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志 謝蘭蘭 王智利 葛春鳳 吳俊 談超鳳 呂鳳琴 周艷 張文靜 王澤龍
摘要:中央部署的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以及近期俄烏沖突引發的國家經濟安全新動向和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局勢變化,當前及未來一個時期對我國開放體系、經濟政策和外貿貨物運輸系統都將產生重大影響。珠三角地區在國家經濟體系中地位特殊,作用重大。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新形勢下,是中國發展全球城市管理創新集群和探索建立新經濟秩序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國社會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新的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地區之一。研究珠三角地區外貿運輸的發展趨勢,對于加快完善沿海港口國際運輸網絡、調整我國綜合運輸體系、規劃內河運輸市場布局,促進沿海與內地國際貿易一體化、構建運行高效通關便捷服務優質對外貿易運輸機制,加快沿海發達經濟帶向內陸持續拓展延伸,形成國家級貫通國內外市場的綜合門戶樞紐,促進區域經濟和全國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珠三角地區;外貿;運輸;市場
中圖分類號:[U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973(2022)05-0009-04
改革開放之后,世界經濟全球化蓬勃發展的潮流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全面發展,我國對外貿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6.05萬億美元,增長了292.1倍。躍升為占世界國際貿易比重最高的世界貿易大國。從2013年首次達4萬億美元,僅僅8年后的2021年跨過5、6萬億美元兩大臺階,年外貿增量達1.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1.4%,我國外貿發展達到了新的歷史高點。
外向經濟快速增長的巨大需求有力推動了我國運輸業加快發展,交通運輸業,2019年全國國際國內貨物運輸總量達到471億噸,雖然受疫情影響,2020年、2021年運量同比下降0.5%,我國國際貿易運輸總量仍占全球的約2/3,運量仍然十分驚人。尤其是承擔90% 外貿運輸量的港口海運業、承擔中歐、中俄為主要進出口運輸任務的鐵路運輸和承擔陸路相通國家間邊貿的公路運輸、承擔高附加值的航空運輸共同為國家對外貿易和國家、區域經濟發展及全國人民日常生活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過程及動向
珠三角地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9個境內城市,全部位于廣東省境內,與覆蓋兩省一市現擴展為三省一市的長三角地區不是同一量級的經濟地域和行政形態。
新中國成立之初,珠三角經濟人均GDP剛剛超過70元。農業占GDP的六成,僅有的工業主要是采礦、食品和日用品方面的小型企業。1978年率先實行改革開放,激活國內經濟探索國家經濟發展的新道路。1994 年廣東省委正式提出建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把21市正式分為珠三角、東翼、西翼和山區四大組團。珠三角地區利用區位優勢,加強外聯內延,經濟快速增長,2020年珠三角GDP之和為89523.93億元,占廣東省GDP的80%,占全國GDP的8.8%。人均GDP超過為14萬元,遠遠高于其它地區。
2000年至2021年深圳、廣州GDP雖有波動,總體上增長迅速,對珠三角GDP貢獻率遠超其他城市。
珠三角地區經濟對外依存度非常高。中美貿易戰以來,盡管國家和廣東省、各市采取了積極措施,珠三角地區對外貿易仍然受到較大影響。比國內貿易數據波動大,交易金額相差很多。近幾年國內貿易增長幅度大,兩者之間的差額有所縮小。
2珠三角地區外貿發展情況與趨勢
2.1珠三角地區外貿發展情況
珠三角地區鄰近香港,率先開放,產業結構從農業為主向工業、服務業轉型,加速朝國際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外向型經濟成為支柱,占支配地位。廣東省進出口總額的95%以上由珠三角貢獻,為廣東省外貿進出口總額連續36年居全國第一提供了重要支撐作用。
從根據數據分析,2000年以來珠三角外貿發展經歷了急劇上升期,到2013年達到峰值10474億美元,之后緩慢回落,2018年呈現小高點10392億美元,2019、2020年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對于珠三角外貿進出口規模有明顯沖擊,由于采取了積極措施,基本保持平穩。
