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軍


2013年5月3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高仟村的高阡鼓樓、宰俄鼓樓同時入列,一村有兩“國寶”在貴州侗族村寨中絕無僅有。今年初春普降大雪,趁著冰雪尚未融化,我決定去賞一下百年侗寨雪景,來一次說走就走的高仟之旅。
上午9時,我駕車從從江縣城出發,約1個小時后到達則里村,這里已是一片白雪茫茫的世界,侗寨路口指路牌上“高仟”二字格外醒目。高仟村位于從江縣西北部,坐落在四面環山的一狹長山間田壩上,由宰俄、宰養、宰雷三個自然村寨組成,是從江縣西北部海拔最高的侗寨。高仟是侗語“gaos tinl”的音譯,“gaos”指“頭”,“tinl”是“千”的意思,含有“很高”之意,“高仟”在侗語的意思也就是“高遠偏僻的村寨”。
我將車子停在了宰俄寨的停車場。一下車,立馬感受到冷風習習,眺望整個村寨,一條河流穿寨而過,傳統民居依山傍水,一場春雪把高仟打扮成潔白的世界,鼓樓、戲臺、風雨橋、吊腳木樓群等特色建筑與田園、大山銀裝素裹。走進高仟,仿佛瞬間跌入到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美不可言。
因為通車較晚,高仟民居大都保存傳統的侗族吊腳樓,都是以杉木為主要材料,用橫梁穿枋嚴椎斗合,不用一釘一鉚,結構嚴密牢固,上蓋青瓦。房屋一般是兩層樓房,樓下當廚房,樓上作客廳和臥房。客廳,俗稱堂屋,堂屋中間有地火塘(燒火取暖),是用來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正中的墻壁上供奉著祖先的神龕,堂屋兩側是臥房。每逢節日,熱情好客的侗家人都會邀請客人到家里,擺上最好的米酒、飯菜招待客人,酒過三巡,年輕漂亮的侗族姑娘們唱著動聽的侗族敬酒歌給客人敬酒助興,讓人流連忘返。
全村共建有5座寨門、2座風雨橋、3座戲臺,寨門旁的麒麟、獅子等石雕栩栩如生。寨中金左井等4口古老的水井已維修一新,還加蓋起了風雨亭。其中金左井建造獨特,井口呈圓形,以青石板雕琢,外圍以青石板鋪成圓環狀,溢水口側青石鑿成一圓形小水坑,便于村民清洗蔬菜等。金左井保存完好,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仍在村民的生活中發揮著作用。
寨子東北面高仟至秧里通村水泥公路旁建有一石拱橋,橋始建年代不詳,相傳建于清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橋東西橫跨,橋面及引道均用青石板鋪設,兩側用料石砌成。橋中部為單孔石拱結構,村民在石拱橋上修筑了風雨橋,是高仟通往秧里、則里、平友一帶的必經之地。橋頭東建有一木結構廟宇,常有村民到此燒香祈求平安。石拱橋于2010年5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通了水泥路,石拱橋便成了供人們觀賞的一道風景。
鼓樓是侗寨吉祥的象征和團結興旺的標志,有侗寨必有鼓樓。高仟侗寨三個自然寨均建有鼓樓,具有“集眾議事”“制定與執行款約”“踩堂祭祖”“裁決爭訟”“迎賓送客”“休息娛樂”“行歌坐月”“節日集會”等社會功能。每逢節日侗家人都會邀請賓客聚集鼓樓進行鼓樓對歌、行歌坐月等活動,好不熱鬧。
宰俄寨最高的建筑是宰俄鼓樓,熱心的村主任指著鼓樓告訴我,鼓樓始建年代不詳,相傳建于清雍正年間,后毀于寨火。1986年3月復建,2004年再次維修,目前正在進行新一輪維修。鼓樓平面為正八邊形,為典型的“中心柱型”密檐樓閣式木結構侗族鼓樓。該鼓樓造型優美,比例均衡,是侗族鼓樓建筑中的精品,也是研究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鄉土建筑和侗族鼓樓營造技藝和建筑美學的難得實物。
另一個“國寶”是宰養寨的高阡鼓樓,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嘉慶至光緒年間,經過三次修葺;1983年進行過維修,2021年再次進行過維修。該樓坐南向北,為十五層密檐六角攢尖頂木結構塔式建筑,覆蓋小青瓦,立面為十五層密檐,頂端置陶瓷葫蘆寶頂。二層和頂層分別置有牛皮木質鼓,各層封檐板彩繪風情圖案,頂層檐下均置斗拱,斗拱下裝漏窗。正北設一出入門,門額上泥塑雙龍搶寶,栩栩如生。
走進鼓樓推開門,村民們正在烤火閑聊,見到我們大家紛紛主動讓座。年長的村民告訴我們,高仟至今未發現書面歷史文獻,村寨歷史都是口口相傳。目前,全村共有潘、石、梁、蘭、吳、楊、王等20多個姓氏,其中潘家和石家人口最多,也是最早在這里定居的。
不知不覺已是下午五時,天色漸晚,我們謝絕了村主任的熱情挽留,只得依依不舍返程。期待著下次節日再邀三五好友同往高仟,共赴一場歌舞的侗族節日盛會,聆聽天籟之音侗族大歌,品嘗當地特色美食,再敘民間傳說經典。(責任編輯/楊倩)
村寨信息:
區位:黔東南州從江縣下江鎮高仟村
交通:可從貴陽北站(東站、龍洞堡站)乘坐高鐵至從江站,再從從江站乘車前往,也可以在榕江站停靠,再從榕江站轉乘到達榕江汽車站的客車,再轉乘榕江至從江(或宰便)客車至下江鎮,由下江鎮乘車前往。
鄉村特色:侗族大歌、“雙倍嘎”、侗戲、牛腿琴歌、琵琶歌在這里得到活態傳承,還有牛癟、腌肉、腌魚、咸鴨蛋等傳統飲食。高仟還是從江侗鄉稻魚鴨共生系統示范地之一,也是香禾糯稻品種保存得最多的民族村寨之一。FAD187A1-64C2-4C6C-9184-05C937168C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