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福



成為教師前,楊曉翔曾在求學途中遇到許多負責任且充滿愛心的老師,得益于此,他專注學業,堅定了為教育奉獻力量的決心。在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會議室的墻壁上,“為關懷而教,為未來而學”十個大字很醒目,這是楊曉翔多年來教育實踐的結晶。通過二十余年的教育之旅,他在和師生相伴中成長,通過“希望教育”,讓師生彼此關懷、互相成就,讓教育充滿力量。
“共生課堂”,實現共同生長
“要做好教師首先是做人,要做一個好人;其次是上課,要上好每一節課;最后是研究,要認真做好學問。”在楊曉翔的教育旅途中,他始終將“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奉為信條,嚴格要求自己,并努力影響、教育學生,讓學生牢記做學問要和做人一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楊曉翔坦言,二十多年來,教育讓學生獲得發展的同時,也在影響和塑造他。“在和學生長時間的相處中,諸多事讓我很受觸動,促使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多地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一屆又一屆學生畢業后紛紛成了與我相交甚好的‘朋友。”
教學實踐中,楊曉翔努力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知識的過程,即尋找適合自己學習方法的過程”的思想,和學生學習、研究數學知識的同時,努力讓學生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樂于學習的精神。他帶領團隊重點研究“生態課堂”,提出“讓數學發現真正發生”的理念,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實驗、探究、發現、推理和論證的過程,強化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體驗與感悟,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思考、表達、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積極打造共同生活、共同生長、共同生成和共享生命的課堂,即“共生課堂”。
楊曉翔介紹,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文科化”傾向,部分數學教師通過虛假的引入,讓學生死記硬背數學概念、公式和定理,通過大量的練習加以鞏固,導致學生對數學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對數學知識的發現、探究、推理和論證,既不利于學生對數學的理解,也不利于數學的應用,極大地傷害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同時,在集團化辦學、推進教育均衡的背景下,由于學生個體差異性很大,在有限的時間內,難以保證所有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需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引導學生發現數學、感受數學、熱愛數學,需要師生、生生團結協作,相互啟發和幫助,努力打造‘共生課堂,實現共同發展。”楊曉翔表示。
“共生課堂”是學生、教師、課程、環境與技術四個因素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構建四個因子之間的教學生態系統,含課前延伸、課上探究、課后提升三個方面。“共生課堂”凸顯課堂組織形態變革,學生個體價值崛起以及學習方式的重組,最終指向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
多年前,在一節江蘇省“名師課堂”直播課中,楊曉翔圍繞“三維數學”生態,以“平面的基本性質(第一課時)”為課題,通過創設情境,巧妙引導學生將思維從感性到理性進行過渡,讓學生在觀察生活中發現數學;通過構建研究平臺,建立和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與幾何直觀能力,讓學生學會在合作交流中理解數學;通過暴露建構過程,使學生學會用類比的方法實現平面幾何向立體幾何的遷移、滲透,在思想方法中研究數學;通過共同實驗探究,再現“公理”的建立過程和生活常識的驗證,培養學生有理有據、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和思維品質,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熱愛數學……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啟發式教學,使得平面的基本性質呼之而出。課堂中,師生相互討論與糾偏,氣氛十分活躍。
整堂課以“生活數學、活動思考”為主線,讓課堂數學與實際生活對接,具有濃郁的生活味、質樸的自然情。點、線、面位置關系的及時生成,有效促進了學生加深對數學語言的理解與使用。將平面的特征與點、線的特征,平面的基本性質與直線的基本事實進行類比,讓學生體會到類比方法在研究數學時的有效應用。
