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新
張玲玲,1997年參加工作,目前在新邵縣教師進修學校,負責教師培訓工作。
一家四人續寫師訓傳承
1971年,張玲玲出生在坪上鎮廟山村的一個小院子里,她的父親在這里教了一輩子書,每天早上6點鐘就到教室,晚上把班上孩子喊到自己居住的平房里,點著煤油燈復習當天的知識,最后再將學生一一安全送到家。
“成為一名老師”在她心里發芽。1997年,從湘潭大學畢業的張玲玲經過培訓分配到新邵二中教書。同年,她認識了在湖南工程學院就職的丈夫,因為職業的相近,她和丈夫平常交流得更多的是如何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
去年過年,84歲高齡的老父親接到已從湖南科技大學教導主任崗位退休的學生打來的電話,他說:“沒有老師的悉心栽培,就沒有現在的我,更不能為祖國培養優秀人才。”
張玲玲的弟弟也選擇了一名幼師作為妻子。年夜飯時,一家四人是教師,大家樂融融地圍坐在一起,書寫師訓故事。
撐起教育天空
對工作,她就像“老黃牛”一樣。學生成績參差不齊,她針對學生學習情況和特點,為學生制定教學“個人菜單”,幫助學生提高成績;學生學習熱情度不高,她第一個帶頭,進行多媒體教學,改變授課方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在校園里,她總是在忙碌,哪個老師有急事調課,她自告奮勇。她的口頭禪是:“自己是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2001年,張玲玲來到新邵縣教師進修學校,住進了學校里一間小小的平房里。2018年新邵縣遭遇雪災,學校也迎來了第一次“國培計劃”送教下鄉活動的省檢,檢驗資料非常多,且第一次參加活動無例可循,張玲玲晚上9時才發現,這一屆參與培訓學員的優秀成果證書還在打印店沒有蓋章。
鵝毛大雪把出去的路覆蓋了,她深一腳淺一腳地往外走。等打印完回學校,再將1500份成果證書蓋章,已經是第二天的零點了。
辛苦沒有白費,第二天在檢查過程中,學校的“國培計劃”活動得到檢查組的高度肯定。
嘔心瀝血育“國”之良師
2018年,張玲玲挑起了縣教師進修學校“國培”培訓業務的大梁,繼續以“老黃牛”的韌勁不斷求索。面對教師培訓改革的多元化、培訓內容多樣化,再加上學校缺少實施的人員、經費不足等多道“難關”,張玲玲沒有氣餒,迎難而上。
從2018年至2022年,“國培計劃”系列活動已經開展到的第三個“輪回”。五年“國培”時光,她走訪了全縣15個鄉鎮30多所鄉村學校,調研了2000個教師,收集了2000多份意見建議,并參與起草了10項縣級培訓管理制度,制定了70多份送教下鄉及鄉村教師工作坊各階段培訓實施方案,編制整理了學員手冊2020多本,并且撰寫縣級教師培訓需求調研報告6個。
五年“國培”時光,張玲玲多次帶領團隊下鄉指導參培教師進行“研課、磨課”。縣教師進修學校的國培工作連續三年在湖南省“國培計劃”送教下鄉項目縣考核評估中均取得A類項目縣以及鄉村教師工作坊全部為A類坊的好成績。
張玲玲也獲得了省“國培計劃”送教下鄉優秀班主任、縣級培訓團隊學科專家、縣骨干教師、“國培計劃”鄉村教師工作坊研修項目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738B0DE-EA9F-401C-B5E3-F4C4C7FA18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