珠三角主要貿易類型2010年到2013年以加工貿易為主,2014年后,一般貿易類型急劇增加,加工貿易和和來料加工出現緩慢下降趨勢;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比重很小,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占主導地位,私營企業數量增長很快,可見外貿發展客觀上在較大程度上受制于外商;主要貿易地區為亞洲、歐洲以及北美洲,分別長期占珠三角進出口總額的65%、12%、13%左右,近期歐洲比重有所增加。主要貿易伙伴為東盟、中國香港、美國、歐盟和中國臺灣;主要貿易產品類型為機電類產品,出口大幅度高于進口額,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稍微超過其出口額。
2.2珠三角地區外貿發展趨勢
2.2.1國家層面促進外貿發展的政策利好
2018年7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商務部等20部門關于擴大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意見的通知。特別強調優化進口結構促進生產消費升級,優化國際市場布局,積極發揮多渠道促進作用,改善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條件等,對20個相關部門明確了任務分工。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與國務院正式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劃明確了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定位,推進珠三角與香港、澳門的進一步合作,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貿易、國際合作和社會競爭。
2020年國家頒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制定了發展目標。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管理系統的改進和提升,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
2020年11月09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對外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模式和業態創新。圍繞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推進國際市場布局、國內區域布局、經營主體、商品結構、貿易方式等“五個優化”和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貿易促進平臺、國際營銷體系等“三項建設”,培育新形勢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實現外貿創新發展。進一步要求優化國際市場布局,優化國內區域布局,優化經營主體,優化商品結構,優化貿易方式,推進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推進貿易促進平臺建設,推進國際營銷體系建設,培育外貿新動能,完善保障體系。C392480C-C289-47CC-85D1-03011118D2BF
2021年12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跨周期調節進一步穩外貿的意見。針對外貿面臨的不確定不穩定不平衡因素增多、運行基礎不牢固等問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重要指示精神,要求進一步擴大開放,做好跨周期調節,助企紓困特別是扶持中小微外貿企業,努力保訂單、穩預期,促進外貿平穩發展,強調要挖掘進出口潛力,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穩市場主體保訂單,加強組織實施,保障外貿平穩發展。
2.2.2國際復雜政經外部壓力的綜合影響
根據中央總體布局,珠三角外貿發展將會隨著國際形勢變化、大國競爭、地區沖突、政治家的操弄和外商企業的經營策略發生較快變化。實際上這種變化已經顯示出端倪。
珠三角地區經濟對外依存度非常高。中美貿易戰以來,盡管國家和廣東省、各市采取了積極措施,珠三角地區對外貿易仍然受到較大影響。比國內貿易數據波動大,交易金額相差很多。近幾年國內貿易增長幅度大,兩者之間的差額有所縮小。
珠三角對外貿易因世界上發生的區域性和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美國制裁的不良影響,直接影響到廣東省占全國GDP的比重從2010年發生下行走勢,由占全國的28%以上下降到占21%左右。
3珠三角地區運輸發展現狀和趨勢
3.1珠三角地區外貿運輸體系結構狀況
珠三角地區是我國國際貿易貨物運輸的重要區域,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不斷完善。
