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 徐惠珍



摘要:通過深入研究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管理層權力與創新投入之間的關系,可以在優化管理層權力結構的同時促進創業板可持續發展。基于管家理論,管理層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傾向于發揮“管家精神”,做出對企業未來有利的決策。在此基礎之上,管理層權力對企業創新投入具有正向的內部治理效應,而且從異質管理層權力視角來看,管理層正式權力對企業創新投入的促進作用比管理層非正式權力的促進作用更大。
關鍵詞:管理層權力;企業創新投入;正式權力;非正式權力
一、引言
在中國的經濟增長呈現“新常態”的背景之下,“創新”一詞逐漸走進社會公眾的視野,一度成為學術研究的焦點話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報告中有50余次提及創新。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記載,2019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與2015年相比上升了56.27%,研發人員的數量增比27.72%。雖然在全面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背景之下,我國企業的研發投入和研發產出呈現穩步增長趨勢,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創新能力仍存在差距。尤其是研發需求與研發強度相較其他板塊較高的創業板,其產品實現創新后預期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傳統企業無法相比的。因此創業板上市公司能否增強創新活力對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管理層作為創新投資戰略的決策者與實際執行者,對企業制定戰略和資源配置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早期國內外學者主要從管理層的特征方面展開研究,如管理層任期、高管年齡、管理層持股等。然而,基于組織理論,權力作為戰略選擇的核心,要想更加明了組織的運行過程且預測其戰略決策必須充分了解管理層權力。管理層權力是在企業內部治理存在缺陷、外部監督機制未有效實施的情況下,管理層表現出的超出職位所賦予的控制權從而實現自身愿景的能力(權小鋒等,2010)。在某些情況下,管理層權力所表現出的控制權可以直接影響企業的一些重大投資決策。從代理理論來看,兩權分離下經理人為了實現“自我效用最大化”,在決策時往往選擇風險規避的方式來保持其財富和地位的穩定性,權力越大風險規避的傾向越嚴重(Wright等,1996)。創新行為雖然能使企業在長期獲得超額利潤,但考慮到其收益不確定性大的特點且前期需要投入較多的人力與財力可能造成短期虧損,因此為了規避風險高管會利用自身權力對董事會施加影響,以減少創新投入(Fama和Jensen,1983)。從管家理論來看,管理層權力的提升有助于發揮管家精神(王楠等,2017),高管權力對企業創新投入具有促進作用(趙毅等,2016),即隨著管理層權力的不斷增大,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強度和創新產出效率都會得到有效提升(張琳,2018)。
管理層在進行創新決策時,究竟是作為“代理人”的身份,還是出于“管家”的身份?這一問題仍然飽受爭議。此外,管理層正式權力與管理層非正式權力對創新投入又存在著怎樣的影響呢?本文在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探究創業板上市公司管理層權力對企業創新投入的影響及不同管理層權力下的變化情況,以期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管家理論認為代理理論中假定高管是受自利動機驅動的“經濟人”并不合理,因為高管是有個人信仰和利他性的“社會人”,他們在決策時會恪守“管家”職責,實現組織利益最大化(Davis等,1997)。當管理層權力較大時,管理者會擁有更高的公司地位與更大的話語權,相應地其創新決策會得到董事會的重視與支持,從而激發管理層的創新動力。因此,管家理論認為高管出于管家職責會做出對公司未來發展有益的決策,權力越大越有可能激發企業創新動力。
基于此,提出假設H1:管理層權力與企業創新投入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
管理層正式權力一般來源于制度和組織的安排,正式權力越大,受到的約束越小,管理層決策自主權越大。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更具有冒險精神,傾向于投資風險大但未來可能給公司帶來巨大收益的創新項目。且創業板上市公司擁有正式權力的管理層大多和企業有著某種聯系,因此在決策時會更加重視企業未來的發展與收益。非正式權力一般來源于個人背景和能力,擁有非正式權力的管理層更傾向于維持或提高個人名譽與聲望。因此,他們在做出決策時會更加謹慎,不輕易冒險進行風險大且周期長的創新項目投資。此外,正式權力中還隱含著一部分非正式權力的積極影響,非正式權力作為企業內部的一種稀缺資源,隨著經驗的積累和時間的推移可以有效提升其正式權力(劉錦等,2015)。
