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同娟
摘 要:加強歷史文化資源傳承保護利用,深入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全社會提供豐厚的歷史文化滋養,在縣級層面尤為重要。
關鍵詞:縣級;歷史文化;保護挖掘;活化利用;瓶頸;對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7.037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九大為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標準。為適應新時代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必須要進一步推進我國縣域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建設,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并重,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優勢,更好地助推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近幾年來,縣級層面雖然在傳統文化保護、歷史文化挖掘研究、弘揚傳承與活化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還存在一些瓶頸和短板。
1 歷史文化挖掘研究與活化利用的瓶頸
1.1 傳統文化發展重視程度不夠
近年來,雖然縣級黨委政府在傳統文化的發展上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重視程度與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還是不相適應,甚至有所欠缺。并且很多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尚未制訂科學的發展規劃和系統的人才培養計劃,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1.2 傳統文化傳承后繼乏人
當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物保護科研機構和基地建設相對滯后,文物保護水平還有待提高,在文物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防蟲技術中,高新技術的應用范圍有限。在修復過程中,因為技術不足損害文物的現象也時有出現。再則,文物保護是個精細活,它工作量大,技術要求高,非專業人員難以勝任。但是,許多文物保護部門都缺少高級綜合性人才,人才短缺問題非常嚴重。目前縣級層面從事傳統文化專門研究的人員嚴重不足,而且人員構成單一,特別缺乏野外文物保護、文物普查調查、考古發掘、古建筑維修、可移動文物陳展設計、修復鑒定以及歷史題材文藝創作、編導、表演等方面的人才,隊伍結構不盡合理,人才儲備嚴重不足。
由于傳統文化不能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所以從事歷史文化挖掘研究的人員越來越少,有些是以個人愛好為主,特別是基層文博單位機構設置不盡合理,歷史文化研究人才嚴重匱乏,有些地區幾乎為零,沒有形成系統、規范的文化傳承體系,后繼乏人、青黃不接的現象明顯。如有些博物館館藏科技保護、展覽展示手段滯后,文物庫房設施陳舊,仍然是原始的擺列方式,甚至有些文物常年睡在包裝箱里,文物工作內在活力不夠,文物的活化利用、科技保護手段相對落后。智慧博物館建設、文物數字化建設較為緩慢,文物活化利用水平不高。有些地方劇種因沒有演出市場,只能靠原生態保護方式賴以生存,靠口傳心授保護其傳統劇目,隨著老藝人逐漸減少,存在人走藝絕的危險。
1.3 資金不足制約傳統文化發展
經費不足,特別是縣級財政大多按照在編在職人數撥付事業經費,只能保障場館基本運行,拿不出更多的經費投入到傳統文化發展中,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事業的發展。例如文物保護經費偏少,影響了文保事業的發展。縣級財政每年列入財政預算的文保經費與當前文物保護形勢的嚴峻性和任務的繁重性相比,依然杯水車薪。由于經費投入不足,致使不少文物保護單位仍然處于自然保護、自生自滅的狀態;再如,地方傳統戲曲、戲劇基層輔導、培訓資金缺乏等,影響了輔導培訓的數量和規模,降低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傳統文藝創作經費偏少,制約了高精尖作品的創作和生產,非物質文化保護缺乏資金配套,非遺項目資源保護、非遺傳承人缺乏有力的支持,很多項目得不到深入的挖掘開發。而且因受利益化的驅使,與市場緊密銜接、關聯度高、經濟效益好的非遺項目有人愿意學,傳承人多,傳承保護利用的效果較好。但是難以與市場對接的非遺項目就出現沒人愿意學、傳承人少的現狀,若項目長期處于停滯狀態,時間久了就會消失。
1.4 基礎設施建設與田野文物保護存在較大矛盾
“多規合一”尚未全面鋪開,各部門之間溝通協調不到位,基本建設、城鎮化、房地產開發、新農村建設等對地上、地下文物遺存造成威脅,特別是古遺址周邊歷史環境風貌無意識遭到破壞,古建筑、古墓葬自然損毀和人為損壞現象還時有發生,文物保護面臨著巨大困難。特別是法人違法事件時有發生,“建設性”破壞的現象仍然存在。部分基層干部文物法律法規意識淡薄,大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拿不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抓文物工作,處理不好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導致出現一些工作失誤①。
比如在當前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中,擅自在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從事不利于文物保護的生產建設活動,隨意破壞文保單位周邊環境風貌的事件時有發生。同時,隨著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和新農村規劃建設的扎實推進,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隨之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較為突出的是民俗文化不斷衰退,民俗文物逐漸消失,民間傳統技藝瀕臨滅絕。因此,民俗性歷史文化遺產亟須保護整理和傳承發展。還有鄉土文化遺產保護與改善居民生活的矛盾比較突出,一些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環境逐步消失。如何做好鄉土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將是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課題。
1.5 歷史文化的發掘利用相對滯后
在文物資源價值合理利用方面,個別地方大量文物深藏庫房,沒有得到展示,沒有惠及群眾,沒有開發利用。部分古建筑處于原始保護狀態,缺少長遠的活化利用規劃,歷史價值沒有充分發揮。有的非遺項目歷史文化內涵挖掘整理不夠,缺少發展空間。更有些項目還處于趕大集、小打小鬧的狀態,展示也還局限于本地的節慶、展會活動,深度開發不夠,也就談不上利用。文藝創作品牌還沒有真正打響,在創作隊伍和作品上還存在“有群山無高峰”的問題,受群眾廣泛喜愛、有市場的作品不多。