港口:珠三角9市各有港口,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港口群,基本形成了以廣州、深圳兩地為主,其他中小型港口為輔的綜合性運輸港口。按照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港口吞吐量廣州、深圳港都位于世界前列。
航空: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五大國際機場聚集在珠三角200公里以內,吞吐能力居于世界前列。
鐵路:珠三角有廣深鐵路、京九鐵路廣東段、廣梅汕鐵路等多條鐵路,鐵路運營里程達514公里,干線里程達466公里。運能較強,運輸成果突出。
公路:珠三角高速公路在全國最為密集,通車里程達4500公里,核心區密度約8.2公里/百平方公里,超過紐約、東京都市圈。公路里程29792公里,密度較高71.75公里/百平方公里。到2020年底,廣東省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運輸服務深入到各個領域,成果巨大。
珠三角已經基本形成了四通八達的綜合化、國際化、機制較為完善、運輸市場規模基本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3.2珠三角地區外貿運輸待解重要問題
亟需破解實現區域經濟新跨越的主要問題是:
(1)資源集聚能力較弱。珠江中上游區域外貿貨物還沒有形成最佳運輸路徑選擇;交通、貿易、文化、產業等方面的資源集聚都有提升空間。
(2)市場便利水平不高。國際口岸通過時間、國內市場運行效率、各種審批環節程序、貿易監管、客貨查驗、稅務征繳等有待改善。
(3)市場管理有待改進。規范標準、服務網絡、負面清單、信息共享等還不盡人意;投資創業、經商、消費、生活等綜合環境還可改善。
(4)服務能力有待增強。自貿區、開發區、貿易中心、科創基地、會展博覽等布局、結構、供求配置有待優化,國內外產業鏈及市場各系統的契合度還不太緊密,生產、貿易、運輸、儲存、監管、查驗等環節有待一體化。投資、消費、法律、人才、代理等服務體系支撐經濟發展的作用有待集成,形成合力。
(5)復雜局勢應對策略宜早謀劃。國際形勢嚴峻復雜,世界經濟跌宕起伏,國內經濟正在創新破局。波及全球的貿易戰,使不少國家陷入困境。美英澳加等32個國家從2021年12月1日起取消對我國關稅普惠制。持續兩年的新冠疫情,全球經濟,特別是國際經濟貿易體系受到重大影響,我國正面臨巨大的綜合性挑戰,亟需提前謀劃應對之策。
4珠三角地區外貿運輸情景分析
影響外貿運輸的主要因素有:地理環境,基礎設施、社會經濟基礎,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支持激勵政策等。珠三角地理條件優越,國家經濟快速增長,一系列政策激勵,促進了珠三角地區對外貿易和外貿運輸市場加快發展。
根據歷史數據和國際政治經濟發展趨勢,可以判斷未來五年我國外貿發展將會按照4種政治經濟情景,朝著4大方向發展:
(1)經濟發展環境穩定延續。世界新冠疫情持續延續,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環境持續穩定,我國憑借政治和體制優勢和國內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和國際外貿市場體系,對外貿易將繼續保持6-10%左右的增長速度。
(2)各國經濟體系恢復正常。世界新冠疫情基本控制,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環境持續穩定,各國經濟體系和生產能力逐步恢復,我國憑借政治和體制優勢和國內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和國際外貿市場體系,將保持4-6%左右的增長速度。
(3)國際發展環境持續復雜。世界新冠疫情管控措施全面放寬,國內經濟發展環境持續穩定,各國經濟體系和生產能力逐步恢復。俄烏沖突基本以俄羅斯全面勝利而告結束,美俄、歐俄關系得到部分緩解,美歐加大對我制裁和經濟、政治打壓,我國繼續采取穩定發展的對外策略,憑借政治和體制優勢和國內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和新發展格局的逐步建立,國際外貿將保持1-5%左右的增長速度。
(4)國際發展環境相當嚴峻。世界新冠疫情管控措施全面放寬,國內經濟發展環境持續穩定,各國經濟體系和生產能力逐步恢復。俄烏沖突基本以俄羅斯全面勝利而告結束,美俄、歐俄關系得到部分緩解,美歐加大對我制裁和經濟、政治打壓,我國被迫作出反擊,采取穩定經濟、強化政治的短期對外國際策略,加快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憑借政治和體制優勢和國內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國際國內雙循環新格局的機制,對外貿易將短期受到一定影響,對外貿易將在-2-2%左右擺動運行,從開始到緩解約持續5年左右。
隨著瑞士、英國、美國等部分國家對疫情管控措施逐步放開,預測政治經濟環境近兩年大概率向第三種情景方向發展。未來發展情景是:珠三角國際外貿將保持超過全國水平,將保持在5%左右的增長速度。2021 年珠三角外貿進出口8萬億元以及廣東各港口的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預計到2025年廣州深圳港的外貿貨物吞吐量將在2億噸左右。如果我方被迫反擊,將走向第四種情景,綜合發展環境將變得更為復雜,需要提前做好應對準備。C392480C-C289-47CC-85D1-03011118D2BF