現如今,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通過“基于團隊互助的共生課堂模式”的打造,強化合作學習,師生共生、生生共生,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持續學生的意志力,從而激活其學習力,釋放創造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學生培養的質量。同時,兼顧全體,通過適當控制學習難度,注重基礎題在考查中的比重,讓更多的孩子在學科學習上有較強的獲得感和自信心,以成功激發成功。
“六看”評價框架,指引成長方向
“在推進課程改革、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當下,教育評價日益豐富而多元。我們期待通過教育評價的創新與改革,給教育、為學校營造一個寬松而和諧的發展環境,進而助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早日實現。”通過二十余年的教育實踐,楊曉翔越發明白,學生的成長,更多的是在分數以外的地方。
近年來,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著眼學生的品德發展、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方面分項評價,構建出看養成、看健康、看自主、看審美、看生活、看創新的“六看”評價框架,讓評價內容的基本內涵、指向和觀測點更明確,著力培養學生“活潑大方的性格、文明儒雅的舉止、才藝兼備的能力、勤奮包容的品格”。
在楊曉翔的引領下,學校重視禮儀教育、習慣養成教育、公民意識培養。圍繞“文明班級”的評比來促進班級養成教育的常抓不懈;圍繞“文明個人”“誠信少年”的評選活動開展榜樣引領教育。開設道德講堂,對學生的禮儀、公德、習慣養成進行知識普及。堅持開展“紅五月歌詠比賽”“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緬懷英烈”“參觀地方城市博物館”等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把脈青春期學生的個性特點、生理和心理動態,學校創新啟動“青蘋果健康援助”行動,構建以家庭為基礎,學校為重點,社區和社會公共服務中心為平臺的多方聯動新格局,有效預防青少年因心理因素、不良生活方式而導致的心理疾病的發生。構建了多方參與的健康教育網絡體系,定期研究制訂學生青春期健康教育活動方案,開展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動。多渠道多形式開展青春期健康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各學科教學中。6AA563F2-6AFC-4CE1-B8DC-5DA37F64F04B
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一方面,學校以學科組為依托,開展各類具有學科特色的活動。開設“自助書吧”,鼓勵學生閱讀經典,積極營造書香校園氛圍。另一方面,著力“基于團隊互助的共生課堂模式”的打造,努力優化教與學。形成學生自主有效的學習方式,保障每個學生與生俱來的“學習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學會”的同時“會學”。
在構建特色學校的過程中,學校重視藝術教育,重視學生藝術綜合素質的培養,重視藝術課堂教學,提高全體學生的藝術修養,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追求讓每一個孩子都“熱愛藝術、創造藝術、享受藝術”的教學目標,為學生的品質人生奠基。學校鼓勵每位學生擁有一項長期堅持的愛好與特長,以學校的各類興趣社團為依托開展活動,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據介紹,學校常年開展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讓“小紅帽”們走出教室、走向社會。多年來,該校的“走進素質教育基地”活動,已實現了從“形式”向“儀式”的過渡與轉型。每年,學校帶領初一新生赴素質教育基地培訓,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讓孩子學會獨立。“我們‘推倒校園圍墻辦教育,本著‘育人為本、安全為首、德育為重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從學校走向廣闊的社會,從課堂走向豐富的生活,從書本走向繽紛的實踐。”楊曉翔介紹,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全方位開啟學生心智,激發學生團隊互助精神與責任感,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楊曉翔尤其重視學生的科學素養,近年來,學校加強科技輔導員隊伍建設,全面實施科學素質教育。每年舉辦以“科技、探索、創新”為主題的科技周活動,讓學生升華課內知識,拓寬視野,培養思維能力。為了深度激發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學校每年專門邀請模型專家到學校助陣,為師生帶來“虛擬飛行航模操作表演”,充分激發學生探索科技奧秘的熱情。
