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藝 唐海江
1926年6月,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中國的教育界組織展出了各類展品一千余件,其中包括中華教育改進社和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為平民教育運動制作的幻燈片。據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城市教育部主任湯茂如記載:“本會……預備有城市和鄉村平民教育的幻燈影片,及活動影片?!瓟M由本會董事長親自帶去,作為補助講演平民教育的工具。”①關于這些幻燈在萬國博覽會展覽的具體情況,因尚無資料顯示而無從知曉,但中國平民教育運動在萬國博覽會這一世界舞臺上著意展出幻燈片,已標明幻燈對于中國平民教育的意義,也向世人顯示出該運動的現代化旨趣。
幻燈自1650年在歐洲誕生以來,以“開放媒介”(open media)姿態存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種媒介為完全不同的個人和機構成功發揮了作用”②。國外研究一方面注意到幻燈的娛樂功能,同時格外關注其教育和科普作用③,以及在各種社會運動(如宗教宣傳、革除陋習、慈善事業、政治宣傳等)中的廣泛影響。因此,近代中國的平民教育運動如何理解和使用幻燈自然格外引人興趣。作為舶來品,幻燈自17世紀末被傳教士和外國商人引入中國,至今已然成為一個正在“消逝”的媒介(missing media)。對其在近代中國的際遇,近年來學界關注頗多。如孫青梳理了中國早期幻燈的使用、制造和傳播過程,揭示幻燈作為光學玩具、傳教工具等方面的早期使用情況④,但對于幻燈在近代中國大眾教育中的問題觸及不多。有關近代中國教育的研究,往往將幻燈統歸在電化教育(包括幻燈、電影、無線電廣播等)⑤,幻燈所具有的媒介特性湮沒不彰。近年來,隨著新電影理論的引入和研究的發展,學者們開始以媒介考古的視野,將幻燈作為電影的前史來對待。⑥幻燈的媒介史價值逐漸受人關注。
本文依托近代中國平民教育運動特別是鄉村建設運動中有關幻燈的珍貴史料,將目光聚焦于運動中的幻燈放映活動。在此階段(20世紀30年代初),運動組織者和實施者發掘幻燈的功能,廣泛使用這一新型媒介,使得幻燈在當時盛極一時。本文希望以媒介史的視野,揭示幻燈這一新式媒介如何走進近代中國的底層并廣泛擴散,何以推動近代中國的平民教育,建構知識下鄉的傳播路徑,以此為近代中國提供一幅新的傳播圖景。
幻燈進入中國,首先是作為少數精英娛樂的工具彰顯其“魔燈”的魅力。19世紀末期傳教士已將幻燈引入縣郊及偏僻的農村一帶進行傳教活動。⑦至20世紀初,國內有一些通俗教育機構、組織及學校利用幻燈展開教育活動。20世紀20年代,基督教青年會在中國的活動常利用幻燈,其幻燈放映常與通俗教育有關。1914年教育部實施通俗教育,設有專條采用幻燈。商務印書館依照規定制作了幻燈片八類共一百四十余張,內容有古今人物、孔林遺跡、革命事實、西湖風景、各省名勝、上海風景、動物、雜組等各類,并多次借中國青年會的講堂將其制作的幻燈進行試演,現場光彩照耀,“觀者莫不稱許”。⑧1920年11月28日,青年會組織衛生健康影燈演講,由女醫士石美玉演講“健康與靈德之關系”,攜有影燈數張逐張演講。⑨
1920年初,隨著平民教育運動的興起,幻燈逐漸受到平教組織的注意。1923年,嘉興的平民學校最早試用了幻燈。當時嘉興城內設立平民學校兩所,一所在城南,一所在城北,都用幻燈教學法。平民學校第一期開班時有學生二百余人,1923年7月舉行畢業典禮,有一百四十余人畢業,9月繼續招生三百余人,同樣使用了幻燈教學法。⑩平教運動的領導者朱其慧和陶行知親自前往參觀,“皆大受感動,深信這是根本普及民眾教育的方法”。陶行知說:“看他們學生的反應,很有精神。當二個月以前,一字認不得的,到此都能寫能認,比在長沙、煙臺時,純用教科書,已快得多。”
