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這個“全球大選年”,外交安全議題是很多國家領導人更迭的熱門話題。
在已經結束的韓國大選中,主張以韓美同盟為基軸制定韓國對外政策的尹錫悅笑到了最后。下兩場引人注目的大選,是將在4月和5月舉行的法國大選和澳大利亞大選。法澳兩國現任領導人均將謀求連任,法國總理馬克龍和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的外交路線卻大有不同。在“如何讓本國變得更加安全”議題上,馬克龍在競選綱領中承諾打造“更加獨立自主”的法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表態和行動均較為克制;莫里森則“鐵了心”追隨美國。
馬克龍努力成為“最適合處理國際危機的人”
2022年法國總統大選,于4月10日進行首輪選舉,第二輪選舉在4月24日進行。如果現任總統馬克龍勝選,他將成為近三任法國總統中首位贏得連任的總統。
馬克龍是在相對利好的背景下開啟競選連任之路的。自2021年法國大區選舉后,馬克龍的個人支持率一直位列第一。2月24日俄烏沖突爆發后,馬克龍的支持率更是一度達到30%的高位。距離大選還有10天左右的時候,有法國媒體指出,俄烏沖突對法國大選的影響將越來越大,馬克龍似乎“不可避免”地將實現連任。法國一項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民眾相信,如果馬克龍獲得連任,將能夠有效管控俄烏危機及對法國的影響。
馬克龍正努力將自己塑造成“最適合處理國際危機的候選人”。在國際層面,這與法國今年上半年恰好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有關,馬克龍可以借法國、歐盟的名義出面調停危機。在國內層面,有“大國情節”的法國人歷來有崇尚強者情懷,民眾在戰亂時期渴望團結穩定的呼聲更高。事實上,早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前,馬克龍就一直表現出斡旋姿態,扮演了重要角色。
法國一直保持著與俄羅斯外交渠道的暢通。過去一個月,馬克龍已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話十余次,強調應堅持對話談判。在美國總統拜登發表針對普京總統個人的言論后,馬克龍第一時間呼吁美國不要在烏克蘭局勢問題上火上澆油。雖然馬克龍并未阻止戰爭爆發,他的斡旋行動也未取得實質性成功,但英國廣播公司評論稱,在戰爭時期,“挺身而出”的馬克龍被認為比其他人更像一位“政治家”。
澳大利亞逐步喪失其外交政策靈活性
澳大利亞聯邦議會選舉將在5月21日之前舉行。跟馬克龍一樣,莫里森也希望在動蕩時期呈現出“戰時總統”的形象。因此,盡管澳大利亞與俄羅斯貿易交往十分有限,莫里森政府還是跟隨美國,采取了一系列對俄金融制裁措施,同時試圖說服印度對普京施壓。
與馬克龍相比,莫里森的連任前景并不樂觀,其領導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的支持率常常位居最大在野黨工黨領袖阿爾巴內塞之后。現政府內部歧視女性嚴重,氣候變化政策落后,對新冠肺炎疫情反復等國內問題應對不力,刺激莫里森開始極力展現聯盟黨“保家衛國”的決心。
今年3月以來,澳大利亞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重大國防開支計劃,包括依托“AUKUS”機制部署核潛艇,目標直指“不斷擴大影響力的中國”。日本《讀賣新聞》評論認為,為尋求連任,莫里森似乎有意將與中國相關的安全議題納入選舉爭議焦點。因此,在中澳關系面臨困難之際,莫里森日前先是“拒見”中國新任駐澳大使,隨后又大肆渲染對所羅門群島與中國“可能展開的軍事安全合作”表示“擔憂”。近期甚至出現中國留學生在悉尼機場入境時,遭到澳方無端盤查甚至遣返的情況。
聊城大學太平洋島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于鐳認為,莫里森這么做,主要是出于選舉方面的考慮。澳國內普遍認為莫里森將下臺。由于民望不高、經濟不好、外交成績差,莫里森希望通過展現強硬姿態在大選前“賭”一下,更希望美國這個“幕后勢力”能夠像上次大選一樣幫他一把。
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所長陳向陽指出,近年來,莫里森政府一味隨美起舞,全力配合美國對華圍堵遏制的“印太戰略”,頑固防華反華,可以說逐步喪失了外交政策的靈活性。
不論是法國還是澳大利亞,從傳統意義上說,大選焦點議題都會是國內議題。但是,俄烏局勢突變,危機不斷外溢,罕見地讓外交議題走進了兩國大選的中心議題。
雖然馬克龍回避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但是近年來,法國在印太議題上動作頻頻。陳向陽分析說,法國還是比較清醒的,不會輕易上美國的當,仍將努力維持獨立自主,力求“戰略自主”。
至于所謂“對華影響力焦慮”,陳向陽指出,對此也無需過分夸大。在美國的盟友和受其蠱惑的極少數國家中存在有關情況,主要是美國為圍堵遏制中國而拉幫結派,甚至對他國威逼利誘施壓所致。這導致中國和一些不希望“選邊站”的國家在此次俄烏沖突中外交壓力有所增加,但壓力增加也是相對的、有限的。畢竟,當今世界早已不是美國一家說了算。
(摘自《中國青年報》馬子倩)□973188D1-B031-49E7-BD6A-418E3E38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