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又到了荔枝大量上市的季節,“吃荔枝會得‘荔枝病’”的說法讓很多人對荔枝望而卻步。
真相:人們將吃完荔枝后出現的血糖低、頭暈等現象稱為“荔枝病”,這只是一種民間的說法,在醫學上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
次甘氨酸A和α-亞甲環丙基甘胺酸是荔枝中含有的兩種低血糖毒素,通過影響人體糖代謝導致一些不適癥狀發生。身體發育尚未完全的青少年出現“荔枝病”的風險更高,但這種情況較少見。
荔枝如何吃更健康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空腹食用”與“大量食用”是“荔枝病”的主要誘因,日常食用荔枝需注意以下幾點:
1.適量食用
均衡飲食是健康飲食的基礎。我國膳食寶塔推薦,成年人每天需攝入水果200~350克。按照一顆荔枝20克計算,每日食用10~17顆荔枝較適宜。
2.不空腹食用
荔枝最好在飯后適量食用。
3.不食用未成熟的荔枝
研究發現,低血糖毒素在未成熟的荔枝中含量更高,宜食用完全成熟的荔枝。
辟謠專家: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
出品方:科學辟謠平臺(微信公眾號:Science_Facts)
(欄目編輯? 方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