1923年5月,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上海成立,隨即在南京和北京進行了幻燈教學試驗。1923年6月,南京平民教育促進會成立后著手開辦幻燈班,第一期開辦幻燈平民學校十一所,招生人數共計1929人。北京開設的幻燈試驗班有兩處,均于1923年8月開課。一處為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平民學校,預計招生200人。另一處為清華實驗平民教育委員會開辦的清華平民學校,前期共招生119人。除南京和北京兩地,其他有條件的城市也試行了幻燈教學。1924年,武漢辦平民試驗學校五所,武昌漢口各兩所,漢陽一所,均用幻燈教授。幻燈識字教育還推廣到了軍隊中。在張學良的沈陽軍隊中,由每個班級委派一名教官負責白天的教學,使用六十部實體幻燈機和五千張彩色幻燈片進行識字教育。
平民教育運動積極采用幻燈這一新型媒介,既有本土經驗的積累,也借鑒了國外的教育理論。其中至少有兩個關鍵理念對構筑幻燈教育產生了影響,一個是“視覺教育”(或者叫“直觀教育”),另一個是“科學教育”。所謂“視覺教育”(visual education),指使用各種作用于視覺或感覺器官的材料來進行教育。這些教材包括掛圖圖畫、標本、模型、幻燈、電影等技術工具,后來還將展覽的場所博物館、展覽館、生物館等也列入了進來。鄉村教育家傅葆琛提出民眾教育需采用直觀教育,“一切利用直觀的方法,比如幻燈、掛圖、表解、試驗、模型、標本、表演、展覽等等,都常常比一個單純的講演容易收效。就教育的原則說,直觀方法就是實物教學。實物教學是根據被教者的經驗,用具體的物件,使他們得到實在的觀念,而有深切明了的認識”。“科學教育”則是由美國教育家推士博士來華推行的。1922年中華教育改進社為尋求中國教育的改進,提出將“科學教育”作為教育改進的一種方法,并邀請推士來華進行針對科學教育的考察活動。推士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其中提到:“全校至少應有一教室,前壁上至少應有一影燈布幔,教室后部應有一能調度的動的燈架,以供放射影燈之用。”
實踐經驗和教育理論的結合,使得近代中國的平教運動對于幻燈這一新事物格外關注。他們試圖通過幻燈這一新型媒介來推進平民教育運動在中國的廣泛開展,從符合運動需要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幻燈的本質和特點,希望能找到將幻燈充分施教于民眾的辦法。在這一探索的過程中,幻燈作為一個現代的視覺利器的形象逐漸浮現出來。
運動組織者注意到,與抽象的文字相比,幻燈具有直觀性特點。潘硌基在討論視覺教學時提出:“學習文字符號時,如果有十分正確而鮮明的心像,最有價值的學習可以發生著。”他認為視覺教學應該作為刺激充分心像的工具,反對以“文字主義”為教學的方法。而所謂的“文字主義”指教育中僅使用文字而不采用任何的圖像。他還說,稍有智識的人如果對某些事物有經驗,尚可以采取文字進行教學,但是遇著學生未曾經驗過的事物,就必須用具體的材料做視覺的表演。
關于這一點,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的發起人熊希齡的夫人朱其慧女士提出,平民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須知群眾心理,運動中若僅恃文字上的廣告是不發生效力的,最好是使用畫片或者幻燈上有教育價值的影片,使民眾感受教育之需要。鄉村教育家傅葆琛積極倡導民眾教育機關要多采用幻燈、掛圖,“這種方法和工具,用來教已失學的民眾,著效尤速,因為這般人程度不高,對于直接講授,不容易懂,而且他們見聞寡陋,對于新知識多半懷疑。鄉村的民眾對于農業科學的方法,又不輕易采納,除非他們親眼見了那樣做法和做后的成績,才能有充分的信仰。所以直觀教育,在我國現今社會里,是極有用而不可少的”。
相對于演講和聲音,幻燈教學有更為優越之處。平民教育運動者在宣傳推廣時,每每費盡口舌依然不被民眾理解。中華教育改進社成員、金陵大學農科教師邵德馨提出,在鄉村最好是用幻燈而不用留聲機,因為留聲機聲音小,在人多的地方難生效力。金陵大學農科推廣部制定的演講方法認為:“演講最忌空談,非有圖表、器具表示實在情形,不能引起聽眾之信仰。故本院推廣部,特備圖表、照片、標本、模型、幻燈、電影、無線電收音機以及化妝用品等等,每出必攜與俱,以為講時之應用?!蓖茝V部的一份報告認為:“在農業推廣的第一階段,宣傳是關鍵的行為。圖表、標本、模型、照片、幻燈、出版物等,能加強演講的效果?!?/p>
