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源



摘 要:小學是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黃金階段,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題能力,讓學生可以在題目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進而保證解題的準確性。現階段,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教師需要直面問題,探索教學新途徑。基于此,本文將簡要說明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價值,分析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以期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小學數學;審題能力;問題分析;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17-0133-04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Examine Question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LIANG Yuan (Wenmiao Street Primary School, Tongwei County, Dingxi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Primary school is the golden sta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review questions, which will help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so that students can obtain valuable information from the questions. information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solution. At this stage, students hav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eviewing questions, and teachers need to face the problems and explore new ways of teaching.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explain the valu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examine questions,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examining students' questions, and propose targeted teach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examine questions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core mathematical literac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Examination ability; Problem analysis;Teaching strategy
數學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是教會學生解題,審題是解題的基礎條件,也是高效解題的前提。審題能力與解題正確率息息相關。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細讀問題,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同時,幫助學生聯系數學與現實,激發其審題興趣,挖掘題中隱含的信息,逐漸提升其審題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1.審題能力培養價值
簡言之,“審”即認真分析,進行思考和推敲;“審題”即分析題目、思考題目,理解其中的含義。眾所周知,數學題目主要是由文字、符號和圖形等構成,在審題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思考和推敲,明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以及需要求證的內容,分析條件和求證內容之間的關系,理清解題思路,保證解題效果。眾所周知,解題的關鍵內容就是審題,只有明確題目的含義,才可以結合題目中的條件選擇相應的方法,得出正確答案。審題是具有目的性的解題活動,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題目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包括閱讀、分析等多種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具有積極價值。首先,培養審題能力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經過反復練習,可以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還可以提高其數學成績。因此,教師需要擔負培養學生能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責任。在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加以引導,通過訓練,學生可以將“讀題”作為解題的第一任務,通過仔細閱讀,可以獲得有效信息,逐漸形成正向的解題思維,完善解題框架。除此之外,可以培養學生仔細、嚴謹的態度,逐漸養成嚴謹閱讀的習慣。其次,培養審題能力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內容,所以,教師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閱讀題目,可以逐漸形成邏輯思維,保證審題的全面性和邏輯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嚴謹性。最后,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可以提高解題效率。教會學生如何解題是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學數學就要解數學題,在解題過程中可以鞏固知識,提升綜合素養,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結合實際情況而言,有部分學生不重視審題,導致其感知能力不足,對于數學題目的理解不到位,沒有解題思路,容易出現解題錯誤的情況。因此,有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其解題效率,使其逐漸形成數學素養。
2.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讀題不準,理解錯誤
結合實際情況而知,小學生在審題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錯誤就是讀題不準,使其理解出現偏差。造成該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有一些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平時生活和學習過程存在馬虎的現象,沒有正確的審題習慣,導致其在審題過程中容易出現漏讀、錯讀、添讀等問題。比如,在做計算題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容易看錯符號,容易將“+”看作“-”,這種情況導致計算結果出現錯誤。在學習數學混合運算之后,就更容易出現審題錯誤,錯誤率直線上升,學生容易忽略算式結構,錯誤應用運算律。再比如,在畫圖題中也容易出現讀題不準的情況,比如,題目中要求繪制垂線,學生可能畫出平行線等,解題正確率難以保證。此外,有部分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只可以單一地讀題,沒有實現深入思考,難以真正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和關鍵詞,不會動筆進行圈畫。