2 文化遺產挖掘研究、保護利用的建議
針對以上瓶頸問題,我們認為文化遺產挖掘研究、保護利用工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大事,各級政府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列入自己的議事日程,努力提高歷史文化品位,發動全社會重視和參與文物保護工作,竭力推進和做好文化保護工作,具體有以下幾點建議。
2.1 進一步增強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掘與發展,進一步理清保護利用思路,加強系統性規劃設計,推進項目化保護利用,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制訂長遠的發展規劃。呼吁社會各界力量關心支持歷史文化發展、活化利用工作,把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找出來”“留下來”“傳開來”,使我們祖先創造的歷史文明在我們的努力下得到更加長遠的繼承和發展。充分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助力經濟社會建設。
2.2 加大宣傳,提高社會影響力
一是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傳統及新興媒體,多渠道、廣覆蓋宣傳傳統文化。加大對文化遺產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樹立依法保護、科學保護、活態保護理念,不斷提高全社會的傳承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
二是大力開展歷史文化挖掘、研究、傳承和傳播活動。充分挖掘素材,采取“文物+”“非遺+”等創新方式,使用文物與非遺、文物與節會、文物與群文、文物與文創、非遺與節會、非遺與夜經濟、非遺與扶貧、非遺與旅游、非遺與文創等多種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打造本地非遺聚集區,設置非遺項目展示展演區、傳承傳習區、大師工作區、非遺文創產品區、休閑體驗互動區等功能區域,將本地有特色的非遺項目全部入駐,形成集非遺項目活態展示展演、傳承傳習、休閑體驗、交流交易于一體的非遺文化旅游消費標志性、常態化聚集地,創作出一批以優秀傳統文化為題材、群眾喜聞樂見的各類文藝作品,組織開展寫、畫、拍、說、唱等系列活動,采取多種形式使傳統文化與群眾生活完全融合。
三是充分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本地中小學校中適當增加傳統文化課程,開設文博課堂,讓文物資源走出“深閨”,倡導文物走出館門、走向社會、走進百姓家門,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六進活動,拉近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再現文物風采,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夯實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的群眾基礎。
2.3 提高歷史文化的傳承保護能力
一是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一整套歷史文化資源挖掘整理、保護利用、經費保障、人才支持等制度,依法行政,加強管理,形成相互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結合本地實際,編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管理辦法》,制定出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認定與管理辦法》《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資金管理辦法》②,全面完善專門針對縣級非遺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的配套機制,為非遺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
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尊重人才流動規律,重視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每年有計劃地引進一批高端文化藝術人才。通過公開招考、定向委培、在職培訓等方式,引進一批專業人才,培養一批后備人才,提升專業隊伍水平。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建設人才培養基地,選派一批青年文化人才到高等院校進修培訓。通過聘請一批知名學者、教授擔任學術顧問,加強對現有人員和鄉土藝術人才的培訓、培養,力爭為文物保護、展陳設計、傳統美術、民間文學等文化遺產重點門類選拔培養一批鄉土專業人才。
三是發揮民間收藏機構和非國有博物館作用,讓他們積極參與文物保護、非遺傳承,通過社會力量深入發掘、搜集、整理縣域內尚未發現的文化遺產③,從政策上、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扶持,努力營造“優秀傳統文化人人保護傳承,保護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逐步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成為全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動。
2.4 加大傳統文化的資金投入力度
以政府財政為依托,采取多條腿走路,構建起多元化、多渠道的經費保障體系。
一是要加大財政投入,重點支持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重大文化藝術精品創作、文物保護、非遺挖掘整理等。在保證常規工作開展的情況下,探索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經費。
二是出臺政策,借助社會力量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三是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政策、資金扶持,不斷改善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條件。
2.5 提升文物活化利用水平
一是加強文化遺產規劃編制與實施工作。重視整體保護與活態保護,實施“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載體工程,進一步保護好文物本體及環境風貌。
二是深入挖掘歷史文化成果。樹立全縣一盤棋思想,避免各單位、鄉鎮單打獨斗,要形成合力,分門別類地總結,組織相關部門,邀請專家學者,動員社會各界,通過舉辦研討會、論壇、大討論等,準確提煉、科學定位本地精神內核,建立良好的傳承體系,開發特色文化品牌,促進其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