此外平教運動者還注意到,幻燈可以引發興趣,集中注意。幻燈的觀看環境無論在白天還是晚上都具有三個要素:放大的影像、強烈的光照及新奇的圖片,這些特點能使觀看者全神貫注沉浸其中。晏陽初認為,在平民學校進行識字教育的時候,教室中幻燈光的投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中國人不識字的,相聚時每好談話,若用幻燈,則可使他們集中注意”。潘硌基認為幻燈可以引發民眾興趣,“研究一個新的問題或課程可以用具體材料使之更為動人更為有意味。由于有趣的生動的材料做一個興味濃厚的起始,學生可以減少從那種必要的語文注意中所受的痛苦”。潘硌基還認為,幻燈有“時間的經濟”和“記持的恒久”的特點,“視覺教學不獨可以發生較正確較鮮明的心像而且這心像可以很迅速的產生,數秒鐘的圖畫表演較之幾頁的文字或數分鐘的言語的描寫為容易產生較正確較鮮明的心像”。
平教會組織者多次提出,幻燈應作為平民教育的一項重要輔助工具,并且亟需對之改進。陶行知在1923年時提出將影片作為平民教育教學工具的一種(另外兩種為教科書、掛圖),并提出要研究教學法與教具組織應如何改良的問題。1924年,他再次提出將幻燈作為平民教育的重要輔助教具。1927年初,晏陽初對鄉村的幻燈教學組織進行了構思,他認為:“幻燈教學是最有效的最經濟的辦法,將來擬推廣鄉村平民教育,每一村辦一幻燈學校,集合全村的人于一地方,如廳堂祠廟之類,實行幻燈教學。”
“每一村辦一幻燈學?!笨谔柕奶岢?反映出運動領導者對于幻燈這一新技術應用于平民教育的一種藍圖和理想。但在廣泛推進幻燈技術時,平教運動者卻遇到諸多現實難題。
首先是器具設備問題。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的成員殷祖赫談到當時幻燈存在的問題時認為:“在價值方面,幻燈每具價值頗昂,其價最低廉者亦不低七八十元,用費如此之多,既不能做普遍的推行,又有背乎平教的經濟原則?!薄盁羝矫?從前所用的幻燈片,皆系玻璃制成,攜帶易損壞,頗感不便。至其價值方面,亦較昂貴,是又不適合平教適宜和經濟原則?!薄鞍l光方面,從前的幻燈發光,完全用電燈接火法,此種方法,只能適用于大城市和有電燈的地方,至于鄉間即有向隅之感,是又不合平教普及的原則?!边@些都成為影響幻燈在運動中廣泛使用的因素。
另一個問題是缺乏適合的放映內容。盡管當時市場上有一些商業的幻燈片出售,但商業燈片價格昂貴、內容固定單一、無法變換,常無法滿足現實教學的需求。比如在千字課的學習之外,還需要傳播其他的知識,這時商購的燈片就不能滿足。即便是由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統一編制的千字課及其配套的幻燈片,也被一些平民教育機構詬病。山東省立民眾教育館的人士就認為平教會的千字課教材有兩個問題,一是選字太難,二是學習周期太長?!敖滩囊蛩械那ё终n,多對失學人不甚適用,往往字較繁多,進度太猛,恒失效力,又因辦理成人補習學校所得的經驗,招生不難,留生頗成問題,四個月日期似覺稍長?!?/p>
同時,新技術也給教學的組織管理帶來挑戰?;脽糇鳛橐豁椥屡d的技術,當時并不為大多數人掌握。教員對幻燈技術掌握不夠熟練,影響施教效果。鄉村平民教育招募的成員大部分是志愿者或小學教師,這些人在上崗前基本沒有幻燈實操方面的經驗。由于缺乏相當的訓練,教員在初次操作器具時十分的生疏。平教會成員李忍濤在報告清華平民學校的幻燈班教學情形時就提到,開班之初的幾日,“當初無電燈,幻燈施用又不熟習,故學生甚形喧囂”。操作者無法熟練掌握新技術,課堂的組織不完善,導致秩序混亂。南京平民教育促進會所辦的幻燈班,“成年人在課堂,不守規則者多,而尤以演幻燈時為最”。
盡管幻燈教育有諸多問題,但是這并沒有澆滅平教會成員高漲的熱情,他們認為,幻燈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一媒體的正確使用方法,他們為此進行了大量本土探索。
