過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常見問題中汲取養(yǎng)分,歸納總結,養(yǎng)成深度思考問題的良好行為習慣。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具備較高的教學素質,能夠結合所學知識積極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問題,最終有效發(fā)展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歷史知識和現實生活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一定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而且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對生活的認知開展生活化歷史課堂,通過真實存在的、不斷發(fā)生的事件和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意識到歷史文化對于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比如,在教學“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現代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外國商品以及多種多樣的外來思想展開教學,讓學生真正體會貿易合作以及文化交融對世界發(fā)展帶來的影響。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提高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知能力,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列舉相關案例,確保學生能夠認真投入到對相關事例的分析當中,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通過平時和學生的溝通,以及對學生平時交流內容的觀察和總結后,教師發(fā)現班上大部分學生在討論和堅果相關的事情,那么教師就可以在上課時,結合教學內容提出以下問題:“看到同學們最近都在分享和堅果有關的信息,堅果作為閉果的一個分類,對人體生長發(fā)育、增強體質、預防疾病都有極好的功效,那么,大家經常討論的堅果品類中,有哪些是產自于中國,又有哪些是從外國進口來的呢?我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就會意識到現在的生活和歷史發(fā)展存在一定的關系,這樣一來,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并為學生進行精彩的講解,學生就能從現實生活角度分析絲綢之路對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并初步了解當前背景下經濟全球化以及文化交融對中國發(fā)展的多方面影響,從而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化學習意識。
(5)結合小組合作學習,提升學生參與度
歷史課堂不應該只有教師在講臺上教、學生在座位上聽,而應該是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引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自主探究活動。教師先讓學生在展開討論與研究,活躍學生思維,讓不同的想法得以碰撞,這樣不僅有利于問題的解決,還能讓學生充分參與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小組合作式課堂,讓學生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通過相互配合完成預習工作。在小組中,組長可以安排組員的工作,由記錄員記錄可能會運用的知識點,然后讓組員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探索,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可以對每組的預習情況作出點評,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提升學生的成就感,讓學生能夠提升學習的興趣。要想進行合作學習,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和分工。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性格愛好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能夠在組內展示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保證每個小組都能夠有一個學習能力強和外向的學生,這樣才能夠保證小組合作學習能夠順利進行,并且教師要評估每個小組的綜合實力,要保證小組之間的實力均衡,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共同探索知識,發(fā)揮學生的個性,而且,可以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既可以保證教學的效率,也可以讓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其次,教師要對組員進行合理分工,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可以通過自薦和推選的方式選擇每個小組的負責人,然后再由負責人安排每個成員所扮演的角色。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體驗感,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給學生布置一定的自學任務,讓學生通過互動互助提升學習的基本方法和解題技巧,不斷建立學生整體的歷史知識思維,進而不斷提升獨立思考能力。比如,在“燦爛的宋元文化”的教學時,教師就根據需要及時引導班級學生展開一次合作學習。教師根據班級人數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組4~6人。教師在課余時間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以此了解學生的數學水平以及性格特點,根據以上特質合理分配小組成員,建議每組應分布不同數學水平的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認真通讀數學教材,對宋元文化的相關內容有一定了解,并進行一些自主思考。當教師提問宋元文化的代表作品、代表人物等問題的時候做出正確判斷,教師則通常需要在講解新課之前及時對每個學習小組展開隨機問答提問,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每個小組對預習任務的完成效果。
(6)著力引導學生用辯證思維去分析歷史
初中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要求學生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再整合、再創(chuàng)造,使創(chuàng)新不再成為一句口號。為深入落實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需要教師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加強他們的思維訓練。議題式教學法和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將歷史書上的知識內容按部就班地進行講解,會大大降低學生的興趣,讓學習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層次的思考,處于一個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基于此,教師要合理運用議題式教學手段,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內容,通過設置科學合理的總議題或者議題鏈統(tǒng)領課堂全局,快速激發(fā)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歷史思維邏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初中歷史教師講解課程內容時,如果不注重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難以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知識點,致使學生不勤于思考,學生思維活躍不起來,很難更好地學習知識,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根據知識點提出幾個問題,從而鍛煉學生的辯證思維,學生在論題解析中主動思考問題、積極分析知識,逐漸增強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同時通過運用辯證思維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初中歷史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有限,任務重,教師可以運用議題的內容,創(chuàng)設一些討論話題,引導學生在課后對話題進行討論分析,不斷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提高對歷史學習的熱情,通過議題達成創(chuàng)新的目的,充分體現了這一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促進學生能力的養(yǎng)成。如通過辯證思維探析歷史知識。在本節(jié)課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留下一些相關的議題內容,如“新民主主義革命有顯著的特點?”“為什么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一個過渡的社會”等話題,引導他們利用所學的內容,展開對相關話題的討論,,從而擴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掌握更多思考方式,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在討論中,學生會產生思維的碰撞,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從而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并且能夠讓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點。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形成新的理念,辯證思考問題,不斷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達成教學教育目標,構建高質量的教學課堂。
3.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歷史課堂教學依然是學生掌握歷史知識,了解真實的歷史事件,接觸歷史文化的主要途徑,只有做好歷史課堂教學,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因此,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積極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技術提高教學質量,繼而實現教與學的高度融合,從而有效促進初中歷史教學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任利剛.新課程標準下如何做好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考試(教研),2012(05).
[2]宋曉紅.新課程標準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03).
[3]康尚蘭.新課程標準下如何做好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23).
[4]董春山.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J]. 學周刊,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