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
【摘要】城市群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具體形態。隨著時代的發展,開展高質量的經濟布局與發展極為重要,也是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目前我國主要是建設三種不同類型與協同水平的都市圈,每個都市圈的發展情況都有很大的不同,都市圈的分化差異也更加的明顯,不同都市圈內的經濟發展能力與水平存在直接關系,如果創新能力較差,容易導致整個都市圈發展首先,協同性也不足。本文提出了完善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機制,增強創新政策協同性;深化區域產業協同集聚,形成完善都市圈分工體系;建設都市圈交通體系,讓都市圈的城市交通設施充分銜接;不斷發展和創新,重視創新協同體系建設;更好的落實資源創新以及共享使用,同時建設成為符合當地發展的創新型發展網絡體系;實現產業升級以及合理化分工,構建產業集群發展效應;建設創新型都市圈試點,更好的突出創新發展的優勢,達到區域內各個地區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都市圈;協同發展;城鎮化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10.010
引言:
伴隨著國家發展戰略的逐步落實,我國的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的提升。自從十八大成功召開以來,很多國家發展戰略制定和實施,比如京津冀協同發展、大灣區建設等,只有全面落實到位,才能更好的推動我國區域協調發展,讓社會發展進入到全新的發展時期中。區域協調發展的全新階段,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之下,發展速度加快,目前已經在全國范圍內發布相關的城市群發展規劃。都市圈是城市圈發展的關鍵,能夠讓城市群的影響力不斷的擴大,突破傳統行政區劃的限制,對于區域融合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還能夠縮小不同行政區域的差異,發揮出政策引導性作用,對于全面發展有重要價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要:“培育形成通勤有效、一體發展的都市圈”。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發布了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細化區域發展政策。在目前的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的理念之下,如何才能更好的建立城市都市圈、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是工作的重點,體現出城市群的帶動能力,讓新型城鎮化建設順利實施,構建出完善的發展機制,為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奠定基礎。
1、都市圈的概念與意義
都市圈是跨行政區域的經濟發展地理區域,也是建設高水平發展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城鎮化空間融合與改進,這已經建設了新時代經濟發展的空間形態。都市圈的地理區域優勢明顯,經濟關聯也非常的緊密,能夠實現科研共享以及市場化運行改變,可以從更加廣闊的區域空間實現資源整合與創新,達到跨區域合作的效果。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將都市圈作為主要空間單元,讓創新資源在區域內流動、分享,驅動產業分工與創新鏈條有機融合。
目前如何發展區域經濟,形成完美的區域經濟新格局,是我國新時代發展的核心要點。當前我國已經開始積極展開都市圈協同發展,形成這種發展格局。有如下兩方面因素:
其一,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的第一大經濟體,但是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差異比較明顯,基礎設施服務、市政服務能力水平方面相差較大,管理機制上也有很大的區別,并不能完全發揮出區域治理工具的作用,還要進一步改革與發展。
其二,都市圈是跨區域行政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應該具備核心城市的消費能力,實現多個區域的市場一體化建設,讓城市通勤體系更好的運行,建設高質量的城市空間組織架構體系。未來發展中,我國應該充分的重視區域協同經濟發展,實現科學化的規劃與布局,重點培育現代都市圈,體現出核心城市的引領作用,并且和其他區域保持良好合作,實現優勢互補,達到協同促進的發展新模式,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讓都市圈各個城市都能夠取得良好的發展,讓區域經濟發展質量水平得到提升,也能夠從根本上帶動其他區域領域的高速發展,為社會進步起到良好支持作用。
2、當前我國都市圈協同發展的現狀與不足
2.1我國存在三個不同類型和協同水平的都市圈
