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汪明珠 耿 瑤 姜 穎
當前,國際政治緊張局勢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發展形勢更加復雜嚴峻。新冠疫情嚴重拖累世界各國經濟正常增長速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下調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到5.9%,全球經濟恢復與增長面臨巨大壓力,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在此背景下,數字經濟由于其數據驅動、平臺化等顯著特征而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機遇,在線零售、遠程辦公、在線醫療等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態蓬勃興起。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迎接國際格局重塑挑戰,世界各國加快政策調整,全球數字經濟正向全面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加速前進。
疫情正在重構全球創新格局。科技創新具有提升國家競爭力、提高企業經營效率、改善社會民生等重要作用,對全球競爭格局重塑、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關鍵支撐作用。以中國、美國、日本等為代表的國家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關鍵核心力量,打造健全、高效的科技創新生態。
一是強化面向解決社會課題的戰略性科技研發。中國國民經濟“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將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數字經濟關鍵技術作為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支持其率先發展。美國《2021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在《無盡前沿法案》部分,針對可能對國際科技競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十大關鍵技術領域,即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高性能計算、量子計算和信息系統、機器人、災害預防、先進通信、生物技術、先進能源技術、網絡安全和材料科學,提出投入1000億美元聚焦技術研發。拜登政府將人工智能、5G、量子技術、航空航天等定義為“未來技術”領域。日本《科學技術創新綜合戰略2020》制定并推廣戰略性創新創造計劃,針對AI、物聯網、大數據、下一代自動駕駛等技術,以破壞性創新為目標,制定研發計劃。韓國以半導體產業為前沿,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半導體,全面提升研發能力。
二是加大對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資力度。日本投入約110億日元,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多語種翻譯程序,并計劃服務于2025年大阪世博會。英國出臺《產業戰略:人工智能領域行動》《國家計量戰略實施計劃》等,對虛擬技術、數字安全軟件、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前沿關鍵領域加大研發投資力度。

三是培養適應科技創新需求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拜登政府提出將免除對美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博士畢業生簽證數量的上限限制,增加高技能簽證數量并取消國別限制。日本以構建“社會5.0”為目標,面向初高中教育階段推進STEM教育和AI知識及技能教育,面向社會年齡層推進循環教育。
疫情中意外通過“鯰魚效應”和加速器效應,5G、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在支撐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較大的積極作用,加快布局建設新型基礎設施也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共識。
一是迭代升級信息基礎設施。日本《ICT基礎設施區域擴展總體規劃2.0》,提出到2023年底,日本5G基站數量將達到21萬個,這一規模是初始計劃的3倍。中國“十四五”規劃明確了“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提出“5G用戶普及率提高到56%”的目標。中國發布《“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加快固定寬帶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演進升級,并實現城市和有條件鄉鎮的全面網絡覆蓋。歐盟委員會制定了到2030年實現歐洲數字化的路線,提出到2030年,所有歐盟家庭應實現千兆連接,所有人口密集地區應實現5G網絡覆蓋。
二是持續加快工業互聯網建設布局。中國《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對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及其融合應用提出明確要求。德國發布《德國工業戰略2030》,認為工業4.0是工業技術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工業生產中應用互聯網技術逐漸成為標配,以實現供應、生產、銷售信息的數據化、智慧化。
三是推動車聯網標準體系建立。2020年11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將5.9GHz頻段(5.850-5.925GHz)中較高的頻譜資源劃撥給C-V2X技術使用,以用來提高汽車安全。中國2021年發布《國家車聯網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智能交通相關)》,聚焦營運車輛和基礎設施領域,提出建立支撐車聯網應用和產業發展的智能交通相關標準體系。
