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顥,高振奮
(1.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北京 100035;2.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36)
自2020年起,北京市實施新的高考體系,其中地理科目采取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成績按分數段折合后計入高考成績.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強調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1],其中考查內容之一就包括核心素養.構建促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學習評價體系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課標提出要按照核心素養的水平劃分,以學業質量標準為依據,形成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學習評價體系.高三年級處于學生準備參加學業水平等級考試階段,該階段的歷次測試既是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也兼有學生高中畢業前終結性評價的特征.這些測試具有對知識和能力查漏補缺的作用,是對高三教學過程的診斷與評價.考試作為組織教學的一個環節,要對學生學習狀況作出評價[2],應當以學習目標為指向.要充分體現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一核是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和引導教學的高考核心功能,四層是指從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4個層次進行考核,四翼是指考試評價強調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1].現代教育評價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教育評估創始人之一Tyler[3]提出,評估要根據目標評價教學效果,促進目標的實現;20世紀70年代 Bloom[4]創建了教育目標分類,提出“掌握學習”的教學模式,力圖解決教學目標與評價一致性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美國發起“由標準驅動并基于標準”的基礎教育改革,把課程與教學的一致性作為檢測州、學校是否有效落實課程標準的一項關鍵性指標[5];90年代中后期,英國提出了“為了學習的評價”理念,指出教師的教要促進學生的學[6].此后,其他國家也先后開展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實現“為了學習的評價”的研究,倡導把評價與教學相整合,實現“教、學、評一體化”[7].2017年我國實施基礎教育地理新課程改革,正式將教學評一致的原則用于教學評價.然而,現實教學過程中,試題設計大多聚焦于知識覆蓋,單純以分數評價教學效果,不但不利于改進教學,反而忽視或掩蓋了分數背后所反映的教與學的不足.為了客觀評價教學效果,從教學診斷與評價的角度,應當強調通過試題設計突出對教學目標達成的評價.本文結合北京市西城區2021屆高三地理試題命制,從課標和高考評價體系出發,探討基于教學診斷和評價的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模擬試題設計,以期為有效發揮高三測試的評價作用提供參考依據.
試題共計100分,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2部分.選擇題包括15道題目,每題3分,共45分,圍繞地理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進行命題,注重地理學科知識的覆蓋面;非選擇題包括5道題目,每題包括2~3道小題,各題分數因題目內容而定,合計55分,分別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綜合分析為專題,包括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4個核心素養,題目賦分應確保這些素養的均衡.要求考核學生地理綜合思維分析能力、地理理論的靈活應用能力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2021屆高三地理共進行3次模擬測試,第1次是2021年1月的高三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第2和第3次是分別在2021年4和5月進行的高三第二學期模擬測試.
3次考試分別對應查漏補缺、重難點理解突破和沖刺訓練,試題設計主要依據學生應具有的綜合素質和課程標準對學業質量水平的要求.
綜合素質不僅是教學過程應注重培養的必要目標,也是評估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是指經過地理學習之后,具備比較、分析、歸納和演繹等綜合思維能力.學生能夠自覺地應用地理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善于從地理學科角度進行思考,具有自主學習地理理論的意識和能力等.測試作為教學評估的一種形式,是教與學評價中最常用、最核心的方法和手段.試題設計要緊密結合地理課程的主線,明確知識與技能的關系,關注學生所具備的地理綜合素質,注意考、教、學、評各環節的一致性.
高三年級是中學階段的最后一年,無論是繼續深造或直接就業,學生都需要具備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綜合素質.由于高三階段的測試大多屬于標準化測試,學生通過試卷作答是展示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和窗口.應當充分關注學生的特點和個性發展,淡化選拔功能.通過分析學生答題過程中的典型問題,可以及時發現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和能力的不足,制定相應的教與學方案,做到及時查漏補缺,提升地理綜合素質.
學生每次獲得的考試成績是反映學生學習狀況的參考依據,需要具體分析和診斷學生失分的真實原因,由此判斷學生個體在綜合素質方面存在的短板或不足,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個性化素質培養方案.同樣的分值,出現問題可能也有差異,如有的可能是選擇題失分較多,主要癥結在于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握不夠,需要著重培養前后知識關聯的能力和素養;有的是對非選擇題的作答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回答地理問題的概括和邏輯思維能力不高,需要加強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綜合訓練.