為了讓幻燈能夠推廣傳播以輔助運動的進行,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進行了一系列的規劃。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將幻燈的研究發展工作寫進了文件中,《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章程》(1923年,第二章第四條)中提出了“編制工具”的要求,要“根據研究試驗所得之結果,編輯各種教材讀物、學術叢書,并制造一切應用之教具”?;脽艟褪瞧渲幸豁椫匾慕叹?。同時,平教總會組織撰寫了實踐和理論指導用書以及文章,為幻燈教學提供理論指導。1923年,南京平民教育促進會在開辦幻燈班不久后,由成員吉斌俊專門編寫指導用書《南京平民教育促進會幻燈使用法》。該書提供了幻燈使用的技術上的指導,包括尋找合適的教室環境,開關電源的使用,投影幕布的掛放,幻燈機的放置、使用、故障檢修,幻燈片的放置和保管等。1927年之后,平民教育者著手對幻燈教學進行集中研討。平教會成員賴成鑲撰寫文章《群眾教學法是什么》,梳理了幻燈教學的歷史由來、優勢特點,詳細探討了教學的組織方法,包括教員的勝任選拔、學生的管理、教學場所的選擇等方面,在幻燈使用方面,詳述了幻燈技術的使用知識,詳細描述了幻燈教學的各個具體環節。1928年,平教會成員殷祖赫吸納前人研究成果,加之自己的觀察體會,出版《初級平民學?;脽艚虒W法》(1929年出版)一書,作為平教會的幻燈教學指導用書。書中詳細討論了幻燈教學法的意義特點、歷史發展,幻燈教學的組織管理、設備使用、教學環節及注意事項等問題。這些文章和書籍不但從技術上做出了指導,而且從理論上探討了實施幻燈教學的一系列制度和辦法,包括設備的使用維護、教員的素養要求、學生的組織管理、教學環節的流程把握等方面。此后,平民教育者李窮知以自己在中央大學民眾教育院第二民眾教育學校進行幻燈教學的經驗,寫了文章《幻燈教學》。
在此基礎上,平教總會及各地分會專門組織了幻燈教學的培訓以提供技術指導。1923年,南京平民教育促進會開辦幻燈班,開班前進行了短期的教學培訓,組織了教師討論會和幻燈使用練習班各三次,對教員進行了短期集中的培訓。在鄉村地區實施幻燈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晏陽初認為有必要組織鄉村的幻燈教學講習會來進行人員的培訓,他說:“只因學生的人數多,所以教員的口才要好,才能維持大家的興趣。將來應該訓練一種能施幻燈教學的人才。每縣可以召集精明干練的教員,開幻燈教學的講習會?!?/p>
針對幻燈設備價格高昂、難以普及的問題,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積極研究幻燈的改進以利于普及教育。1926年冬至1927年春,平教會研制出一款新式幻燈(見圖1)。這項工作由平教會直觀教育科主任鄭褧裳、理化專家劉泛弛博士主持,新式幻燈經過多次試驗和改進才制造出來。平教總會的湯茂如對此次改進做了詳細的記載:

圖1 幻燈構造圖
“從前舊千字課的幻燈購自外國,價值數十元,幻燈片系五彩畫玻璃片,攜帶既不便而價值又貴?,F時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直觀教育科新創一種幻燈,異常輕便,價值最廉,每個不過五元錢,而使用效力等于西洋價值數十元的。總會新編之市民、農民兩種千字課的圖畫和課文等亦將制成美術明信片式的五彩幻燈片,雙面使用,既便攜帶,價值又最廉,誠民眾教育之絕妙工具。并且此種幻燈用法便利,有電燈的地方可用電燈,無電燈的地方可用電石。這是再便當沒有的了?!?/p>
