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修全,陳 正,歐雪梅
(中國礦業大學材料與物理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傳統化石能源在開采和消耗的同時帶來許多問題,如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1].為了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開發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勢在必行.氫氣有著燃燒熱值高的特點,既是公認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潔燃料[2-3],也是未來能源轉型的理想選擇.傳統的氫氣制備方法主要有煤氣化、天然氣重整和電解水等途徑,然而能耗高.采用半導體光催化制氫,可利用豐富的太陽能,是一種清潔的制氫方法,備受人們關注[4-7].
自1972年日本東京大學的藤島昭證實半導體光催化劑TiO2具有分解水產生氫氣這一特性以來,光催化產氫已經成為一種利用太陽能獲取清潔燃料的方法,具有成本低、便捷等特點,吸引了全球研究人員的關注,但這種方法制備氫氣的效率較低,對太陽能的轉換效率不足1%.當前,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一系列高催化活性、高比表面積和可見光響應的光催化產氫材料,取得了優異的性能[8].在眾多材料中,三元金屬硫化物ZnIn2S4具有與可見光吸收相匹配的合適帶隙,較高的光催化性能、化學穩定性、低成本和無毒等優點,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9-11].
中國礦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一直秉承“以培養人才為中心,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持續改進為保障”的總體思路進行教學研究和改革,2016年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按照相關要求,把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引入到課程實驗內容設計中,把學生的實驗學習效果作為評價教學水平的標準.傳統的材料專業實驗教學普遍存在著內容單一等問題,無法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熱情和積極性.當前,圍繞材料類本科生實驗教學的改革比較熱門,然而,大多數測重于先進教學手段上的創新,如采用雨課堂、慕課等新型教學手段[12-14],很少關注本科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尤其是“新工科”——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的創新與實踐能力培養.
本實驗教學改革將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導向,以新能源材料實驗課程改革為契機,通過設計出一系列貼近科技前沿的實驗案例,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分析和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啟發學生思考并研發出新結構材料與新裝置.本文將以半導體材料催化分解水制氫為例,制備ZnIn2S4材料,研究熱處理溫度對產物產氫性能的影響,并且探究其內在機制.
化學試劑.六水合硝酸鋅(Zn(NO3)2·6H2O)、硫脲(CH4N2S)、氯化銦(InCl3)和鹽酸(HCl,質量分數為37%)均為分析純,購自國藥化學試劑有限公司.實驗用水均為去離子水.
實驗儀器.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型號為SU8220,購自日本日立集團;X射線衍射儀,型號為D8 ADVANCE,購自德國布魯克公司;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型號為Cary 300,購自美國安捷倫公司;氣相色譜儀,型號為GC-2030,購自日本島津株式會社;真空管式爐,型號為GSL-1700X,購自日本日立集團;離心機,型號TGL 15B,購自中國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
將0.025 mmol的Zn(NO3)2·6H2O和0.100 mmol的CH4N2S溶于40 mL的去離子水中,劇烈攪拌30 min,待用;將0.050 mmol的 InCl3溶于20 mL、pH 2.5的稀HCl中,攪拌至完全溶解,待用;將上述2種溶液混合均勻,攪拌20 min后轉移至高壓反應釜中,200℃加熱反應2 h.待自然冷卻至室溫后,用蒸餾水和乙醇離心洗滌5次,離心轉速為5 000 r/min,相對離心力為17 000.每次離心時間1 min.60℃真空干燥得到ZnIn2S4樣品.
將制備的ZnIn2S4粉末放置在管式爐中,通入Ar/H2混合氣體(Ar和 H2的體積比為 19∶1),分別在250、300和350℃下熱處理2 h,升溫速率1℃/min,熱處理后的樣品分別記為ZIS-A-250、ZIS-A-300和ZIS-A-350,未加熱處理的ZnIn2S4樣品記為ZIS.
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獲得所制備樣品的形貌結構,采用X射線衍射儀(XRD)表征樣品的物相結構,并采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UV-Vis)測量樣品的吸光度(光吸收波長范圍300~800 nm).
取10 mg光催化劑放入容積為30 mL的石英試管中,加入10 mL Na2S/NaSO3溶液(8.592 g Na2S、3.220 g NaSO3和102 mL去離子水),超聲分散30 s.用橡膠塞密封試管,并用Ar氣排除空氣20 min.利用500 mW氙燈光源加濾光片的方式產生可見光(λ>400 nm)照射試管,同時對分散有ZnIn2S4的懸浮液持續攪拌使之產氫.每隔30 min取500 μL氣體注入氣相色譜儀(GC)中分析產氫速率.
ZnIn2S4微球在熱處理前后不同溫度下SEM圖像如圖1所示.ZnIn2S4微球尺寸約為4 μm,是由大量厚度約為100 nm的單晶納米片構成的萬壽菊狀球形結構,其較大的表面積有利于與水充分接觸,有著較好的產氫效果.通過比較熱處理前后的樣品形貌可知,熱處理對ZnIn2S4的形貌不會產生任何影響,樣品仍然保持未處理樣品的形貌特征.在實驗中,通過給學生觀看材料的實物照片和SEM圖像,對比不同熱處理溫度下的樣品微觀結構,引導啟發學生思考晶體形核機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多數學生表示對光催化材料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對光催化反應活性位點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圖1 不同熱處理溫度下ZnIn2S4微球的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
ZnIn2S4微球在熱處理前后以及不同熱處理溫度下XRD譜如圖2所示.樣品在2θ角度為21.6°、27.7°、30.5°、39.8°、47.2°和52.4°位置處出現6個衍射峰,這些峰分別對應著ZnIn2S4的(006)、(102)、(104)、(108)、(110)和(116)晶面,與六方相ZnIn2S4的粉末衍射文檔卡片(JCPDS No.65-2023)相匹配,表明所合成的粉末樣品就是ZnIn2S4,不含其他雜質.進一步研究顯示,熱處理并不會顯著改變ZnIn2S4衍射峰的位置和強度,這可能與熱處理溫度較低有關,說明樣品有著較好的穩定性.同時,這也充分說明水熱法能直接得到結晶品質優良的ZnIn2S4樣品,熱處理不會對其結晶品質有顯著效果.在實驗階段,將呈現給學生一系列XRD數據,教會其如何運用Origin軟件作圖,以及如何運用Jade軟件辨認樣品的物相及各晶面所對應的峰,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樣品在更高的熱處理溫度下衍射峰更強.多數學生對XRD表征手段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有了直觀的認識,激發了學習材料現代分析技術等課程的動力.