一是功能外向成熟的都市圈,比如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的都市圈。這些都市圈的經濟體量是巨大的,人口數量也比較多,公共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都市圈內各個城市之間互動與交流非常的頻繁,有著非常高的區位戰略優勢,輻射帶動能力強。二是區域趕超發展都市圈,典型的有天津、鄭州、石家莊、廈門等都市圈,這些都市圈內各個城市的經濟水平相對來說有一定的差異,核心城市的經濟體量比較大,屬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和外圍城市保持良好的聯系,逐步的形成了區域發展的新秩序,且內部要素的穩定流動,資源合理應用,區域發展優勢較為明顯。三是內陸經濟發展孕育型都市圈,典型代表是烏魯木齊、沈陽、貴州、福州等都市圈,總體來說經濟發展能力較為薄弱,有著非常高的發展潛力,目前城市之間是比較分散的,戰略優勢地位較為薄弱,中心城市的經濟發展能力較為薄弱,和其他城市并無明顯差異。
2.2各都市圈的協同發展情況不一
從目前我國的都市圈組成來說,協同發展能力最高的是上海,而青島、廈門、深圳等都是前幾名的都市圈,對于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通過對經濟發展數據的測算分析,上海都市圈協同發展指數為1.85,經濟協同發展能力非常高,對于帶動其他區域的城市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都市圈的發展中,包含產業分工協調、城鄉融合、統籌協調、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處于國內先進行列,而青島、廈門等都市圈的發展活力非常強勁,正在以“黑馬”的態勢進行突圍與發展,對于我國的總體經濟發展以及社會進步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用。
2.3不同類型都市圈內部分化差異明顯
經過分析功能外向成熟性都市圈內,上海都市圈的總體來說各個領域內發展是基本平衡的,在區域發展中處于領導的地位,為區域創新性合作指標評分為0.97,這一指標在我國的都市圈中處于領跑的地位,遠遠超出北京的0.37、廣州的0.41,從實際評分來說,北京都市圈的環境協同與公共服務能力水平相對較低,發展能力也嚴重不足。45F8730A-713D-44B6-803D-36FC7484F152
區域趕超型都市圈的廈門、青島等,評分都是比較高的,處于前兩位中。其中廈門都市圈的產業分工水平在我國處于第一位,而青島則是第二位。從分項指標評價結論分析發現,這種類型的都市圈協同能力水平相對較低,嚴重的制約都市圈的發展,對于高質量的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此外,這種形式的都市圈的產業分工協作、成像發展、統籌協調等方面的發展較好。
經濟發展孕育性都市圈中,貴陽、沈陽等都市圈的協同發展能力相對較高,而昆明則比較低。結合分項指標參數方面分析,有效的實現創新協調合作,可以更加準確的認識到統一市場規劃的不足,說明都市圈的市場經濟體制方面有很大的缺陷,資源配置也有不足之處,也不能發揮出統一協調性的作用,容易造成發展創新、市場細化等方面的問題,但是產業分工協同、環境協調發展卻又一定的優勢。
2.4都市圈經濟體量規模和區域協同發展水平存在正相關關系,區域創新合作不足是當前都市圈協同發展的短板
從實際情況分析,都市圈經濟體量規模與協同發展是正相關的關系,但是協同發展方面分析,因為內部有明顯的差異,所以有不平衡的發展形勢存在。目前我國的長三角、珠三角建設的都市圈中,協同發展水平都處于我國的先進行列中,而這些都市圈中的各項指標相距是很小的,特別是上海都市圈中,各項指標分配都是比較均衡的,具備較高的協同度。分析全國的28個都市圈中,全國范圍內的區域協同創新合作有明顯的不足,這一指標全國范圍只有0.18,只有6個都市圈在平均值以上。這就說明目前我國的都市圈建設與發展中,有明顯的不足,并未建設高質量的協同創新網絡形式,造成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等方面融合貫通效果較差,運行能力不足,對于帶動其他城市發展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3、未來我國都市圈協同發展的路徑選擇
3.1完善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機制,增強創新政策協同性
都市圈協同創新體系的順利實施,必須有相應制度保障才能實現,必須建設一體化發展機制,保證各個主體能夠協同創新。首先,建設完善的協同創新發展機制,積極學習長三角創新體系聯席會議制度,組建都市圈協同創新工作小組,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發展戰略規劃方案,政策措施一體化發展戰略,讓中心城市與外圍城市簽訂創新合作架構協議,針對不同城市確定創新目標,有效的促進合作與交流新機制,讓協同創新目標得以實現,發揮出政策引領性作用。2018年12月長三角地區率先開展跨區域創新券互認兌換的制度,這是開展協同創新政策的重大突破。因此,必須積極的總結、分析目前的資源和形式,特別是拓展科技創新券政策扶持之下的服務工作范圍,突破以往的限制與影響,讓先進的政策措施都能夠發揮出引導性的作用。
3.2深化區域產業協同集聚,形成完善都市圈分工體系
一是讓都市圈內的各個城市市場充分開放,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與轉移,實現協調分工,提高發展能力。二是選擇合適方式消除發展單一的問題,讓都市圈具備較高創新能力,實現經濟轉型與發展,達到平衡性要求。三是重點改善都市圈的城市生活適宜性,促進消費規模的擴展,形成多元化的市場主體體系,達到多樣化的發展,并且建設高端人才市場,提供優質、高水平人才。四是建設全面發展模式,構建在線教育、數字化發展平臺、產業平臺化建設等,讓區域經濟的吸引力得到提升,為都市圈發展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五是根據都市圈的發展情況,建設完善的都市圈發展動力,明確規劃方案和政策要求,建設分工與市場合作的網絡體系,實現經濟互補,實現全方位的發展。
3.3建設都市圈交通體系,讓都市圈的城市交通設施充分銜接
