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圣魏
南康區龍嶺鎮位于南康區東南部,交通便利,商貿發達,人口稠密,流動人口多,本地人和外地人各占半壁江山。龍嶺鎮是南康工業布局的重鎮,也是南康與贛州同城發展的橋頭堡和示范鎮。

▲龍嶺下壩村新貌
走進龍嶺,京九鐵路、105國道、323國道,環城高速、贛南大道穿境而過。工業企業星羅棋布,轄區內“一港三城三園”,贛州國際港、汽車城、燈飾城、物流城、電子信息產業園、家具產業園、龍嶺工業園等大型企業數不勝數,一派繁榮景象,以家具、物流、電子等產業為主的工業產業發展大格局初現端倪。截至2021年底,轄區有616家家具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家具企業達56家。
令人意想不到是,20年前的龍嶺還是一片荒涼之地,人多地少,資源匱乏,沒有什么像模像樣的企業,年輕人都跑到廣東、福建等沿海發達地區打工,村里只留下一些老人和留守小孩在家里過著貧窮的生活。

▲區位優越凸顯的龍蛉鎮
近年來,龍嶺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體干部群眾秉承“無中生有,敢為人先”的發展理念,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人居環境整治、振興鄉村、民生工程融合推進,堅持“黨委主導、支部主抓”,積極探索集體經濟共建共享強村模式,助推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龍嶺鎮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創新完善物權型、產業型、服務型、股權型、政策型5類11條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路徑,全鎮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逐年遞增,2020年為1956.44萬元,三年經營性總收入突破1200萬元,2021年村級集體有了質的變化,村級集體經濟由原來的主要依賴征地拆遷收入為主,轉變為以經營性收入為主,僅2021年集體經濟經營性總收入超過891.53萬元,是前兩年經營性收入的總和,村級集體經濟去土地化、可持續穩步發展明顯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呈現跳躍式增長,跑出了“加速度”。龍嶺村網紅電商樓發展模式入選省級集體經濟發展經典案例;龍嶺農貿市場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典型事跡作為全省推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現場會推薦參觀點之一。如今的龍嶺鎮村集體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穩步有序地躍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全鎮走出了一條“黨建+集體經濟”以及“產業+集體經濟”二元融合引領人民群眾致富的鄉村振興可喜之路。

▲位于龍嶺鎮的中國·中部國際物流商貿城
“黨建+集體經濟”融合,助推振興鄉村大提升。龍嶺鎮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重要抓手,鎮黨委政府比誰都清楚,壯大集體經濟發展,農村黨組織是“腰桿子”。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每項工作都離不開一個堅強有力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關鍵是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龍嶺鎮注重把學歷較高、帶頭致富能力強、公道正派、群眾信任的黨員選為村書記,同時把一批有文化、懂經營、善管理、有眼界、思路寬的致富能手、返鄉創業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村“兩委”擔任村干部,有效地解決了“有人辦事”“能辦好事”的問題;“集體經濟富不富,關鍵在支部”。全鎮充分發揮村“兩委”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為集體經濟賦能。該鎮根據各村資源稟賦差異,分類指導、分類確定發展目標和發展途徑。壓實班子成員掛村責任和分管牽頭責任、村書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第一責任人的責任。以目標是否達到、途徑是否落實、成效是否顯著對干部進行考核評價,讓干部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磨礪成長。通過壓實責任,為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凝聚力、影響力、戰斗力,形成了群策群力、共謀集體經濟發展的良好工作氛圍。集體經濟的壯大有效地帶動了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產業+集體經濟”的融合,引領鄉村振興大發展。鄉村要振興,產業發展是重中之重。時下,走進龍嶺鎮黎邊村的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只見各種各樣的時令蔬菜生長茂盛,遠處不時能看到工人們正在辛勤地勞作。據介紹,黎邊村集體經濟除了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很有特色外,還有集體水稻,廠房出租等收益。2021年黎邊村的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36.84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達26.18萬元。
龍嶺鎮創新發展途徑,引爆集體經濟快速增長。例如,通過抱團新建電商樓、利用預留土地建設物流倉儲、興建鋼結構廠房出租、店面出租、盤活閑置土地資源、發展水稻和蔬菜產業、提供環衛服務、改建農貿市場等發展路徑,引導全鎮村級集體經濟轉型升級;利用臺頭村毗鄰贛南汽車城和物流園的優勢,通過安置點預留土地,申報2個村村集體經濟扶持項目,在臺頭村建設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兩層的鋼結構標準廠房,建成后出租用于物流倉儲獲取收益,每年可獲取租金120萬元左右;以強帶弱,推動抱團發展。對于少數確因資源稟賦匱乏、依靠自身努力無法獲得持續、穩定增長經營性收入的村,鎮黨委政府采取以強帶弱、共同籌資、抱團取暖的發展方式,幫助其將前期協征費、增減掛、旱改水等獲得的“沉睡”資金用好用活,將資金變成“股金”,提高資金收益率,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的占比不斷提高,經過多方調研和多次研討之后,鎮黨委政府作出決策,注冊成立龍嶺鎮龍興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吸納全鎮各村委會共同參與經營管理的模式,全鎮21個村(居)委員會作為股東,各出資9萬元,共計189萬元,作為公司注冊資本,實行股份制經營,各村按出資比例享受公司收益分紅,共擔經營風險,讓“資金”變 “股金”、讓“村民”變“股民”、讓“輸血”為“造血”。龍嶺鎮在抓村集體經濟工作中,形成了合力,傳導了壓力,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實踐中,抓住了重點,把握了關鍵,通過改造農貿市場的模式,找到了很好的結合點,富有成效。不僅讓基層干部嘗到了甜頭,同時發展了村級集體經濟,也鍛煉了干部隊伍。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銜接鄉村振興,著力在壯大集體經濟、農民穩增收上下功夫,進一步把集體經濟做強做大,做出特色,提高質量,讓龍嶺鎮人民擁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龍嶺鎮新一屆黨委書記朱遠明信心滿滿地說。
龍嶺鎮充分發揮資源聚集效應,采取公開發包、土地入股、規模經營、抱團發展等形式,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壯大集體經濟;通過租賃、承包、聯合開發等形式盤活閑置集體資產,實現了“閑”變“寶”,“死錢”變“活錢”。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給當地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為村級集體經濟輸入了“新血液”,集體經濟的大發展有效地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同時也為老百姓幸福生活賦能,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集體經濟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