課標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的主要依據,學業水平考試分為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課標將學業質量水平由低到高劃分為1~4個等級,從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的4個方面,對學業質量水平的4個等級的要求分別進行描述.學業質量水平2應該是高中畢業生需要達到的合格要求,是合格性考試的主要依據;水平1和3可作為教學過程中階段性評價的依據,在等級性考試中,水平3一般會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水平4是選擇地理作為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科目的學生應該達到的要求.當試題設計與課標保持一致時,就能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產生正導向作用.
2021屆高三試題設計,圍繞課標重點落實主干知識,強化對水平3和4的掌握和運用,用學業質量評價標準對所屬水平層次進行評價.就主干知識而言,表現形式時有變化,但基本框架和重點內容基本不變,貫穿于試題設計全過程.如第2次測試非選擇題中有1道題選取智利的利馬里河流域,設計了3道提問:第1題“概述利馬里河的水系特征”主要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第2題“列舉圖中農業區用水的主要來源,說出水源較豐富的季節及主要依據”,重點考查學生綜合思維的表現;第3題“簡述該區域在水資源管理中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旨在對人地協調觀的考查.
按照教學評一致的原則,圍繞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考慮對測試題統籌設計,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學情狀況、學習目標以及方法選擇.在高三試題設計中,要對這5個方面進行充分考慮,以達到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有效診斷與評價,發揮對教學引導作用.
地理教學理念主要是指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能夠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需要.地理學科的教與學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包括理論、實踐和價值3個尺度[8].試題要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試題命制過程中,全面體現學科育人價值,講好中國故事,通過學習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21屆高三學年3次測試涵蓋了建黨百年、精準扶貧、冬奧會、24節氣和北京歷史文化街區等話題.如第3次測試的一道選擇題聚焦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選取位于上海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和陜西延安毛澤東舊居2幅景觀圖(圖1).地理學科視角要求考生根據圖中展示的建筑風格、建筑物樓層高度和景物等特點,判斷兩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地域文化特征,引導學生感受百年來中國大地上發生的巨大的變化,感受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

圖1 第3次測試試題
教學內容包羅萬象,而試卷總分為100分,容量有限,不可能將課程全部知識和要求面面俱到并羅列展示.如何在龐大的教學內容中,設計能夠客觀評價和診斷教學過程的試題,是命題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抉擇的艱巨任務.
(1)突出對主干知識的考查.作為評價的重要手段,試題應以課標為依據,涵蓋地理學科主干知識和方法,對標學生學業質量和核心素養發展水平,適應學生復習階段,進行設計.按照北京市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的要求,精選代表地理學業質量水平、反映地理基本規律和體現學科主干知識的教學內容.
(2)明確每次測試內容的重點.模擬試題從不同角度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應當各有側重、相互補充,達到有效診斷、及時查漏、引導復習和提升素養的目標.當學生學習內容與教學內容保持一致時,學生就能感到自己徹底融入學校的課程學習中,能夠滿足教師要求,對學習活動評價較高,學習更自信、更樂于學習[9].根據復習內容進度要求,第1次測試突出知識內容的覆蓋面或廣度,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考查;第2次測試重點是學科內容的綜合或深度,引導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深層次理解;第3次測試凸顯地理學科的應用價值,力求學以致用,同時降低題目難度,樹立應考信心,體現地理學科育人價值.
(3)重視對理論內容的綜合.在測試能力要求方面,突出從基礎知識與技能逐步向綜合分析解決真實地理問題方向深化.充分發揮試題診斷和促進教學的功能,推動教學從傳授知識轉變為對學生技能和能力的培養.本年度測試題以核心素養為主導,考查范圍涵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和旅游地理等內容,包括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簡易天氣圖、水循環、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人口和城市、農業區位和工業區位、產業結構變化和區域關聯等.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英國的評價改革研究小組(assessment reform group,ARG)提出“為了學習的評價”[10],提出了一套學業評價的新理念和原則.按照教、學、評一致的原則,測試目的也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教學評價是為教與學服務的,教學又是以學生為中心.因此,不能一味地脫離學生而進行評價,要考慮學生學習需求、能力水平和情感態度等學情狀況.