四是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新加坡“智慧國家2025”計劃,明確圍繞數據收集、連接和分析,建設覆蓋全島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操作系統。日本通過《國家戰略特區法修訂案》,推動“智能都市”建設,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快遞、無現金支付、在線問診等生活服務。中國“十四五”規劃明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與重點任務。

疫情影響下,許多國家經濟活動遭受沖擊,全球產業鏈“斷裂”風險增加。為此,部分國家加快產業鏈重組,推動產業鏈向本地化、分散化等方向發展。集成電路、半導體等數字經濟關鍵領域成為此次全球產業鏈調整重塑的核心陣地。
一是推動產業鏈關鍵環節國產化競爭力提升。美國高度關注以半導體為核心的供應鏈競爭力重塑。2021年2月24日,拜登政府頒布《美國的供應鏈行政令》,開始對半導體、高性能電池等進行供應鏈百日評估。2021年6月8日,美國通過《2021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在《芯片和開放式無線電接入網(O-RAN)5G緊急撥款》中,明確設立半導體生產激勵基金、半導體生產激勵國防基金、半導體生產激勵國際技術安全與創新基金,其中,后者用于進行國際信息和通信安全活動,以及推動半導體供應鏈調整,2022-2026財年每年撥款1億美元。中國“十四五”規劃明確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打造具有戰略性全局性產業鏈。歐盟2021年3月發布《2030數字化指南:實現數字十年的歐洲路徑》,以先進芯片制造、量子電腦等數字產業關鍵核心領域為重點,提出產業、制程、能效的發展目標,以此來提升歐盟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與自給率。
二是推動產業鏈多元化發展。2021年5月歐盟公布供應鏈多元化計劃,解決其在半導體、原材料、醫藥原料等6個戰略領域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美國拜登政府提出將針對供應鏈問題成立專門小組,聚焦于供應與需求失衡問題,其中在半導體方面,美國將加大對芯片生產商和供應商的培育,增加對半導體產業研究和生產的國會撥款。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強化數字技術應用,推動企業生產經營、組織管理等深刻變革,已成為中小企業實現轉型發展的關鍵選擇。尤其在此次疫情中,中小企業對疫情帶來的外部環境變化尤為敏感,為此各國紛紛將中小企業數字化作為政策焦點,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活力釋放。
一是強化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政策支持。2014年,德國制定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2015年啟動中小企業4.0能力中心建設,2016年《未來中小企業行動方案》將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作為十大行動領域之一,2019年發布中小型企業數字化改造計劃,通過投資補助與試點示范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2020年德國再次發布中小企業數字化投資補助計劃“Digital Jetzt”,推動中小企業內部業務環節的數字化。日本政府2019年發布數字新政,提高中小企業信息化水平,2020年再次出臺“經濟增長戰略行動計劃”,以提升企業經營效率、促進兼并合作等方式推動中小企業發展。中國持續關注中小企業發展,2008年發布《關于印發強化服務促進中小企業信息化意見的通知》,通過提供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帶動中小企業增加信息化投入。2020年3月,發布《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充分發揮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在企業復工復產中的作用,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2020年4月,發布《關于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對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進行更全面、多樣化的政策支持。2020年5月,發布《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倡議》,研究編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

二是建立中小企業數字化服務平臺。在“中小企業4.0數字化生產及工作流程”的扶持下,德國以高等院校為載體,圍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面臨的技術與安全難題,建設了22個中小企業4.0能力中心。中國依托產業集群、園區等,加快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建設。
三是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資金支持。德國《數字化戰略2025》明確對“中小企業數字化投資計劃”撥付10億歐元的資金支持,2020年中小企業數字化投資補助計劃“Digital Jetzt”將持續至2023年底,扶持資金總額為2.03億歐元。日本“中小企業生產力革命促進計劃”在2020-2022年將投入3600億日元,幫助中小企業提升系統數字化水平。中國通過專項資金、金融扶持等形式鼓勵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所需的各類數字技術支持。