(2)生活經驗匱乏,理解能力有限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有許多知識就是依靠生活情境進行引入的。但是小學生生活經驗有限,其年齡較小,接觸的事物有限,有個別生活情境其沒有接觸過,導致其難以理解,這種情況導致學生解題出現問題,學生可能會直接忽略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導致解題正確率降低。
(3)學生積極性不足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容易受到制約,因此,有許多學生在學習數學以及做數學題的過程中缺乏耐心,其不具有積極性。甚至有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科不感興趣,這種情況不僅難以提高其學習成績,還容易限制其綜合能力的發展。還有部分學生不愿意花費時間進行審題,往往為了節省時間,只閱讀一遍就開始做題,這種情況容易降低正確率,影響其積極性,惡性循環下去,學生難以提升綜合能力。對此,教師可以應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學策略,激發其解題興趣,提高其審題能力。
(4)挖掘隱含信息能力弱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占據了重要比重。結合實際情況而知,大部分學生挖掘隱含信息的能力較弱,難以有效解決問題,使其能力發展受到了限制。比如,若有49人乘坐電梯,電梯每次最多可以乘坐9人,一共需要乘坐幾次電梯?對于這道題目而言,學生可以通過除法進行解題49÷9=5(次)……4(人),對此,學生可能會認為需要搭乘5次電梯。此時,教師可以加以引導,使其重新讀題,題目中要求49人均需要乘坐電梯,剩下的4人需要乘坐一次電梯,因此可以加上一個算式5+1=6(次)。可見,只要發現了隱含條件,學生就可以準確解題。
3.培養數學審題能力的策略
(1)細讀文字,養成良好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揮引導作用,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字閱讀能力,進而提高其審題能力,使其可以在審題過程中吸收有效信息,發現題目中的關鍵詞,做出有效判斷,可以提高其審題有效性和準確性,有助于優化學習效果。比如,在學習100以內加減法的過程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小明折了19只紙船,小紅折了7只紙船,小亮折了25只紙船,一共折了多少只紙船?對于這道題目,教師可以抓住關鍵詞進行合理引導,首先,可以詢問學生通過讀題知道了哪些關鍵信息?學生回答:我知道了有三個小朋友在折紙船,還知道他們折紙船的數量。此時,教師可以接著提問,注意問題的逐層深入性:我們如何知道三個小朋友一共折了多少只紙船?學生回答:可以把數量相加。此時,不能直接讓學生進行計算,教師可以繼續提問:你們是如何判斷用加法的呢?題目中有哪些關鍵詞?此時,學生可以感知題目中的關鍵詞“一共”。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明確題目中關鍵詞的重要性,提高審題效率,還可以逐漸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在日后審題的過程中可以自主尋找關鍵詞,達到事半功倍的解題效果。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有口無心”的現象時有發生,在讀題過程中只用嘴讀,不用心讀,這種情況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還會影響解題的正確率。對此,教師就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點撥,可以引導學生反復審題,逐漸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比如,在講解“認識萬以內的數”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次閱讀題目,在閱讀過程中,明確數字大小、位置等信息。眾所周知,不同數位上的數字意義有很大不同,如果學生將一個數字弄錯了,就會出現很大失誤,比如364、423等數字只要一位數字弄錯了,得到的結果就會有很大不同。對此,教師可以加以指導,使學生意識到嚴謹讀題的重要性,養成嚴謹讀題的習慣。除此之外,教師可以教會學生如何讀題,可以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對于小學生而言,引導其在讀題過程中以默讀為主,同時,可以引導其用筆圈畫一些關鍵詞。如果題目中同時出現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可以引導其先閱讀文字信息,再閱讀圖片信息。比如,對于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故事——唐僧分西瓜,如圖1所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題:同學們,我們齊讀一遍題目,并在讀題的時候思考[13]和[14]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含義?此時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可以舉手回答問題。對于[14]而言,學生可以理解其意思為將西瓜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但是對于[13]而言,學生出現了異議,有一些學生認為是將整個西瓜分成三份,取其中的一份。還有一些學生認為是八戒吃剩下西瓜的[13]。教師需要抓住教學時機,引導學生再次讀題,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發現題目中含有“剩下”兩個字,學生可以由此感受到關鍵詞的重要性,逐漸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圖 1
(2)幫助學生聯系數學與現實
結合實際情況而言,部分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接觸的事物不多,因此其理解能力有限。對此,一方面,教師可以應用生動有趣的語言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應用網絡技術進行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脫離家長和教師的指導,拓寬獲取知識的渠道,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在課上應用網絡技術展示數學知識,以此來調動學生興趣,提高其主觀能動性。同時,可以宣傳和推廣網絡查閱的有效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將生活和知識相互聯系。比如,在講解“多邊形周長”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在講解多個圖形面積字后,可以積極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練習。比如,李明想在自己家的院子里開辟出長為9m,寬為7m的長方形菜地,一共需要多少米籬笆?對于這道題目,學生可能會得出23m、25m和32m的答案,這種情況是由于學生不了解扎籬笆的常識,不知道在依靠墻體的一面不需要扎籬笆。對此,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設備展示籬笆的扎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進一步理解題目的含義,進而得出正確的答案。同時,教師可以加以引導,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移動設備了解知識,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其解題能力。
(3)激發學生審題興趣
一方面,小學階段的數學題目帶有一些插圖,尤其是低年級題目。對此,教師可以巧用插圖激發學生解題興趣,挖掘圖片中的信息,在其中提取關鍵信息。插圖信息具有趣味性,可以激發學生解題興趣,逐漸提高其提取信息的能力,可以培養其數學意識。比如,對于一道帶有插圖的題目,教師可以進行提問,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進而獲得有效的數學信息:
教師:同學們,你們可以在這幅圖畫中看到什么?能夠通過圖片讀出哪些信息?
