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注射器是現代醫療中不可或缺的輔助設備,它能讓藥物更快、更有效地到達患者的病處,在疾病治療上功不可沒。注射器的歷史也許比你想象的要悠久得多。
注射器的雛形——灌腸工具
早在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的醫學名著《傷寒論》中就有以“灌腸”法治療熱病、瀉熱通便的記載。其中裝豬膽汁的小竹管被看作是最早的注射器雛形。之后,埃及一名外科醫生發明了一種用于灌腸的注射器。早期的灌腸工具用動物膀胱做球囊,連接管子以壓力注入常見的灌腸液體,之后的灌腸用注射器多為銅或玻璃材質。早期的注射器并未配備針頭,只能將藥物推進人體自身的孔腔,而不是穿透皮膚。
隨著制藥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嘗試尋找另一種能將藥物直接送入體內的方法,比如,用沾滿藥劑的木鉤、手術刀刺穿皮膚等,但這些方法都不盡人意,且伴有傷口感染的風險。
第一個有關活塞注射器的記載是在公元1世紀的羅馬時期,凱爾蘇斯在他的醫藥著作中最早提到使用注射器來治療醫學并發癥。
針頭的演變
1656年,英國建筑師克里斯多佛·雷恩用鵝毛管和動物的膀胱制作了一款靜脈血管注射器,為此,雷恩需要割開患者的靜脈血管,讓創口大到足夠放入一根鵝毛管大小的針筒,借助動物膀胱將藥劑注入患者體內。雷恩通過動物實驗證實了注射治療的效率更高,開創了靜脈輸液治療的先河。遺憾的是,該方法并未廣泛應用于臨床實踐中,人們迫切需要尋求更高效、科學的給藥方法。
1844年,愛爾蘭的一名外科醫生弗朗西斯·萊恩德發明了空心針,并成功將藥劑注入患者體內。隨后,法國醫師查爾斯·普拉瓦茲與蘇格蘭物理學家亞歷山大·伍德合作,以蜜蜂的尾刺為模型,第一次將針頭與針筒結合,開發出一種醫用的皮下注射器,針頭細到足以刺穿皮膚和血管進行靜脈或肌肉注射。這一創新設計成為現代注射器的鼻祖。
最初,這種皮下注射器是給神經痛的患者注射嗎啡以緩解疼痛。當時注射藥物與口服藥物的劑量尚在探索中,伍德的妻子在使用靜脈注射治療神經痛的過程中因注射過量而受傷。伍德從中吸取了教訓,為針筒加上刻度,以便精準地控制用藥劑量,使注射器的細節進一步完善。
然而,注射器被重復使用且不能完全消毒處理也暗藏較大的感染風險,越來越多的血源性傳播疾病被證實與不安全注射有關。20世紀40年代,英格蘭一家醫藥公司生產了一款自帶可更換針筒和柱塞的全玻璃注射器,人們可以對注射器進行組件的拆分歸類,消毒后可重新安裝使用。20世紀50年代起,可加熱消毒的塑料成型注射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一次性針頭注射器紛紛面世。
從“有針”到“無針”
1992年,世界上第一支獲準用于注射胰島素的無針注射器上市。2012年,一款無針頭注射器上市,這其實是一個高速高壓噴射器,通電后噴射器的內部會產生強大的助推力,以幾乎接近空氣中的聲速將藥物噴射出來,透過皮膚注入人體。
納米微針是一種“另類”注射器,由一片布滿微針的納米晶片和吸滿藥劑的貼片組成,使用時可將其貼于表皮,藥物可打開皮膚的障礙層,在不觸及真皮的神經、血管的前提下,讓大分子藥物直接進入體內,極大減少了皮膚屏障的受損程度,實現無痛且無創。
但納米微針制造成本較高,在臨床上暫未普及,目前僅在醫美領域應用較多。或許有一天,納米微針在臨床上得以廣泛應用,打針將不再成為孩子的“噩夢”,糖尿病人也不必為常年注射導致身體布滿針孔而困擾。
(欄目編輯? 方郁芝)5A2722BB-EB2B-434E-B16B-876DA80FFF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