“六看”評價框架,為學生成長找到了方向。“它充分喚醒學生內心的真善美,培塑學生外在的精氣神,讓家長有了驚喜和期待,讓學校更具溫度和激情,讓分數之外充滿希望。”楊曉翔表示。
共進磁場,賦予教師生命力
作為學校的精神首席,楊曉翔始終引領教師尋找專業成長的燈塔。他鼓勵青年教師、中層干部用智慧教學和管理,在思考中決策,努力追求有態度、有力度、有溫度、有深度的教育。在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他精心營造著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場”,用無言無聲的強大磁場,感召著實驗中學五百多位教師奮力前行。他以身示范,積極扶持薄弱學校數學學科建設,多次送教下鄉。他每年多次應邀在省市范圍內開設示范教學或專題講座,并多次在省級數學教研活動、正高級教師的評審中擔任評委。
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高素質的教師是高質量學校的重要基石和保證。擔任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校長以來,在集團的引領下,楊曉翔進一步強化師資隊伍,打造獨特的德育品牌。通過“江蘇省‘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形成了面向全體教師的校本評價體系,讓每一位教師都成為學校“新三好”育人模式的動力源,也成為“新三好”落地、生根、深化的踐行者。用“內結對子學習、外派跟崗交流”等方式,為教師增能、賦能。他還持續推進學校治理現代化,從完善管理制度、明確崗位責任、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細化學生行為規范、關愛特殊群體等方面,將學校的德育工作落實、落細。將德育工作意識滲透到學校日常教育教學管理和師生交往活動中,激勵廣大教師爭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教師和學生相互促進、彼此成就。
近年來,楊曉翔帶領教師團隊制定了校本《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以“一種精神”(進無止境)、“兩個發展”(學生發展、自身發展)、“三個熱愛”(愛學校、愛伙伴、愛學生)、“四項能力”(教學能力、研究能力、疏導能力、創新能力)為校本要求,鼓勵教師成為“自帶陽光的人”;通過簽名板、簽訂承諾書、加強巡查、第三方監督等方式,加強師德修養,規范從教行為;舉辦“踐行‘四講,爭做‘四有教師”等主題演講比賽、德育論壇;邀請高校專家、教授,從多個維度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藝術。
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組建之初,全員吸納了原東臺臺城所有公辦初中的教師。他們的發展層次不一,很難用單一的標準來要求和衡量。隨著發展推進,楊曉翔等學校班子成員嘗試構建相對合理、全面的評價網絡,“看起點比進步”“看投入比產出”,科學多元地實施評價。考核中既有教師本人以年度小結和績效自評為主的自我評價,又有學生和家長的滿意度測評,還有級部主任和校內督導組的數據評價。各類評價標準相互關聯,形成立體化的評價網絡。
為激發教師的內驅力,楊曉翔以夢想引燃教師的奮斗激情,以公平考核堅定教師的奮斗恒心,以科學培訓提升教師的奮斗能力。同時,以科學的管理引領青年教師、激勵中年教師、保障老年教師,切實推動教師隊伍發展。
“我們強化學校層面師資素質提升的五大‘腳手架(集體備課、掛牌上課、題風建設、資源建設、課題研究),引領教師精準發掘教材價值、精準開展試題研究、精心共建教學資源;以名師工作室為引領,以學科基地為依托,全面構建校園共進磁場。集團請進名家名師講學,派送教師赴校外、省外、境外學習,抓好各類校本研修,練兵點將。通過以上系列平臺的搭建,專業而系統地培養教師,賦予教師個人以生命力與尊嚴。”楊曉翔介紹。僅 2018 年,該集團就新增一名江蘇省特級教師、一名正高級教師,18 位教師在全國、省、市級賽課中獲獎,有多個省、市級課題成功開題和結題,為教育教學探索了新的道路。
“希望教育”,打造有“生命質感”的場域
“如果有機會再選擇一次自己的職業,我還會做出同樣的決定。因為跟學生一起成長,一起學習、研究,是非常幸福的事。”楊曉翔表示。“隨著對一個個‘點的深入研究,并把‘點連成‘線,再把‘線拓展成‘面,我對數學教育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收獲。”
2017年,擔任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校長后,面對學校從精英式名校步入初中集團化大校,生源由原先的“擇優錄取”變為“有教無類”,學生參差不齊,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較多的現狀。基于學校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基于對教育的深層理解,楊曉翔要求管理團隊棄“點狀式思維方式”、強化“整體式守合思維”;棄“割裂式思維”、強化“關系式思維”;棄“結果式思維”、強化“過程性思維”來辦學。他以“希望教育”為辦學目標,提出“為關懷而教,為未來而學”為辦學理念。主張用“關懷”統整學校所有的教育元素,讓師生彼此關懷、互相成就,讓學校成為有“生命質感”的場域,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相互影響的生命場。6AA563F2-6AFC-4CE1-B8DC-5DA37F64F04B