改造后的幻燈在物質外形和操作上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新式幻燈具有價格低廉、結構簡單、攜帶方便的特點。改進后的幻燈機是一個單燈的構造,機身不再如國外購置的燈具那樣有著華麗的外表、復雜的結構,而只是由木板木條、玻璃片和鐵絲條等簡易材料組成。幻燈片的材料則由貴重的玻璃片改成紙片。鄉村教育者常常要去到條件簡陋、交通不便的偏僻鄉村進行活動,而且經常更換地點進行巡回教學,輕便易于攜帶的幻燈教具對于鄉村活動非常有利。第二,新式幻燈操作便捷?;脽魴C身有一個卷子匣用來放制成卷片的幻燈課圖片,播放時隨課程的進展用手將卷子軸頭轉動,幻燈片上的內容就會按照順序依次映出,遇有暫停的時候可以按住卷子制止器使燈片固定。第三,解決了光源匱乏的困難。在幻燈的歷史發展上,光源是一個很大的限制因素,由于無充足的燃料維持強大而持久的光源,幻燈投射的亮度和范圍受到影響,繼而影響了觀看者的規模。西方國家在現代化的可燃物發明之前,曾用過蠟燭、鯨魚油等作為幻燈光源的燃料,直到使用了化學物質(氫—氧化合物)和電力供應(白熾燈、聚光燈)作為照明設備,幻燈的使用才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當時在中國城市中使用的幻燈發光體最常用的是電燈泡,通過接通電源,燈泡發光照亮透鏡投射出影像。后來又使用了煤氣燈和石油燈。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對光源設備進行了設計,使用了一種電石發電技術制造光源。具體來說,另備一個電石筒的設備,利用電石遇水之后的化學反應產生電石氣體,氣體由汽管導出,在燈頭處點燃成為光源。電石筒的化學反應可以產生強烈而持久的光照,使得幻燈放映能夠供數百人同時觀看。此外,電石筒攜帶方便,使得幻燈可以在沒有電力供應的鄉村和室外放映,而不必再局限在有電源的大城市和室內(見圖2)。

圖2 電石筒及燈管圖
從平教總會對幻燈器具的改造可以看出,經過技術改造的新式幻燈褪去了“魔燈”的形象,變成一件簡易、便捷、經濟、可流動的視覺媒介。殷祖赫認為:“幻燈的構造,自經過此次改進后,雖不敢言已達到完善的境地,然較著曩昔,究不可同日語矣?!彪S著平民教育運動的推進,更多的教育機構和個人進行了本土幻燈設備的制作,使得這一西方技術在中國傳播普及開來。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平民教育機構和教育者為適應運動的發展,制作了大量內容豐富、形態多樣的幻燈片。用于平民教育運動的幻燈片可分為商購和自制兩種。標準的商業幻燈片主要是由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聯合商務印書館推出的千字課幻燈片。千字課幻燈片最初被制作成彩色玻片,一共九十六張,售價八十元。從內容來看,千字課幻燈片主要有三套。第一套是彩色畫片,用圖畫表現課文中所述的事情;第二套是課文全文;第三套是課片,就是本課的一個個生字。玻片后來被改為紙制,將每冊千字課的圖畫、課文和生字制成一長片,圖畫也是彩色繪畫。平教總會的這套千字課幻燈片形態規模統一,制作精良,制作水準較高。1932年,已經遷至定縣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將幻燈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類,繼續推進千字課燈片的繪制工作,至1934年時,已完成士兵千字課、農民千字課幻燈片一百九十二片,并繼續制作市民幻燈片。
隨著幻燈制作技術的傳播和普及,更多的平教會成員掌握了這項技術,他們親自動手制作幻燈片進行平民教育活動。自制燈片不但經濟便捷還可以靈活地使用本地的材料,增加商業燈片所沒有的內容。具體的制作步驟是先將玻璃劃成尺寸合適、等大小的數張(以商業燈片為參照,比如長寬各3英寸),然后照識字課本內容在玻片上書寫或者繪畫,待墨汁晾干后即可使用。
南京平民教育促進會在成立不久就意識到商購幻燈片“不太經濟”,開始征求寫字隊,著手自制幻燈片。20世紀30年代初,金陵大學的師生們為推廣農業知識,自制了農業題材的幻燈片數百張,內容涉及螟蟲、柿、蠶桑等。山東省立民眾教育館因商業的千字課教材不太適合當地民眾情況,就自己編寫識字教材并制作配套幻燈片?!白跃幗滩?……,編了之后,還要制造成雙層玻璃。原為幻燈教學是在夜間,教材是籍電光射到銀幕上。每課計用三片小方玻璃,課文用雙層,生字用單層?!备鞯剜l建運動者紛紛投入到自制燈片的活動中。鄉村教育者金亮弼對于自制燈片頗有心得。他認為,采購燈片“價值奇昂,而種類奇少”,難以經常變換,而自制燈片“不但可以節省經濟,并且可以隨己所欲也”。他收集玻璃自制燈片,一天內可繪圖制作二十張左右,放映效果不亞于商購的客片。