三是加快文物藏品展示利用場館建設或改造提升,使之成為歷史文化最集中最豐富和展示手段最先進的平臺,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弘揚。
四是加強對外交流。發揮本地可移動文物館藏優勢,整合利用文物資源,統一打包對外宣傳,面向國內外開展藏品交流合作,推出精品展覽,創建本地歷史文化品牌,形成社會轟動效應。各文化文物場館要主動開展館際交流,加強橫向、縱向聯合,達成合作辦展和互換展覽意向,讓文物“活起來”“動起來”,鞏固活化利用成果。
五是做好文物和旅游融合發展。文物資源是一個地方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之一,探索“文物+旅游”新模式,推介一批優秀鄉村文化旅游資源,規劃紅色旅游線路,建設紅色文化展示場館,發展紅色旅游產業。大力開展文物保護維修,形成合力,積極向上爭取政策、資金,修復后的文保單位應與景區、鄉村旅游相結合,助推旅游業發展。
六是加大文創產品研發推廣力度。利用現代創意設計和營銷推廣手段把優秀的地域文化資源轉換為“把文化帶回家”的文創產品,這是讓文化資源活起來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城市影響力和傳播力的重要舉措。拓展文化創意產品研發思路,與農業、旅游業等行業跨界融合,開創“文創+數字”“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教育”“文化+互聯網”等新模式,實現文化創意和其他資源的有效嫁接,讓優秀歷史文化成果得以轉換,同時投資收益也可彌補事業經費的不足。
2.6 抓好民俗文化的挖掘保護
一是統籌策劃,做好優秀民俗文化的發掘征集工作。加強引導,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對民俗文化的重視程度。加大投入力度,建議每年拿出專門經費,用于征集民俗文物和發掘民俗文化。進一步加強政策扶持,擴寬投入渠道,引導、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采取建設非國有博物館及綜合性傳習中心等形式,投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加快歷史文化展示平臺建設,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水平,力爭每個鎮、村都建立歷史文化展室。
二是開闊思路,深入研究民俗文化的核心價值。鼓勵各級各部門、各單位和社會各界加強對本地文化的總體研究,深入挖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開展本地民俗文化產業的跟蹤研究。各級政府要拿出專門資金,支持組織出版本地民俗文化研究相關著作、學術成果。實施本地特色民俗文化梳理提升及傳播工程,對本地民俗品牌化、形象化、產品化進行設計,對民俗文化與其他文化融合傳播進行研究。
三是加強推廣,推動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和利用。建議在縣域范圍內推廣“一街一館”保護傳承模式,由各鄉鎮、街道牽頭組織開展普查、訪問工作,挖掘傳統民俗文化,因地制宜,精準謀劃,打造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實現“一鎮一品”。借鑒特色傳統村莊等民俗文化旅游,依托民俗風情、地方小吃等特色文化,深入挖掘文化旅游潛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民宿裝修可與民俗文化相結合,室內裝飾品也可用地方非遺產品,床品、用具等可用當地文創產品,有力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2.7 加強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弘揚紅色基因
一是摸清紅色家底。全面開展紅色文化資源調查,通過查閱歷史資料、走訪革命前輩等方式,對縣域內重要革命機構舊址、重要會議舊址、重要活動舊址等進行調研,逐項建立臺賬,摸清境內紅色文化資源底數和革命文物保存現狀。
二是加強對現有革命文物的管理保護。進一步完善革命文物的場館建設、環境美化,逐步對革命舊址進行修繕、對展示內容提檔升級,不斷完善展陳條件和安全防范設施建設,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經。
三是開展縣域內革命文物的調查和研究發掘工作,加大對歷史事件和英烈事跡的搜集挖掘力度。有關部門要通過多種途徑,廣泛搜集整理紅色遺物、紅色故事以及反映革命歷史背景的文字資料、圖片和實物??h級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對革命文物的調查征集力度,充實紅色文化、革命文物寶庫。
四是完善工作機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合作共擔,共同推動,避免出現少數部門單打獨斗的局面。要建立起發展改革、財政、公安、住建、自然資源與規劃、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民政、退役軍人事務、教育、黨史研究、文旅、檔案等有關部門單位和各鄉鎮共同參與、協同作戰的良性工作機制,形成保護利用革命文物的強大合力④。
五是做好依法保護。認真學習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文件《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2018—2022年)的意見》⑤,不斷強化保護責任,把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納入全縣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中。
六是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文物保護意識,重視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研究和人才培養,提高保護水平,講好紅色故事。
注釋
①李庚善.對現階段農村文物保護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7(2):13-15,69.
②王云慶.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立檔保護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③王曼.淺談傳統村落的發展之路[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21):241-242.
④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S/OL].(2020-11-27)[2021-01-18].http://www.sdrd.gov.cn/articles/ch00023/202011/43b2ab6c-0e18-4d0f-8fe9-ff0ec8af3711.shtml.
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2018—2022年)的意見[S/OL].(2018-07-29)[2020-11-20].http://www.gov.cn/zhengce/2018-07/29/content_5310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