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助昌
技法點撥
近年來,高考作文內容與時代和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論述類文體亦成為高考作文的主要文體類型,高考作文命題的思辨性也越來越突出。所謂思辨,就是要有思考,有分析,能夠全面地觀察問題,一分為二地剖析問題,從而有效地避免分析問題的表面性、片面性和主觀性。具有思辨性的作文,更有深度,更富新意,更全面公允,也更能給讀者以啟發和教益。
在寫作中,“思辨”之“辨”要由“辯”體現出來。也就是說,考生必須具備較為豐厚的思想文化的積淀,有睿智的眼光和分析的能力;還要注意語言表達上的修煉和打磨,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
考生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做到表達的理性、辯證、深刻、全面。
1.透過現象看本質,體現思維的深度
一篇作文對問題的認識絕非僅僅停留在表面,不能僅僅憑借表象就貿然下斷語、作結論,而要細加分析事物內部的因果聯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從而得出具有深度的結論。
2.由此及彼巧聯想,拓展主題的廣度
一篇作文不能滿足于就事論事,而要抓住某些現象和事件的內涵、特征,展開聯想,從而拓展話題的廣度,使論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揭示某一事件和現象的普遍意義。
3.求異思維辟蹊徑,力求觀點的新穎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所謂“見仁見智”;“眾口一聲”對寫作而言并非幸事。有道是“文章最忌隨人后”,作文的思辨性就表現為對問題的分析、思考上的求異思維——從全新角度探索問題,從而產生新的看法和認識。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夫美不美,因人而彰。——柳宗元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種性質,它只存在觀賞者的心里,每一個人心里見出一種不同的美。——休謨
在有的人眼中,盧浮宮不美也不丑,或者是丑的。——狄德羅
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客觀的存在,加上審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的存在。
——朱光潛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費孝通
漢字“美”是由“羊”和“大”組成,有味道鮮美的含義,由此而延伸出其他美的含義。美是什么?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從上述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示?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試題分析
柳宗元、休謨、狄德羅都認為“美”是主觀的心理感受,而朱光潛認為“美”是客觀的存在,只要有審美的能力,就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對“美”的看法不同,形成了各種審美上的差異、文化上的紛爭。基于“美”的復雜性,費孝通的觀點更值得贊賞——“各美其美”,就是守護各自的文化特征,尊重文化多樣性。“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說明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在具體寫作時,考生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行文:
首先,列舉出人們對“美”的不同看法,比如對畢加索的畫,不同于眾人的贊美,徐悲鴻表示不屑,豐子愷也表示“看了都不懂”;對埃菲爾鐵塔,莫泊桑的看法也與眾不同,認為這不只是一個單純的建筑作品,更象征著文明的衰頹,一種逆反誘惑的形式;對于《紅樓夢》,不少讀者認為林黛玉沒有薛寶釵美,也有很多人認為薛寶釵沒有林黛玉美……但是他們都是從“心靈感受”的角度去分析的。
其次,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來亮出你對“美”的定義,可以從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精神美等的具體形態入手,如美景、美人、美物、美事、美的生活,等等。我們可以定義“美是形式的和諧”,或“美是完善”,或“美是愉快”,或“美是生活”;也可以從美的各種不同的表現入手,如爛漫、磅礴、壯闊、溫柔、熱情、博大、健壯、浩瀚、善良、豪放,等等;還可以從科學的客觀角度去分析“美”,再從人的主觀角度去分析“美”。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面面俱到,而要集中筆墨寫其中的一個層面(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精神美),集中一點寫“美”的含義才能有一定的深度,才能確定衡量的相對標準。
其三,最為重要的是在上述基礎上建立自己的中心立意。費孝通的“十六字箴言”,其實是命題人的命意所在,即作文要闡明的中心論點。我們需要將其具體化:(1)“美人之美”,就是尊重他國的文化理念。這是君子和而不同、有成人之美,而非越俎代庖、掠人之美。(2)“美美與共”,就是豐富世界,讓文化多元,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非一種標準、一家之言。(3)“天下大同”,就是人類文明的共同繁榮。這是文明之間彼此理解、尊重的相安之法。我們可以選擇其中之一來立論,也可以通盤而論,但不能平均用墨,一定要有所側重,使主題明確、鮮明。
最后,在結尾寫出氣勢磅礴的句子,不僅要有“豹尾”之力,還要有文辭之美,并回扣到大的主題上來。高考作文的總體立意大致都可升華到兩大主題上來:(1)凡是相關文化交流、互利互助、合作共贏等國際視野的題材,均可歸結于“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大主題。(2)凡是相關教育、現實、歷史、時政等國內層面的題材,均可歸結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宏大主題。
范文展示
心懷包容之美
一起面向未來
鄭 沂
自古以來,人們對美有不同的定義。有人認為,美是自然萬物、風景之美;有人認為,美是由內而外展現出的心靈之美;有人認為,美是光鮮亮麗的外貌之美……正是如此,美被賦予了多元的含義,而我認為包容之心才最美。
包容美代表著對審美差異的包容。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每個人對美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所以我所認為的美,他人不一定會認同;而他人認為的美,我也會難以理解。畢加索是世界上公認的偉大畫家,他的畫是“美”的典范,而著名畫家徐悲鴻卻認為是“丑陋”的,這便是典型的審美差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可以堅持自己對美的定義,但不可強制他人接受自己的審美觀,應該尊重并包容他人對美的見解。如此,包容本身也就成為了一種美。
進而言之,我們對多元文化應有包容之心。世界文明歷經滄桑,在時間的長河中誕生了許多不同的文化。而這些文化,正是不同民族審美的歷史沉淀,展現出了一幅繽紛多彩的畫卷。也正是因為如此,人們難免會對一些其他的文化表現出疑惑與不解,甚至無法欣賞。去年的東京奧運會開幕式展現了日本的“喪”文化,世界各國的人們對其表演表達了不同的態度,有的認為“陰間”,有的認為“奇怪”,有的認為“有趣”。我認為這是對其他文化、對其他審美的不同感受。其實,無論持怎樣的態度,我們都應該包容不同文化的呈現形式。費孝通說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太同。”我們應該包容多元文化,與其他文化多多交流,與其他文化保持友好往來。如此,包容本身也就成為了一種美。
奧林匹克運動會正是一個文化交融的舞臺,也是一次文化審美的交流。這次北京冬奧會以“一起向未來”為口號,再次向世界傳遞了中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號召,向世界展現了“天下一家”“美美與共”的理念。而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我們擁有博愛、包容、開放的胸懷。以包容情懷為羽,以共融共享為翼,勇擔大國責任,同世界攜手,我們就一定能讓人類命運共同體日臻完善,繪就人類同心向好、美美與共的新時代畫卷。
包容本身就是一種美!讓我們心懷包容之美,一起面向未來吧!世界必將在我們的攜手努力下更加美好!
點評
考生鎖定文題材料中“包容”這一關鍵詞,先從個人的審美差異進行論述,再從民族的審美差異進行論述,呈現出遞進關系,論述有理有據,確鑿有效。在論證中,考生善于靈活運用新鮮事例入文,有時效的活力,有思辨的力量。綰結全文時,結尾升華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點睛之筆,也發出了時代之音。58239A5C-0561-47FC-9429-C5B26A27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