在制作工藝上,自制的幻燈片除了手寫文字外,還運用了繪畫和攝影技術。平教總會制作的標準版本千字課幻燈片并沒有使用攝影照片,但是繪畫生動,具有一定的藝術水準。此時攝影術已經被引入幻燈片的制作中,照片制成的幻燈片增強了畫面的真實性和觀賞性。金陵大學農學院制作的農業推廣幻燈片采用了攝影照片。在一組有關《棉作集》的幻燈片中,有幾張照片展示了棉作專家在現場工作的情況,還有一張記錄了金陵大學的學生與教師在農田里邊工作邊學習的情景。這些幻燈照片真實地展示了農藝操作的場景。
民國時期幻燈的視覺傳播方式暗含了某種媒介文化的變化,即從制造幻覺轉向科學的視覺文化。此時幻燈投射出來的影像既不是令人敬畏的宗教神跡,也不是讓人炫目的虛幻畫面,而是關于科學知識的真相。通過幻燈放映,平民教育運動探索了一套科學視覺文化的新路徑。這一路徑的實現有賴于一整套技巧的實施,民眾由此被教導成通過幻燈這一視覺媒介來理解知識的群體。
幻燈的魔力是吸引民眾的重要因素,平民教育運動在宣傳時常常使用放映幻燈吸引民眾,待人多聚集趁機宣講。1924年,南京平民教育促進會改為江蘇平民教育促進會后,積極宣傳平民教育。該會組織露天演講團在暑假內分赴城廂內外宣講,并用幻燈放映五彩燈片助興,故每次聽者甚眾。某晚在通濟門外講演,因聽者甚多,九龍橋北一帶,道路擁塞。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選定翟城村為試驗區之后,于1926年10月在翟城村開演講會以引起村民的注意。會場放映了幻燈,放映的內容有千字課、普通風景片以及鄉村平民教育片,當日情形甚為熱鬧?;脽羝€可以被做成宣傳語和廣告的形式。山東省立民眾教育館在自制的幻燈片上印上招生宣傳的內容,上邊寫著“山東省立民眾教育館露天幻燈教學”“二十歲以上,五十歲以下不識字者為合格”“不分男女,不取任何費用”“一百天畢業”“歡迎報名”的文字,寫好后用幻燈片投射出去。
1925年之后,平民教育運動逐漸由城市擴展到鄉村地區,運動由識字教育擴展為包括生計教育、衛生教育、農業推廣等多方面的鄉村教育。在鄉村中實施民眾教育,農業傳播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幻燈放映經常在農民夜校和各種農民補習班上進行。金陵大學在學校設立的農業推廣區為農民舉辦暑期學校、農民夜校,在農民學校中使用幻燈放映農業知識。學校設在馬群鎮的農業推廣區,舉行有各種農展會及幻燈演講會。
農村的集會、迎神賽會等活動現場是幻燈放映的絕佳場所。1927年1月,中華教育改進社特約鄉村學校教師研究會在無錫的開原一校舉行第三次會議,白天開會,夜間在會場放映東南大學的農事幻燈,“觀者稱美”。
為了充分發揮幻燈的優勢,城郊及鄉村的幻燈識字教育多在夜間露天進行。1932年,山東省立民眾教育館就借用露天體育場施以幻燈識字教育。夏夜,男女老幼皆往當地的皇亭體育場乘涼,民教館因地制宜施以幻燈教學?!暗谝惶焱砥唿c半,彼處早滿了人了,臺上臺下頗形擁擠,大人領著小孩,婦女搬著凳子,正陸續不絕,尤以小孩為最多,一時呼聲嘈雜,掌聲響成一塊?!钡诙砣烁?“第二次在未去到以前,男女老幼早已滿了,高聲呼叫,擁擠不堪。按幻燈的時候,圍起案子的小孩,有十幾層”。
晏陽初認為幻燈輔助識字效果很大,“幻燈白布上的字甚大,人所得的知識,百分之八十五是自目入,所以影響大。如使學生口念,則目能受影響?;脽糁?叫學生習字,又受一種影響。有眼、耳、喉、手、口五種影響,則無不能學的人”。平民學生亦感覺到幻燈識字的效力,有一個平民夜校的學生寫道:“今自入夜校后每晚入校聽講識字,于金錢不致無謂耗費而所受益處實多,再加教授法用幻燈映射極有興味,我實感激諸先生醫我輩無數之瞎眼得見光明,更望同病者均得醫治?!?/p>
幻燈巡回放映是當時常用的一種方式。一些民眾教育機構成立專門的幻燈巡回隊在各縣各村進行巡游放映并演講。1936年,廣東省蠶業改良實驗區中山欖鎮分區會同中山縣政府建設科、農林蠶桑改良宣傳隊到附近鄉村進行幻燈放映。所放映的幻燈片偏重農業及蠶桑方面,如造林之利益、畜牧之改良、農具稻作之改良。宣傳隊所到各地均獲群眾歡迎與信任,每次集會時間達三小時之久,每次前往觀看聽講的群眾有千人。