(1)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有關.高三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認知結構的完整體系已基本完成,各種認知能力不斷完善,思維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論思維的轉化,試題的命制需要結合知識建構的過程和手段,注重在綜合思維、區域分析方面加以引導和強化.2021屆高三學生在2020年經歷了疫情期間的線上學習,手機和網絡伴隨著學習的認知過程.第2次測試的一道選擇題目就以學生所熟悉的手機為載體,以天氣預報為題材,考查學生區域認知和時空、要素和地方的綜合思維.題目先給出“某校舉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競賽,所用素材之一是某周天氣預報的手機截屏”.據此,回答第1題“圖中時段最接近A.立春 B.驚蟄 C.芒種 D.寒露”,第2題需要回答“該周A.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 B.東北地區多雷雨天氣 C.黃淮海平原開始春耕 D.長江中下游進入伏旱”.學生根據題中北京一周的每天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判斷月份、節氣,把時間和空間地理要素認知結合.第2題根據圖示的時間段,可以判定黃淮海平原開始春耕,進而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
(2)強化能力性認知.地理學習是一個有效認知的過程.學業水平等級考試主要對能力性認知進行考查,檢驗學生具有的解題經驗和解題能力,這種能力應當依靠不斷地訓練和強化而形成.在學生的認知方面,對記憶性知識的掌握較為容易,而能力性認知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有鑒于此,西城區高三試題命制力求通過設問,不斷強化能力認知,讓學生把自己具備的學業水平最大程度地展示出來.
掌握正確的邏輯思維能力是高三學生必備要求之一,地理邏輯思維能力是指能夠準確且有條理地表達地理思維方法能力.試題命制著力體現具有地理學科特色的邏輯思維的能力認知過程.通過基于學生體驗真實情境的構建和具有層次的設問,讓學生有效地展示利用地理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第3次測試一道非選擇題題目給出北京市房山區長溝鎮甘池泉附近地質示意(圖2),在圖上疊加了地層、花崗巖、地下水流向、泉水和斷裂帶等多個信息,其中地層包括自元古界的長城系至新生代的第四系,主要引導學生訓練讀圖分析能力、從圖中獲取有效信息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第1題引導學生從水文條件入手,訓練綜合分析泉水和濕地形成的邏輯思維能力;第2題則要求學生從地下水流向,判斷地勢的高低,進而根據地層的出露情況,繪出圖中AB段的地質剖面圖,實際上是訓練學生綜合思維能力.

圖2 第2次測試試題圖示
(3)增大試題的開放性和選擇性.題目類型和難易程度等影響著學生的綜合能力[9].對于固定不變的題型,雖然能使考生消除陌生感,但有可能形成慣性思維.題目過難,學生易產生挫敗感;題目過易,不能體現對教學的診斷和評價.高三命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題型,可以適當靈活變換、靈活調節難易程度和加強對運用知識的訓練考查等.2021屆高三試題在設問角度、難度等方面做了適度改變,主要是在非選擇題中體現較大的開放性和選擇性,鼓勵學生訓練思維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如“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列舉保護當地森林資源的積極作用”“簡述深汕特別合作區發展云計算產業的優勢條件”“闡述興隆臺吸引游客的有效措施”“在氣溫和降水量中任選其一,繪出年變化圖;根據圖文材料概述該地草排的主要形成過程”“指出沙漠之城項目利用的主要清潔能源類型,任選其一分析成因”等.從以考促學的角度出發,題目難度較小,比北京市學業水平等級考試適當容易一些,旨在從心理上提升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學習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后可能達到的水平和程度,是教學對學生總體表現的期待.學習目標的確定,對教學、課程和評價具有引導作用,包括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課標明確了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體目標是對4個核心素養的細化,基本對應課標中各模塊的內容要求.
通過類型豐富的地理圖像、不同文字材料的組合和多角度的設問形式,考查學生學習地理的習慣、方法和必備品格.考查學生在解決地理問題過程中,能夠自覺應用不同的地理工具,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地理問題.通過設問的層層深入,突出對學生關鍵能力,特別是對地理思維過程和思維水平的考查,評估地理學習應達成的目標.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等相關素材,滲透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考查.
試題設計采取2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將總體目標滲透在試題材料中,如圖1所示,通過對一大會址和毛澤東舊居的景觀特點分析,體現了立德樹人的育人導向,引導學生不斷強化愛國主義熱情;另一種方式通過題目的具體設問,對課標中要求的具體目標進行考核,通過學生作答,達到較好的區分度和信度,如圖2所示,從水循環的角度,推測長溝泉水、濕地形成的自然過程,對應課標中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及其地理意義學習目標.
通過試卷可以深入研判實踐教學的實施和野外實踐能力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教師因材施教、科學施教的能力[11].
3次測試的第16題均以野外實踐為情境,細化了3項任務的設計,每一項任務需要學生通過探究分析,獲得實際問題解決的方案,據此觀察學生在完成高三學習之后所形成的實踐能力的綜合表現,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實踐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表1).

