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旭


初春時節,都柳江碧綠的江水與兩岸郁郁蔥蔥的古樹交相輝映,讓人心曠神怡。一處寬敞的河灘邊,錯落有致的干欄式木屋點綴在山腳。隨行的朋友告訴我,這個依山傍水的村落便是榕江縣興華水族鄉八蒙村。
八蒙村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郁、環境優美的水族村寨。它背靠青山,八蒙河穿村而過,在村口與都柳江交匯。真可謂青山綠樹,碧水木屋,美如圖畫。
沿著干凈的村道走進八蒙村,幢幢木屋散發出古老的年代氣息。年輕的村支書王炳鳳告訴我們,據族譜記載,八蒙水寨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自水族先祖挑選了這個兩水環繞、古榕擁抱、翠竹映襯的寶地安家后,八蒙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個地方,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
不同于外面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如今這里依然是一幅歲月靜好、世外桃源的模樣。
“鐺、鐺、鐺、鐺、叮、鐺、鐺……”從村邊一戶人家傳來一陣有節奏的鼓聲,我們循聲來到了一幢木屋二樓。只見一群身著粉色水族衣服的姑娘在一位老人的指導下,正圍著一個黑色銅鼓練習打擊表演。
水族群眾以擁有銅鼓為榮,銅鼓被水族群眾視為傳世珍寶,是權勢和財富的象征。在水族重大節日、祭祀、喪葬等活動中,銅鼓演奏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銅鼓演奏分為節日演奏和喪葬演奏兩種表演形式,寓娛樂、驅邪、賜福之意。
精通銅鼓演奏的水族老人王炳西告訴我們,一套銅鼓主要由一個空心銅鼓、木槌、竹編和木桶組成。演奏時,用繩系著銅鼓的耳柄,懸吊在離地一尺左右的高度,由兩個人一起演奏。其中一人右手執鼓槌彎腰敲擊鼓面中心位置,左手執竹編敲擊鼓腰做伴奏音,另一人雙手用木桶對著鼓身內部一前一后搖動,以此調節空氣氣流。二人相互配合,發出美妙的聲音。
銅鼓演奏是一套專門的技藝和學問,需要經過專門訓練,才能使敲擊銅鼓的節奏和竹編的伴音、木桶的氣流調節及皮鼓的伴奏融為一體。
隨著年輕人外出讀書和生活,村里會演奏銅鼓的人逐漸減少。為了將銅鼓演奏更好的傳承下去,王炳西老人常常抽空教村里的年輕人學習銅鼓演奏技藝。
在老人熱情地邀請下,我們也當了一回學徒,體驗了一番銅鼓演奏。對初學的我們來說,演奏效果可想而知,但學習的過程甚是有趣。尤其是近距離欣賞老人家的演奏,我們領略到水族銅鼓演奏技巧的精妙,以及鼓聲的震撼。
在村支書王炳鳳和水族女孩王炳休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整個村寨,聽到了許多關于村寨的故事和水族傳統習俗,還有幸遇到了水書先生潘井剛老人,見到了被譽為活著的“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族水書。
水書是水族文化的精髓,被稱為“水家人的易經”,記載著千百年來水族群眾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出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內容博大精深,涵蓋哲學、天文、地理、歷史、語言等多學科知識,以及民族宗教、民族習俗、倫理道德、傳統醫學等涉及水族人民生產生活各個層面的智慧結晶,是研究水族宗教信仰、哲學思想、天文歷法、語言文字、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的珍貴典籍,堪稱“水族百科全書”。
潘井剛老人家珍藏著一本本陳舊泛黃的水書,這些寶貝述說著八蒙水族悠遠綿長的歷史。潘井剛老人告訴我們,水書傳承非常困難,除了靠手抄古文字,還需要水書先生口傳心授。“以前水書是家族內部傳承,傳男不傳女,外人一般也很難見到。現在觀念開放了,我也樂意將自己所傳承的水書繼續傳承下去,教授愿意學習的年輕人,不管男女。”
一路陪伴我們的水族女孩王炳休是一名老師,對學習和傳承本民族文化頗有興趣,時常趁著假期,向寨子里的老人討教,學習刺繡、銅鼓及水書。
村里老人們一點兒也不吝嗇傳授技藝。對他們來說,村里的年輕人愛學習,對民族文化感興趣,是一件非常欣慰的事情。老人們希望年輕一代在外發展的同時,能夠把自己民族的東西傳承下去,不要丟掉自己民族的魂和根。
在八蒙村游覽一整天,這里的點點滴滴都深深印在我的腦海。山清水秀的鄉村美景,淳樸可愛、熱情好客的水族同胞,以及蘊藏著深厚文化底蘊的銅鼓、水書……我想,所謂的世外桃源,也不外如是了吧!(責任編輯/謝予謙)
村寨信息:
區位: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興華水族鄉八蒙村
交通:貴陽—廈蓉高速—城北大道—356國道—321國道—八蒙村
鄉村特色:銅鼓演奏、水書08223E6E-B24D-4133-90BA-A7B6F253B8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