學生:這張圖片中有小女孩、氣球、大樹……
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那么你們可以再獲取到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1:我在圖片中看到了三棵大樹。
學生2:我看到了5個氣球。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將該機制落實到教學全過程,通過客觀評價,激發學生的主觀意識,使其感受到教師的關愛,有助于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學生有了點滴進步的時候,教師需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學生可以感受到關注,有助于提高其學習動機,還可以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增強其自信心,提高其主動學習的能力,不至于在遇到新題目和新知識的時候由于緊張導致其難以有效審題。在教師的指導以及興趣的驅動下,學生可以發揮自主性,能夠自覺地在插圖中提取數學信息,主動將圖畫內容與生活化信息相互結合,養成提取信息的良好習慣,提升數學意識和數學能力,促進全面發展。
(4)挖掘題中的隱含信息
認真讀題是解題的基礎條件,挖掘題目隱含信息也需要仔細閱讀題目,包括題目中的文字信息和圖片信息等。對此,可以引導學生精讀題目,勾畫題目中的重點字詞,可以進行推敲,思考最合適的解題方法。比如,可以運用列表、假設等方法進行解題,在得出答案之后進行檢查,分析答案是否符合實際生活。對于乘車問題和租船問題而言,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就是所有人都參與活動,不能有一個人被落下。而對于紐扣問題而言,如果有39顆紐扣,每5顆紐扣可以做成一件完整的衣服,一共可以做成幾件完整的衣服?這個題目的隱含條件就是,少一顆紐扣也不行。因此,這個題目的列式為39÷5=7(件)……4(顆),所以,只可以做成7件完整的衣服,而不是8件。以上兩種類型的題目具有一定難度,困擾了許多學生,只要深入挖掘題目中的隱含信息,便可以輕松解決該類問題。同時,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題目,可以引導其進行畫圖,比如,有一根木頭,鋸一次需要4min,將一根木頭鋸成5段一共需要多長時間,對于這道題,有許多學生會列式為5x4=20min,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畫圖,理解其中的含義,如圖2所示。通過圖形,學生可以理解鋸木頭的意思,鋸一次可以變成2段,鋸兩次可以變成3段,可知鋸5段需要鋸4次,因此可以列式為4x4=16min。可見,挖掘題目中的隱含信息,可以保證學生做題的準確度,認真審題,可以提高做題準確性。
圖 2
4.結語
總而言之,審題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生在審題過程匯總中存在讀題不準,理解錯誤、生活經驗匱乏、積極性不足、挖掘隱含信息能力弱等問題,對此,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比如,細讀文字,養成良好習慣、幫助學生聯系數學與現實、激發學生審題興趣、挖掘題中的隱含信息等方法。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有助于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何燕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研究[A].教師教育論壇(第六輯)[C].2019.
[2]宋令艷.小學中段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研究[A].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三)[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
[3]張安仁.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A].北京中教智創信息技術研究院.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七卷)[C].北京中教智創信息技術研究院,2017.
[4]陸琴.“解決問題”在小學教學中運用的實踐研究[A].北京中教智創信息技術研究院.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七卷)[C].北京中教智創信息技術研究院,2017.
[5]梁莉.提高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的策略[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課程教學與管理云論壇(重慶分會場)論文集[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
[6]樊亞坤.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方法研究[J].考試周刊,2022(06).
[7]溫彩霞.淺析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方法[J].學周刊,2022(01).
[8]邱雪玲.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審題障礙應對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04).
[9]仇薇薇.審題,正確解答第一步——小學數學認真審題習慣的培養[J].讀與寫,2021(31).
[10]葉道鈞.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J]. 新課程,2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