基于此,提出假設H2:相比于非正式權力,管理層正式權力對企業創新投入的正向作用更強。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2015~2019年創業板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并對數據做出如下處理:剔除數據不具有可比性的金融保險類上市公司樣本;剔除研究期間內主要指標數據不全或出現極值的樣本數據;剔除被標記為S、ST、*ST、SST、S*ST的非正常經營上市公司樣本。
(二)變量定義
1. 被解釋變量
本文被解釋變量為企業創新投入R&D,采用研發支出/營業收入進行衡量,其數值越大表明企業創新投入程度越高。
2. 解釋變量
(1)管理層權力Power。本文在借鑒Finkelstein(1992)權力模型的基礎上,以管理層權力的四個維度分別選取兩個相關的虛擬變量,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出一個權力綜合指標(Power),Power值越大,管理層權力越大。具體指標構建如表1所示。
(2)正式權力Power1。管理層正式權力包括組織結構權力和所有者權力,其計算方法如下:
Power1=Duality+Board+Herf+Stock
(3)非正式權力Power2。管理層非正式權力包括聲望權力與專家權力,其計算方法如下:2B34C0FF-309E-4373-B836-6F7BEE35D704
Power2=Age+PartJ+Tenure+ES
3. 控制變量
除了管理層權力會對企業創新投入產生影響外,還有其他變量也會對其產生影響。本文主要選取以下控制變量加入模型中:公司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er)、凈資產收益率(ROE)及企業經營現金流量(CFO)。
(三)模型構建
1. 針對假設H1
研究管理層權力與企業創新投入的關系,建立模型(1)。
R&Di,t=β0+β1Poweri,t+β2Controlsi,t+εi,t(1)
其中β0為常數項,βj(j=1、2……)為回歸系數;Controlsi,t表示選取的控制變量;εit為殘差項。
2. 對于假設H2
研究管理層正式權力、非正式權力與企業創新投入的關系,建立模型(2)。
R&Di,t=β0+β1Poweri,t+β2Power2+β3Controlsi,t+εi,t(2)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管理層權力因子分析
在管理層權力四個維度下的8個變量通過巴特利特球形檢驗和KMO檢驗后進行因子分析,得到的結果如下:
Power=0.1961/0.6258*F1+0.1495/0.6258*F2+0.1406/0.6258*F3+0.1397/0.6258*F4
(二)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2為樣本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可以看到企業創新投入的均值為7.283,說明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研發強度為7.283%,標準差為6.073,可以看出各企業之間差異明顯。管理層權力平均值為0.858,標準差為0.403,各企業間存在著一定差異。從管理層權力的兩個類別看,非正式權力的平均值為2.161,整體上大于正式權力;正式權力的標準差為1.103,非正式權力的標準差為1.115,無論是正式權力還是非正式權力,在公司間的差距都較大。
(三)相關性分析
全樣本各變量相關性分析的結果如表3所示:企業創新投入與管理層權力、管理層正式權力均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企業創新投入與管理層非正式權力在5%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各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檢驗結果表明:VIF 值均小于2,因此變量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四)回歸分析
表4分別展示了管理層權力、正式權力和非正式權力對企業創新投入影響的回歸結果。由第一列結果可見:管理層權力的回歸系數為1.060,在1%的水平上顯著,管理層權力與企業創新投入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假設H1得到了驗證。由第二列結果可見:管理層正式權力的回歸系數為0.267,在1%的水平上顯著,管理層非正式權力的回歸系數為0.173,在10%的水平上顯著。因此,管理層正式權力對企業創新投入的正向作用比管理層非正式權力更強,假設H2得到驗證。