都市圈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持,所以必須做好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行。都市圈建設高水平的交通基礎設施,形成都市圈核心交通樞紐,提高交通通行效率;加速形成快速交通、軌道交通、公共交通等多種交通基礎設施的體系;重視都市圈內交通硬件設施的建設,還要加強車輛行駛的監督管控,保證交通通行效果;優先發展聯系城市中心和次級城市的交通體系,讓城市之間聯系變得更加的緊密,組合形成城市群;重視開發綠色交通體系,提供完善的公共交通導向服務,實現綠色、環保、節能的發展。
3.4不斷發展和創新,重視創新協同體系建設
一是建設園區型、嵌入型、集群型等多種形式的創新區域,還要建設其他創新模式,比如大學引導型、混合型、企業主導聯合高校等模式,實現多元化的發展。二是促進區域內創新活力的全面提升,積極整合科技資源,促進創新發展,模式的建設和應用,進行都市圈內產學研一體化的建設,進行地區創新主體與創新元素的協同性合作。三是構建都市圈內城市協同合作新體系,讓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全面協同,讓科技、人才、知識形成流通體系,加強區域內城市的協同與交流,重視地區內經濟系統建設,創建高水平的協同發展體系。四是全面提升都市圈內企業創新合作能力水平,有良好的創新意識,投入更多的創新發展資金。面對跨國公司或者國外企業的挑戰,激發出本土企業創新動力,盡快實現科技的攻關,避免“卡脖子”的影響,減小科技依賴程度,從根本上打開競爭的局面,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的地位。
3.5重視資源開發和共享,構建全新發展網絡體系
都市圈協同創新的基礎是人才,同時科技、信息、資金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必須重視區域內交流和共享。第一,突破城市之間的限制與堡壘,尤其是人力資源、金融、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必須整合各種資源形式,讓城市之間良好的流動,并且根據發展規劃建設創建國家級實驗室、科技產業園區、公共基礎服務平臺、大型科技創新儀器試驗等,并且促進共享與交流,加強資源開放。第二,建設協同創新共同體平臺,讓新型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體系,同時還要發揮出各種創新論壇、科技創新等活動開展。第三,以戰略性技術創新為基礎,加強技術攻關。鼓勵支持都市圈內各個城市的發展,并且有獨特的創新能力和意識,體現出不同城市的特色,推動城市高質量的發展。第四,建設城市圈區域創新協同網絡,讓各個經濟主體保持良好互動與合作,明確自己在都市圈的地位,發揮出創新體系的優勢,實現全面的發展。45F8730A-713D-44B6-803D-36FC7484F152
3.6深化產業空間分工與合作,推進產業集群協同創新
當前很多都市圈都已經開始建設集中化的科技資源中心、外圍城市以及產業園制造核心的全面發展新格局。比如無錫、寧波等都市圈的企業總部設置在上海,制造公司則分布在這些都市圈內。基于此,必須充分的重視中心城市的創新,投入更多的資金,體現出人口積聚的優勢,重視科技研發、創意設計、金融等方面服務的優勢,還要利用中小城市人工成本較低的特點,全面發展制造業。第二,讓園區建設順利進行,實現優勢互補。積極學習上海、合肥、武漢等都市圈建設理念,吸納社會資金,提供充足資金,以多種新型模式促進園區有效建設。第三,全面落實產業協同與創新。總結東京都市圈發展經驗,了解到創新發展計劃,明確發展戰略和實施方案,發揮出科技引導性作用,實現都市圈內協同發展,實現創新與開發的集成化發展,形成高新區、開發區等一系列有特色的發展新平臺。
3.7示范創新都市圈,引導其他都市圈的全面發展
當前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很多的都市圈依然是中心城市的創新資源集聚,所以在都市圈內的城市協作不足、重復建設的問題較為明顯。因此,如何才能更好的促進都市圈向外溢出和融合,實現開放式轉變,創新網絡驅動形式有重要的影響。積極總結經驗教訓,促進以點帶面的全面發展,要學習長三角、珠三角的連綿經濟帶形式,讓都市圈引入到創新網絡的發展階段,重視產業分工協作,達到緊密合作的要求,加強交流與聯系,創新協同發展,推廣上海、深圳等都市圈協同發展的經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此外,還要學習倫敦、東京、紐約等成熟都市圈的創新工具與手段,符合我國創新布局與發展的理念要求,發布相關的發展政策措施,同時制作出符合我國都市圈協同發展體系創新建設的全新發展道路,為現代社會高質量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崔宏凱,張林,王子健,等.物流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增長的關聯效應研究——基于長江經濟帶三大都市圈的面板數據[J].經濟問題,2021(3):8.
[2]舒軍.淺析合肥都市圈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經貿實踐,2018(5):2.
[3]郭彥卿,林楊,楊崢.京津冀協同發展與首爾都市圈經驗借鑒[J].城市,2016(3):5.
[4]劉夢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人才培養的現實基礎與實現途徑[J].區域治理,2020(39):1.
[5]崔冬初,于悅.京津冀都市圈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研究[J].都市快軌交通,2018,031(004):25-28,34.45F8730A-713D-44B6-803D-36FC7484F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