“這是一個開拓時代,是一個需要充滿希望的教育時代。我們要創造溫馨的校園,讓學生看到成長的希望,讓教育充滿和諧與美好。”這是楊曉翔曾經許下的承諾,現如今,在東臺市實驗中學,在師生成長的天地里,這一承諾正逐步成為現實。
據了解,近年來,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在楊曉翔的引領下,全體教師做足做實各項工作。一方面,學校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讓孩子們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體驗成長的幸福和未來肩上所必須擔負起的責任。在孩子們心靈中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積極樂觀向上。另一方面,學校通過“行政干部結對幫扶措施”,讓校園關愛無盲區。此外,學校還廣納社會各界力量,從物質層面資助和獎勵學生,設立特困生基金,資助貧困學生,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為了鼓勵學生不斷進取,學校設立優秀學生獎學金,其中有學校特級教師用政府獎勵金設立的“特級教師獎學金”,有社會上愛心企業捐款組成各種獎學金,獎勵學生為“身旁的小目標”而奮斗。
學校遵循成長規律,培養有愛、有趣的孩子,用學生樂于接受的語言和形式生動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校用書香育人,注重青少年閱讀的經典化、序列化、趣味化,用“真閱讀”的春風讓學生內心充盈夢想。學校對所有教學樓進行文化裝點,初一、初二年級的“開放式書吧”把好書推送到學生身邊,“閱讀節”、雙語閱讀考級等活動全面展開。學校還建成了青少年健康援助基地——“青蘋果樂園”,對學生早期性心理進行疏導,并提供私密的空間讓學生在這里傾訴,撐起花季無雨的晴空。
近年來,學校在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下,重點延伸國家課程。組織各學科骨干教師開發了配合國家課程使用的教學資料,各學科教學的系列化課件、教案、學案,形成體系,有效豐富了課程教材。學校自主研發“因材施策、分層推進”的校本教研體系,形成獨具特色的“學講練模式”校本教研資料。與此同時,有效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探尋自身的發展規律,開啟特長發展的“私人定制”模式,給學生提供適切的特長發展機會,持續讓學生擁有成功感、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各類特色社團活動,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自己喜歡的特長,有一個心靈的寄托和表達情感的通道,讓校園五彩繽紛、活力飛揚。
讓每一位班主任努力實現角色的自我轉變,由“牧羊人”到“領頭羊”,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在班級活動中,班主任對每一位學生充分授權,讓其產生責任感、自主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各班級的自主管理全過程充分注重人性要素,充分注重學生潛能的發揮,注重學生的個人目標與班級、學校目標的內在統一,在實現整體目標的同時實現學生的個人追求。學校重點加強學生干部的培養和使用,各年級、各班級學生干部都是通過競聘的方式產生,由他們組成了學校“一日常規”檢查隊、校園環境護衛隊、文明禮儀隊和升旗儀仗隊等,正常開展各項活動,并在活動中培養自主意識。
“我深知,好的校長從來不‘扮演重要人物,而是讓師生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楊曉翔的話質樸而深刻,在新的挑戰面前,他用實干擔當、勇敢創新,讓校園里的所有人永葆初心、永遠熱忱。
GOOD TEACHER
楊曉翔
江蘇省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校長,江蘇省中學數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首批“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首批教育家型校長創新培育計劃培養對象,鹽城師范學院兼職教授,被表彰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鹽城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發表40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其中有7篇在核心期刊上發表,有2篇被人大復印資料《高中數學教與學》全文轉載,編著6本教學指導用書,領銜江蘇省首批“四有”好教師重點培育團隊建設,主持江蘇省品格提升工程、江蘇省初中數學學科課程示范基地、江蘇省前瞻性項目和江蘇省初中數學名師工作室的建設。6AA563F2-6AFC-4CE1-B8DC-5DA37F64F0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