正常情況下,未來珠三角的經濟會繼續發展,貨物進出口總額會不斷增長,貿易順差將會下降。貿易結構方面,將主要以一般貿易為主,交易對象以機電產品為主,高新技術產品比例會不斷上升,主要貿易伙伴不會太大變化,結構比例將不斷優化,東盟加大,美國減弱,歐洲略增,亞洲、非洲會成為主要外貿地區。廣州、深圳依舊是珠三角外貿貨物運輸最重要城市。未來將進一步發揮深圳外貿功能,廣州強化內外貿并重的綜合門戶樞紐作用,珠三角9市外貿不平衡狀態會有所改善,江門、珠海等外貿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形勢穩定、經濟持續發展情況下,各港的港口外貿貨物吞吐量會持續上升,深圳港在外貿發展中的突出作用會有所調整,廣州港國際國內貿易穩定增長將向內陸經濟腹地延伸。珠海港,江門港吞吐量增幅加大。
5珠三角國際貨物運輸形勢分析與建設綜合門戶樞紐城市的若干思考
5.1珠三角示范引領全國創新發展的時代召喚
國家聚力實施“三大戰略”,加快“一帶一路”建設,創新經濟體系,努力減弱貿易戰和新冠疫情的綜合影響。中央運籌帷幄謀篇布局,通過大型國際會議、重大國際活動釋放信號,堅定道路自信,推進建設人類、亞太命運共同體,充分展現堅持開放、建設強國的強勁姿態。中央采取一系列戰略決策,積極化解國際國內經濟政治難題。各省市在中央統領下,深入研判形勢,發展數字經濟,建設開放門戶,加強科技創新,重視設備制造,開通國際班列,積極爭取外資,正在布局國際國內雙循環經濟體系,深化改革,謀劃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決策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激勵珠三角乘勢而上優化產業布局,創新模式加強與港澳經濟發展的全面合作,重視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速調整一二三產業的基本格局。從國家經濟發展全局上看,社會正關注和期盼加快構建發揮綜合優勢、符合區域特色、確保經濟穩定發展、有效防控風險保障安全、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新時期經濟發展新戰略。
5.2優化綜合運輸體系,延伸服務范圍,提高運輸質量綜合水平
珠三角9市9港,外貿條件優越,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發達,要重視區域和全省層面的綜合協調和規劃對接,按照《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和《關于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導意見》,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強有力的行政協調機制或緊密型的市場協作融合機制,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技術經濟優勢,提升總體系統支撐經濟發展的合力,減弱統一運輸方式內部和綜合運輸體系內耗,增強整體服務區域內外經濟發展綜合實力和經濟發展風險防控綜合能力。
5.3強化產業綜合協作,增強全局意識,提升經濟全局發展能力
建立跨產業行業協作機制和協調體系,交通運輸與國際貿易國內市場形成整體性的工作機制。改變現有發展成績評價的單行考核體系,激勵樹立整體觀念和大局意識,打破地域和領域行業邊界。適度促進調整經濟領域尤其是外貿行業的企業結構、資本結構,提升柔性調控空間。謀求建立珠三角、華南地區、泛珠三角經濟圈的整體性的經濟發展新格局。
5.4創建貫通國內外市場的綜合門戶樞紐城市,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通過暢通國內外市場渠道,優化經濟布局,整合市場資源,完善市場機制,強化綜合運輸樞紐,提升軟硬實力等,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活力,增強綜合國際競爭力,提升智能手段為主的門戶開放與防控能力。綜合評估甄別選取經濟、交通、市場等開放門戶基礎良好,國際、國內市場體系健全,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凸顯的珠三角中心城市構建區域型綜合門戶樞紐,加大力度創造區域經濟發展新優勢,統籌粵港澳大灣區和廣東省未來經濟發展全局,為全國樹起一面創新發展格局的旗幟。建立區域協調協商機制,完善建設原則,確定基本目標,制定工作方案,提煉政策措施,支持強化港站場區口岸功能,構筑國際國內貿易集聚區,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和省內外關聯經濟組合體,加速國際國內運輸貨源集聚,完善區域市場機制、優化區域營商環境,加強高質高效綜合智庫科研基地,形成完整的綜合門戶樞紐城市體系。C392480C-C289-47CC-85D1-03011118D2B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