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秋云
摘 要: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長期以來,較低級別革命文物因多種因素制約,保護利用整體形勢較為嚴峻。要立足新發展階段,以保護傳承為基礎,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全面做好較低級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真正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傳承好運用好。
關鍵詞: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對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7.010
0 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取得重大成就,革命文物本體保存狀況明顯改善,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社會教育功能充分彰顯,融合發展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文化強國、文物保護利用強國的關鍵時期,新時代革命文物工作大有可為。文物系統需乘勢而上、開拓進取,全力做好革命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目前較低級別革命文物(本文主要指的是省級以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整體狀況令人擔憂,保護管理能力水平總體較低,研究傳承展示利用短板明顯,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非常不足,亟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1 四川革命文物基本情況
四川是革命文物資源大省,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區域,是紅軍長征經過地域最廣、行程最遠、時間最長的省份。同時,大量革命偉人、革命先烈或出生在四川、或曾在四川生活戰斗過,留下了豐富的革命遺址遺跡。據不完全統計,四川省核定登記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900余處,在全省21個市州183個縣(市、區)均有分布,類型主要有政權舊址、會議舊址、部隊舊址、故居(舊居)、戰場遺址、紅軍石刻標語、紀念設施及其他遺址遺跡等。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余處、市(州)級文物保護單位150余處、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00余處、一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800余處;省級以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約占總數87%,其中市(州)級約占總數8%、縣級約占總數37%、一般不可移動文物約占總數42%。館藏國有可移動革命文物 51165件/套,其中珍貴文物11404件/套,其他級別館藏革命文物占總數78%。
總體看來,四川省較低級別革命文物地區分布呈分散又相對集中的特征,主要分布在川陜片區和長征沿線地區。以巴中市為例,作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300余處,其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37處、一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206處,省級以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占總數91%,一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占總數52%。以瀘州市為例,作為紅軍長征途經四川的重要地區,現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00余處,其中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46處,省級以下不可移動文物占總數84%。其他地區也遺存有大量較低級別革命文物,如黨領導的早期地方武裝起義的遺址遺跡、黨組織活動的遺址遺跡及其他革命文物類型等。
“十三五”以來,我省各地逐漸加大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級別提升力度,一大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相繼被核定公布為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但仍有許多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層級較低。
2 較低級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面臨的主要困境
2.1 文物保存狀況整體較差
較低級別的革命文物多數因價值較低、影響力較小、保存狀況較差等因素,還沒有核定公布為省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革命文物多數呈體量小、本體破敗、周邊環境原始或惡劣的狀況。
從歷史價值方面看:政權舊址多為縣、鄉、村蘇維埃政權舊址,有的存在時間僅幾個星期或幾天;部隊舊址多為目前無法確定部隊番號的駐地舊址,或僅知道紅軍曾駐扎過或停留過;戰場遺址主要是曾經發生過戰斗,但具體信息不詳。
從保存現狀看:舊址多為民居,建筑形制為一般民房,因生活需要大多民房有不同程度的改建、擴建或拆除了部分建筑。體量較大的四合院院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中,基本被分配給多個家庭,因人口增長導致逐步被改建或拆除新建,原有格局基本不存,多數僅存部分建筑。如某地一處鄉蘇維埃政府舊址原為三合院建筑,由于歷史原因現僅存正房或廂房,其他被拆除新建。保護級別較低的戰場遺址主要分布在地勢較高、遠離鄉村城鎮的地方,多年以來受自然因素、生產活動影響,歷史環境改變較大,戰壕遺址、構筑物等基本不存,樹木雜草叢生,很多地方無路可到。
2.2 有效保護管理難度較大
較低級別革命文物主要為私人所有,從文物保護角度而言,要求所有權人負責文物修繕保護和日常保養維護,承擔修繕義務,而保護級別低的革命文物所有權人多為普通百姓,基本無力對其進行修繕保護。