根據平民教育運動的宗旨,如何將現代知識和文化傳播給民眾是運動的最大任務,這就要求幻燈放映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具象化。在此過程中,平民教育者結合幻燈的技術特性探索幻燈放映的諸多特性。
首先注意動態性,使靜態圖像產生類似電影的動態效果。如前所述,用于識字教育的千字課幻燈片除了有玻璃單片之外,還有卷軸狀的紙片。也就是用紙制成一個可以卷起的類似卷軸狀的長片,按照課本順序印上圖畫、課文和生字。制成卷片的幻燈突破了單張放映的靜態效果,實現了動態畫面的投射效果。放映時可以將幻燈卷片按順序展開,還可以按照需要進行暫停和穿插。平教會成員賴成鑲認為:“年長失學的人,每每視讀書為畏,總不愿去學,惟群眾教學法,用幻燈作教具,使他們視為畏途的文字,變成和藹可親的影戲,學生當如看電影一樣,不知不覺,就將教材學會了。”
其次注重邏輯性,以視覺圖像展現事物發展的整體過程。農業推廣類幻燈在展示農業實施過程時,這種邏輯性就更為重要。農業類的自制燈片在制作時十分注意內容的設計,注意制作前構思完善內容,務求圍繞一個中心主題展開。鄉村建設人士金亮弼認為農業幻燈的制作要注意邏輯順序,他說:“燈片制作前,須將內容設計完善,如欲制作農業燈片,須折定一個中心,如改良養蠶法一種,即將舊法養蠶之劣點與改良養蠶之利益,由頭至尾,作一系統之設計,如是則映放時,使觀者對于改良養蠶法之一種,得能深切明了,故燈片內容之設計,切不可加以疏忽也?!?/p>
此外還注重對比性,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或者展現事物的發展以形成時間的前后對比效果,幫助對知識的理解。金陵大學的農業幻燈片常利用對比敘事的方法,以促進新技術的推廣。比如在《棉作集》中有一個主題是展示推廣棉種和中國傳統棉種的對比,以說明推廣棉種的優勢,總共用了八組具有對比效果的幻燈片。另外有一個主題是棉作機器,展示了一種推廣用的軋棉機,總共用了五組幻燈進行對比以展示推廣用的美國品種的軋棉機先進的生產能力。
國外的經驗中,幻燈放映常常與其他傳播活動共同作用,以實現一種情感共鳴。幻燈在近代中國初期的放映活動中傳播形式少,多為單向傳播?;脽舴庞郴蚴悄牌?或是一人放映一人講解,鮮有與觀眾的互動。平民教育者認為面對素質不高知識淺陋的普通民眾,幻燈放映時尤其要注意語言的交流和教導。體現在平民學校的識字教育中,幻燈放映有了很大的變化,有多種互動元素進行穿插,共同完成整個觀影過程。
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組織的幻燈識字教學整個過程步驟如下:
1.復習舊課。由司燈員將前課學過的單字擇其要者——由正教員預先指定——逐一映放,由正教員向學生提問,籍促學生溫習舊課,并可考察其學習能力。
2.觀察圖畫。映放本課圖畫,令學生作詳密的觀察,教師用問答式,將圖中大意,由學生說明,其不完全地方,由教師補充之。
3.講讀課文,將課文映出,先令學生概覽,繼令優等生試讀,然后范讀、隨讀、齊讀、個人讀,可相間行之,課文讀畢,教師可將課文大意,加以說明,如學生有不明了的地方,可令學生,自由提問,由師生共同解答之。
4.研究生字,將課文中的生字,按序映出,由師生共同研究之。
5.反復練習。本課生字,全行研究后,于是再擇其中較難記憶者,重行映放一次。對于讀音與意義,再加提問,而行反復練習。課文亦可按此法再行講讀一次,俾學生記憶,益臻牢固。
以上步驟可歸納為:第一溫習舊課,第二看圖談話,第三概誦課文,第四研究生字、新詞,第五重放課片(串講),第六應用練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幻燈與千字課本教材、石筆石板、紙筆等其他教學工具共同作用,教師的講演、學生的讀寫練習、師生的問答等環節充分穿插。