表1 3次測試的野外實踐與任務
以第2次測試第16題為例,圍繞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地理實踐設計包括3項任務.任務一是要求學生設計合理的探究北海濕地的線路,對應課標學業質量水平4要求的,能夠獨立設計科學的考察方案.設計了2條從北海到青海的考察線路,說明與線路②相比,同學們選擇線路①的理由,選擇線路①主要是考慮此處地勢較為緩和.任務二是根據觀察到北海濕地的草排,結合搜集到的氣象資料曾經為火山活動區域,分析草排形成的主要過程.學生對此并不陌生,平時教學中接受過較多的有關自然地理過程的訓練.該任務對應學業質量水平4提出的利用相關工具、材料,分析與處理相關數據與信息,對地理事象進行科學解釋與評價.任務三是需要學生對北海濕地旅游資源開發的條件進行評價.從所給資料和北海濕地區域圖,學生可以歸納出有利條件是特色鮮明如草排,并且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從圖中比例尺可知,不利條件是旅游區域小、規模較小.對應學業質量等級4提出的有針對性地開展野外資源、環境調查,描述區域存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
高三階段的地理試題設計要體現教學理念,堅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突出學科的本質屬性和育人價值,體現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的導向.高三地理教學理念應包括培養學生獲取地理信息、分析運用地理圖表、感知地理空間、運用概念進行地理推理、地理原理具體化和地理綜合思維等多種能力.以試題為載體,按照“學習目標—學習過程—學習評價”的鏈條,探討教、學、評一致性的試題評價設計.從素養立意出發,堅持能力與價值觀并重,考查學生知識、技能與能力以及核心素養的掌握情況,突出教、學、評的一致性.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為學生個性充分發展而服務[12].教學評的焦點包括學生的學習狀況、答題技能和試題難度.以教學診斷為出發點,試題命制堅持全面模擬、精準診斷和明確方向的3個原則,突出地理學科的區域性和綜合性,體現知識與能力的遷移,著力于對核心素養的考查.
試題命制要落實課標要求,以主干知識考查為主導,秉承多樣化、多角度思維,靈活運用教材.在試題設計時,圍繞學科主干內容,積極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包括學科不同內容相關聯的資源和跨學科關聯資源等.理解和熟知不同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兼顧教學的開放性.多角度強化訓練,有針對性地引導教學.
以情境為重要考查載體,將主干知識融入試題情境.課標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創新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堅持“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13],注重情境與核心內容之間的關系,維持好促進深度學習、促進追求知識與情境的完美結合.聯系現實生活,設置生活實踐情境、學習探索情境等多樣化情境,在試題情境體現創新思維,題目設問突出創新意識.在題目設問中,激活和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引導學生從地理思維的角度學會認知、學會思考.
學生思維較為活躍,深受時代發展的影響.地理教學體現時代特征,順應時代發展.與之相對應,地理教學試題命制應關注學情動態,關注現實和社會熱點,堅持貼近時代、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生活.精選材料,把較為抽象、復雜的地理事物和現象,通過引人入勝的情境展現,選擇學生感興趣并能理解的內容,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注意.應當注重課堂學習的觀察,關注學生遷移能力的提升[14].通過對信息挖掘和提取,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提高學習興趣.
通過試題設問,兼顧學生的情感態度、知識基礎和考試測驗的要求,關注學生學習的動機[15],不斷強化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設計地理學習過程的思維鏈,通過以因求果或由果溯因,使學生能完整地分析和描述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和演變過程.基于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的要求,設計層層推進的地理實踐任務,凸顯學生對地理問題的分析.借用圖表,加強不同尺度區域的探究分析.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相互探討,發現并提出問題,注意引導學生通過直觀手段和生活經驗或常識中加強分析,不斷加強地理素養的培養和考查.
高三地理學習是對學生12年所學知識的概括、總結和升華,也是為迎接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的必要準備,如何使學生在考試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水平是高三地理教學需要不斷思考的課題.本文從教學評一致性的角度,闡述了西城區高三階段3次模擬試題設計的主要依據、設計體系和基本策略.試題命制應當圍繞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貫徹和落實課標要求.試題的設計不是對地理知識的簡單復制和重復,而是基于高中地理教學的基本理念,注意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結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和綜合能力的發展,有效地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基于教學診斷與評價的地理試題命制有諸多問題需要探討.未來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改進教學、學習和評價方法,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的具體指標,展開定量研究.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實現一人一策的精準診斷.試題難易程度要適中,精心設計、高效落實,以促進每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