同時,現行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沒有明確國家資金支持私人產權性質的革命文物保護的有效渠道,以致不少革命文物所有權人修繕保護積極性不高,對于展示利用也存在較大的抵觸情緒。
如在進行革命文物調查時,遇到一些革命舊址所有權人不配合調查,甚至不讓進屋查看的情況;在個別地方還存在當地政府出部分資金維修后,所有權人不認可政府支持、不配合保護展示等現象;也存在政府欲回購產權,革命舊址所有權人漫天要價的現象。更有甚者,為新建或擴建房屋故意破壞革命舊址,使之完全毀壞后以便新建。
需特別指出的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空心化嚴重,革命舊址所有權人在城市中購房越來越多,導致原有鄉村中的革命舊址閑置荒蕪,但又不愿意捐贈給政府,加之地方政府也無力進行維修,以致革命舊址殘破甚至消失。同時,因基層文物保護管理機構不健全、人手缺乏,對大量低級別革命文物存在想管卻無力管的問題。
2.3 展示利用開放水平很低
較低級別革命文物因歷史價值較低、故事性缺乏、地理環境偏遠、分布零散等因素,雖然有少數革命文物在鄉村振興、旅游發展中得到利用,不少地方的村史館建設也充分利用了革命舊址,但多數較低級別革命文物沒有被充分利用,處于原始狀態。
革命文物相互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空間距離,周邊也無其他自然文化資源可融合利用。如川陜蘇區紅軍石刻標語數量全國第一,但很多石刻標語體量很小,又零星分布在山丘、路邊,有些還屬于房屋建筑構件,展示利用難度極大。雖然現在鄉村道路等基礎設施有所改善,但多為便于居民出行所修,不是基于旅游參觀而修建,不利于較低級別革命文物進行有效的開放利用。
3 強化較低級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對策建議
加強較低級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與困境,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論述精神,用心用情用力切實把較低級別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要堅持政治引領,落實革命文物工作的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堅持科學保護,貫徹保護第一,維護革命文物資源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堅持教育為重,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堅持守正創新,促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老區發展相結合。重點從以下幾方面著力:
3.1 優化制度設計,夯實保護利用工作基礎
3.1.1 壓實責任義務
根據較低級別革命文物現狀,修改或細化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較低級別革命文物保護具體要求,特別是要明確屬于私有產權的所有人的責任、義務以及所享有的權益和利益;堅持依法行政,加強革命舊址的保護管理,嚴格執法,落實重大文物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
同時,要通過政策制度明確較低級別革命文物保護的資金來源,如可以明確要求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務資金等支持范圍,將革命文物的日常看護、保養維護等工作納入公共文化服務范疇等。
3.1.2 完善體制機制
建立市縣兩級綜合協調管理機制,解決目前革命文物管理上存在的多頭管理、管理權限分散等問題,明確各單位具體職責、權限,協調做好保護和利用工作。探索政府、產權所有人共同承擔維修保護任務的機制,解決較低級別革命舊址保護要求與所有權人生活條件改善之間的矛盾,激發私人產權性質的革命舊址所有人的積極性。
3.1.3 強化資金保障
完善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資金投入機制,積極支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較低級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在地方財政加大投入的、積極向上級爭取鼓勵扶持政策和項目經費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模式,充分發揮革命文物滲透性強、關聯度高的特點,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提升自身造血功能,為較低級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發展注入更多資金。
3.1.4 壯大人才隊伍
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支持,加強與編制、人社等部門溝通銜接,不斷充實基層文物保護行政機構和專業單位人員力量。加強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利用和研究人才隊伍建設,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博單位等機構,培養革命文物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加大縣級革命文物專業人員培訓力度,著力培養研究型講解員、公眾教育型研究員。用好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通過招聘選聘、掛職學習等方式,逐步解決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
3.2 高位統籌謀劃,全面加大保護力度
3.2.1 堅持規劃引領
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為引領,根據《“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革命文物大省、大市可結合自身實際統籌制定較低級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專項規劃,進行有效的宏觀指導和制度建設。
同時,將較低級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融入地方“十四五”規劃、國土空間規劃、鄉村振興規劃和文化旅游規劃等相關規劃。
3.2.2 抓好搶救保護