圖2 ZnIn2S4微球在不同溫度下的X射線衍射圖譜
從樣品的宏觀形貌來看,未熱處理的樣品呈金黃色,300℃熱處理后的樣品則呈現出黑色,說明熱處理能夠顯著增強ZnIn2S4材料在可見光區的吸收.圖3(a)比較了ZnIn2S4樣品在熱處理前后的光吸收譜.2個樣品均在λ<500 nm譜段具有較強的吸收,該結果與樣品的顏色變化一致.與ZIS相比,ZIS-A-300樣品對可見光的吸光系數明顯提升,吸收帶邊變緩,表明樣品出現了半導體的烏爾帶尾態效應,這與ZnIn2S4出現S空位缺陷有關.圖3(b)通過對2個樣品的吸收光譜進行轉換得到其Tauc曲線,從中線性擬合得到ZnIn2S4的帶隙約為2.25 eV,ZIS-A-300帶隙約為2.03 eV.由此可見,熱處理能夠使帶隙變窄,從而增強可見光吸收,這也是導致ZnIn2S4光解水制氫性能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實驗中提供學生一系列UV-Vis數據,學生能夠運用已經熟悉的Origin和Jade軟件作圖,自主辨認樣品的物相及樣品各晶面所對應的峰,獨立思考樣品的熱處理溫度與衍射峰強弱的關系,啟發其對課堂上所學的晶體學知識加深理解.

圖3 ZIS和ZIS-A-300樣品的吸收光譜和Tauc曲線
經過不同溫度熱處理的ZnIn2S4樣品可見光催化產氫性能的比較見圖4.未加熱處理ZnIn2S4樣品的產氫速率僅為112.0 μmol/h,300℃熱處理后的樣品產氫速率達到591.3 μmol/h,增大了4.28倍.但當熱處理溫度升高到350℃時,產氫性能顯著下降.因此,把熱處理引起ZnIn2S4材料光產氫性能增強的原因歸結于S空位的大量產生.這些S空位能夠增強材料對可見光的吸收與捕獲,有利于產生大量光生載流子,對分解水產氫有貢獻.但當熱處理溫度過高,將會在材料內部形成較高含量的復合中心,不利于光生載流子分離,會導致材料的光催化產氫性能下降.故350℃熱處理后的樣品,其光催化產氫活性比300℃熱處理低.

圖4 不同熱處理下ZnIn2S4樣品在可見光照射下產氫速率曲線
在實驗階段,給學生現場演示如何測試材料的光催化產氫性能,并且從能帶理論角度解釋發生光催化產氫現象的原因,引導運用公式計算產氫速率和太陽能產氫效率,啟發其思考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響因素,加深了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的半導體物理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習材料科學的興趣.
本實驗通過水熱法合成出萬壽菊狀形貌的ZnIn2S4納米顆粒材料,研究退火處理溫度對該材料光催化產氫性能的影響.通過4個學期的實驗教學實踐,該實驗科目的實踐取得圓滿成功,學生參與實驗的熱情顯著提高.原因歸于:把最新的學術成果引入學生的實驗教學中,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政策的重大意義,加強課程思政教育;材料制備與測試手段的引入也提升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本實驗內涵豐富,是新材料研究的熱門與前沿領域,與新能源材料、材料物理性能等專業主干課程聯系緊密,涵蓋較多知識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增強其科研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