在驗證假設H2時,為排除內生性問題帶來的影響,本文選擇兩職兼任、在外兼職作為工具變量進行檢驗,所選變量通過了工具變量有效性檢驗。表5中第三列為最小二乘法2SLS回歸結果,內生性問題的檢驗結果與OLS回歸結果基本一致。
(五)穩健性檢驗
本文采用替代變量法對研究結果進行進一步檢驗,采用Ln研發支出的方法衡量創新投入指標,回歸結果如表5第一列、第二列所示。此外,在內生性檢驗時選擇了股權分散度Herf、學歷與職稱ES作為Power1、Power2的工具變量進行檢驗,回歸結果如表5第三列所示,與OLS回歸結果基本一致。綜上,穩健性檢驗結果與本文研究結論基本一致,表明本文結論較穩健。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文選取2015~2019年創業板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管理層權力與企業創新投入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創業板上市公司管理層在決策時發揮“管家精神”;管理層的兩種異質權力與企業創新投入之間都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且管理層正式權力的正向作用大于非正式權力。
本文的研究結論可以得到以下啟示:創業板上市公司整體創新投入水平還不足,企業應該加大創新力度,通過創新引導企業可持續發展;創業板上市公司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層權力,以充分發揮管理者的“管家精神”,同時完善激勵機制,選擇恰當的激勵合約,使管理者利益與企業利益保持一致;從管理層實際權力體現方式來看,管理層正式權力和非正式權力都可以促進企業創新投入。但是考慮到管理層正式權力中的一些因素,如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兼任、高管持股比例高等可能會導致企業內部治理機制失調,管理層難以得到有效監督。因此,從增加管理層正式權力方面來促進企業創新投入存在一定治理風險,平衡管理層正式權力帶來的治理風險與創新激勵需要掌握一個適度的原則。而來源于個人能力與背景的管理層非正式權力,隨著時間與經驗的積累會慢慢表現為正式權力。從增加管理層非正式權力的角度激勵創新不僅降低了產生內部治理風險的可能,還可以從整體上強化領導效能,提高管理層管理與決策水平。因此,企業可以考慮從增加管理層非正式權力的角度促進企業創新活力,選擇更具有個人能力的管理者。
參考文獻:
[1]Child J.Organizational Structure,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The Role of Strategic Choice[J].Sociology,1972,6(01):1-22.
[2]權小鋒,吳世農,文芳.管理層權力、私有收益與薪酬操縱[J].經濟研究,2010,45(11):73-87.
[3]Peter Wright,Stephen P.Ferris,Atulya Sarin,Vidya Awasthi.Impact of Corporate Insider,Blockholder,and Institutional Equity Ownership on Firm Risk Taking[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 39(02):255-291.
[4]Fama E F,Jensen M C.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06):301-325.
[5]王楠,蘇杰,陳守雙.創業板上市公司CEO權力與企業研發投入[J].商業研究,2017(07):111-118.
[6] 趙毅,戚安邦,喬朋華.強權CEO能更好地利用風險投資進行創新嗎?[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6,37(09):155-168.
[7]張琳.管理層權力與企業技術創新的相關性分析——兼論機構投資者異質性的調節效應[J].財會通訊,2018(27):76-81.
[8]Davis J.H.,F.D.Schoorman,L.Donaldson.Toward a Stewardship Theory of Manageme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01):20-47.
[9]劉錦,王學軍,張三保,葉云龍.CEO非正式權力、正式權力與企業績效——來自中國民營上市公司的證據[J].管理評論,2015,27(11):161-169.
[10]Finkelstein S.Power in Top Management Team:Dimensions,Measurement,and Valid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03):505-538.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財經學院)2B34C0FF-309E-4373-B836-6F7BEE35D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