堅持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有機結合,開展革命舊址保護專項行動,加強革命文物日常保養和病害監測,推動實施一批重要較低級別革命文物研究性保護項目。深入推進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實現一批較低級別革命文物搶救保護項目,有效搶救保護文物本體,改善文物生存環境。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將新發現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及時地納入文物保護法的保護范疇中,把具有重要價值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及時核定公布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研究制定并切實落實針對一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的保護措施,防止文物遭受破壞、損毀等。
3.2.3 加強研究傳承
持續做好較低級別革命文物文獻史料、口述資料等收集整理研究,持續挖掘不同類型、不同級別革命文物的價值內涵。組織文物、黨史、軍史等領域專家,組建革命文物研究專家智庫。加強革命史料方面的挖掘、收集、研究,發表出版高質量學術論文、學術報告,編撰出版相關學術著作,出版史料圖書等系列通俗讀本。開展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方式方法創新研究,豐富講好黨史故事的內容和手段,舉辦革命文物系列學術活動、辦好相關主題論壇,講好地方革命故事,擴大革命文物知名度和影響力。
3.3 創新方式手段,切實提升展示水平
3.3.1 拓展展示途徑
重點依托集中連片的革命舊址,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綜合統籌考慮維修保護項目實施,因地制宜地將其打造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體驗式教育基地。強化革命類文物建筑展示利用方式手段創新,推出一批革命文物利用典型案例,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小、微博物館。結合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支持在條件成熟的舊居舊址內設立圖書館、非遺展示館、非遺傳習所等文化活動場所,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3.3.2 優化陳列布展
堅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話可說”,利用條件成熟的較低級別的革命舊址等,精心打造推出一批特色鮮明、內涵豐富、開工新穎的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推進革命文物數字化展示傳播,推出革命文物云展覽,增強展陳的互動性、體驗性。鼓勵館際間交流合作,推動革命文物聯展巡展。
3.3.3 提升講解水平
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落實好解說詞審查制度,宣傳、文物、黨史等部門按照職能職責切實把好政治關、史實關,確保講解內容的權威性、嚴謹性和準確性。探索建立各類革命紀念場館講解內容素材庫,為不同群體提供“菜單式”的講解服務。重視場館管理人員和紅色講解員培訓,著力提高講解員專業素質和講解水平,穩住隊伍、建好團隊。
3.4 文旅深度融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3.4.1 提高通達能力
較低級別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大多分布在田野鄉間,交通不便、通達性差,嚴重制約了其開放利用。地方政府要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加強全域紅色旅游交通網建設,重點推進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開放展示點與主要交通干線的連接,積極開展各縣區、鄉鎮旅游道路建設與改造,加快革命舊址道路聯網,實現有條件的重要革命舊址快速互聯,提高通達能力,為革命文物與旅游融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4.2 加強開發推介
全方位研究、挖掘和凝練本地區革命文物資源,并與人文旅游和綠色旅游等有機統籌,逐漸培育打造若干條完整的紅色旅游線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聯動旅游產業,拓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內涵,彰顯革命文化的強大力量。面向社會開展紅色教育培訓活動,建設中小學研學教育基地、干部教育培訓中心、紅色體驗基地等,逐步打造推出一批紅色教育基地。
3.4.3 強化融合發展
統籌地方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和紅色資源,結合“紅+古”“紅+綠”等,依托長征、長城、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著力發揮革命文物集中成片的發展優勢,推動建設各具地方特色的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區。以地方現有紅色經典景區為引領,統籌整合區域內革命文物優勢資源,打造推出一批特色鮮明的紅色旅游景區,培育形成一批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同時,結合非物質文化、民俗文化、休閑農業等特色資源,策劃推出一批革命文化體驗精品旅游項目。
4 結語
綜上,盡管目前較低級別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面臨種種困境,但只要統籌整合各方力量資源、敢于創新體制機制、積極探索新的解決路徑辦法,較低級別革命文物保護狀況必將得到有效改善,也必將為新時代文物與旅游融合發展注入新的強大力量。
參考文獻
[1]盧世主,朱昱.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研究的現狀與進展[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145-153.
[2]馬超.淺談革命文物保護利用[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7):96-97.
[3]薛帥.更好統籌革命文物與利用、革命文化弘揚與傳承工作[N].中國文化報,2022-01-03(001).
[4]許東.鄉村振興視域下山東革命文物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路徑[J].人文天下,2021(11):66-70.
[5]姚文琦,趙景龍.陜西革命舊址現狀和展示利用分析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