技術進步通過變革生產方式、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等,對推動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歐委會2020年工作計劃》提出,歐委會自2020年及接下來5年的政策焦點,將圍繞推動歐盟經濟社會向綠色和數字化轉型方向發展。2021年,歐盟發布最新《可持續及智能交通戰略》,提出加大無人機和氫動力飛機等新技術的應用,持續減少碳排放,到2050年,力爭實現歐盟交通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90%的目標。日本《科學技術創新綜合戰略2020》提出為在2030年達成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將運用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等手段,制定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科技創新路線圖。中國秉持大國責任與擔當,做出“碳達峰”“碳中和”承諾,在推進全球碳減排方面做出表率。中國“十四五”規劃在推動發展的同時,也更加強調可持續發展,要推動制造業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數字經濟發展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創新為世界各國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我國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更要積極的應對。
夯實基礎,補齊基礎技術、通用技術發展短板,持續強化核心器件、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等基礎技術,著力提升處理、計算、傳感、通信和存儲傳輸等通用技術能力,突破芯片關鍵加工裝備、設計工具、基礎工藝、重要材料等關鍵技術。超前布局,積極構筑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先發優勢,加強石墨烯、碳納米管等新型材料與器件的重大布局,開展新材料、新工藝、新器件理論研究,突破設計工藝集成關鍵技術,加快類腦計算、量子計算、高性能計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以及未來網絡、太空互聯網、量子通信、太赫茲通信等新技術的研發與試驗,構筑安全可控、全球領先的現代網絡技術能力。
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為搶占網絡經濟制高點,主要國家紛紛大幅提高寬帶門檻和發展目標,加快網絡轉型。在新形勢下,要及時掌握全球寬帶發展動態,繼續加大高速寬帶網絡建設力度,要統籌推進網絡演進升級,加快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完善新型應用基礎設施,適應重點行業融合創新發展需求,完善行業云及大數據平臺等新型應用設施,實施云計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務能力,引導行業信息化應用向云平臺遷移。優化數據中心布局,主要是在全國范圍內,優化互聯網服務提供商、電信運營商等的大型數據中心的布局,促進內容分發網絡的建設。

強化體系化發展,打造自主產業生態,加強產業鏈與創新鏈的系統布局,打造國際先進的網絡、計算、感知、存儲、安全等自主產業生態,加強技術研發、產品制造、應用部署等環節的統籌銜接,暢通科研成果轉化渠道,發揮互聯網在推動融合創新和產業變革的作用,促進產業鏈垂直整合、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和產品智能化升級。突破瓶頸領域,實現技術產業的整體性跨越,著力突破集成電路制造業,實現設計、制造、封測等環節的協同發展,提升裝備、材料的自主支撐能力,基于云服務、大數據應用、移動智能終端、高端網絡設備等領域的比較優勢,拓展操作系統、智能硬件等領域,實現技術優勢向產業鏈上下游的延伸和擴散,強化自主可控集成電路、操作系統、服務器等的相互適配和協同發展。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培育國際龍頭企業群體,支持和鼓勵企業開展跨國兼并重組、購買技術和專利、引進人才和提升產能,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加快培育行業數字化解決方案,重點支持數據分析商、解決方案提供商、工業軟件開發商、工業裝備研發商等相關企業與優化類平臺加強合作形成項目聯合體,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持續擴展平臺應用的覆蓋范圍與服務能力,驅動多方聯動升級。著力構建工業數字化產業供給生態,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布局,基于平臺推動工業裝備和生產數據開放,牽引工業企業、ICT企業等主體圍繞數據分析與應用形成跨界合作,促進產業資源整合,構建跨界平臺型生態,帶動中小企業發展。
加快形成以大帶小、大中小融通發展的開放共享機制,鼓勵大型企業搭建數字化平臺,向平臺內中小企業開放銷售數據資源、共享能力,將中小企業納入大企業創新體系和供應體系,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圍繞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鼓勵大企業、領軍企業搭建數字化平臺,面向中小企業開放銷售數據資源、共享能力,將中小企業納入大企業創新體系和供應體系,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完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引導推動廣大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以綠色化發展標準為指引,提高技術研發、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據中心建設、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能源數字化發展等重點領域的綠色效能。開展數字化與綠色化協同發展試點示范,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打造示范標桿。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新冠肺炎疫情同時發生以來,數字經濟對推動經濟發展、改變社會民生、加強抗疫合作等發揮積極作用。機遇與挑戰并存,世界各國加快推動數字化發展,帶動經濟走出疫情“陰霾”的愿望是相同的。為此,世界各國應在數字技術、數字基礎設施、融合應用、國際規則制定等方面加強合作,充分釋放數字經濟發展紅利,讓數字經濟發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