首先,幻燈識字教學中語言交流形式多樣,與幻燈放映共同構筑了“語言+展示”的視覺傳播方式?;脽糸喿x使用多種閱讀方式講讀課文、字詞,比如教師范讀、學生試讀、隨讀、齊讀、個人讀等等,另有問答、討論等口語交流方式?;脽糁v演員的圖示演講是整個活動的主導。正教員負責整個授課過程,需特別選拔的人員擔任,其體質須強健,聲音須洪亮,語言要清楚,要富有教授的經驗。由于正教員工作重大,一班中最好能有兩人輪流教學,而免聲嘶力竭之苦。設有助教數人以輔助正教員,選擇粗通文字、品行善良之人擔任。教員的講演或談話切忌抽象、深奧,要注意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生動有趣。殷祖赫認為,教員“措辭切忌深奧。對于初學者談話或講解字義,措辭須力求淺顯,切忌深奧,以使學生能完全了解為原則。常見平校教師,對于目不識丁之失學者,不但慣用抽象名辭,且常引經據典,大放厥詞,結果趨學生墜于五里霧中,不知所云,此種教法,徒使學生減殺興趣,毫無裨益,是平校教師所當深避也”。
其次,幻燈識字教學注意營造有序的視聽空間,對放映場所、設施布置、學生組織、教員安排等方面進行管理。場所的選擇方面須寬敞高大、空氣流通,以保證一百至數百人的共同觀看??梢赃x擇大禮堂公共講演廳,夏天可以選擇寬大場地進行露天幻燈教學,效果更佳。為了方便教學管理,將全部的學生按照每20人一組進行分組,每組根據識字程度分為優等生、中材生、劣等生進行穿插排列,每一組學生由一個助教進行管理(見圖3)。

圖3 幻燈教學中教室布置情況
改造民眾和啟蒙民眾一直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變革的重要主題。在此過程中,不少有識之士眼光向下,將其認為最有價值的知識傳播給社會底層,以期實現中國的救亡圖存和現代化。他們運用諸多傳播方式和媒介,包括諸如演講、戲劇、書報、圖書館等形式推動“知識下鄉”“到民間去”,不僅為中國近代教育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為中國傳播的本土化和中國媒介史提供了極為豐富和富有意義的傳播圖景。本文聚焦于幻燈這一長期被研究者忽視的新式媒介,發掘幻燈在近代中國平民教育運動中被廣泛使用的歷史場景和史實,不僅有助于深化對近代中國平教運動的理解,而且對于中國媒介史而言也頗具價值。
從媒介史的視野來看,幻燈首先僅僅是作為一種具有娛樂功能的“魔燈”而進入中國的。依萊文森所言,“魔燈”階段僅僅是“作為玩具”而存在。然而,在近代中國的平民教育運動之中,幻燈提供給社會的所有階層以科學知識,其覆蓋地區之廣,涉及人數之眾多,在中國的大眾教育史上是首次。其從新奇稀有的娛樂工具轉變為大眾傳播媒介,實現了媒介性質和功能的顯著躍升,完成了從“作為玩具”到“作為現實的鏡子”的技術工具的演變。
這一轉變的實現,有賴于平教運動者對于幻燈性質的認知,以及諸多頗具創造性的改造。運動者在摸索中認識到,幻燈在傳播中相對于文字、聲音等傳播形態所不同的特點和優勢,并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對幻燈放映進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調整。經過改造的幻燈器具輕便易操作、經濟便宜、易打包運輸并能創意制作,適應大眾教育。單燈的簡易構造、精巧的卷軸設計、木板鐵條的構件、紙片的幻燈卷片以及電石發光,這些物質特征有利于幻燈這一新式媒介在近代中國社會中的流動和被大規模采用。
在此過程中,平教運動者基于幻燈的媒介性質以及接受者的特征,探索建構了一套以幻燈為主要媒介形態,面向社會底層的新型傳播模式。
這一時期的幻燈主要立足于公共場所進行知識傳播?;脽舻姆庞硤鏊鶑那迥┑牟桊^、書院、小型會場轉移到了更為廣大的公共空間,比如平民學校、農民夜校、大禮堂、露天廣場、農村的廟會和迎神賽會的會場等,擴展了民眾從公共空間獲取信息的渠道。同時,針對社會底層文化程度低和組織性弱等問題,平教運動者充分發揮幻燈的視覺性特征,尋找視覺敘事在知識傳播中的途徑和方法,創新幻燈教學的組織形式,建構多元互動的傳播方式,這些探索和經驗對于中國傳播史具有開創性的價值和意義。
正是在此過程中,一大批投身于幻燈制作和放映的無名者進入到中國媒介史的舞臺中央。其中,有成百上千的制作幻燈的幻燈師、繪畫師、攝像師、設計師,也有一大批進行放映的教員、司燈員,他們共同推動了這項媒介技術在中國普及的歷程。這是長期被中國傳播史、中國媒介史所忽視的一大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