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貫徹落實省委書記易煉紅關于抓工作落實的指示精神,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充分發揮調查研究在果業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圍繞“建設果業產業示范園,全力振興果業經濟”調研課題,深入各村果農、果園,通過實地調研、入戶訪談、座談交流等方式,聽取果農對果業發展的意見建議,對六市鄉全鄉果業發展情況、面臨的困難進行了深入調研,找準果業發展的發展方向,并提出了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一、六市鄉果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六市鄉地處羅霄山脈中段,鐘靈毓秀,人杰地靈,流出了“三把仁義水”的水源之地美景,育出了“萬畝果飄香”的瓜果之鄉美名,留下了“血鴨發源地”的贛菜經典美譽。全鄉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北高南低,是蓮花北大門、萍鄉后花園。行政面積108平方公里,轄8個行政村,3209戶9312人,其中耕地面積9860畝,山林面積9120公頃。
近年來,在蓮花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產業政策扶持下,六市鄉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找準優勢、做足特色,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稟賦優勢,把瓜果產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果業經濟,重點打造了蜜梨、桃子、楊梅、西瓜等瓜果產業,建設了以卓氏果園為代表的瓜果產業基地,打造了“卓氏蜜梨”等一批果業品牌。截至目前,該鄉共種植各類瓜果3620余畝,主要瓜果種植品種有蜜梨、黃桃、楊梅、布朗李,瓜果產量約400萬斤。其中,海潭村享有贛湘邊界的瓜果之村美譽,打造了“六市花果山”、海棠灣專業合作社等連片瓜果基地,形成了十里優質水果長廊。海潭“卓氏蜜梨”獲得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無公害農產品證書和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無公害產品標識使用權。
二、六市鄉果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分析
為充分了解全鄉果業發展情況,筆者對全鄉果樹種植、果農大戶種植等情況進行了專項調查。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結合鄉情實際,歸納制約六市果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為“三個一”,即“一盤沙”“一張圖”“一次客”。
“一盤沙”——果業經營主體小而散,整體創收能力偏弱。六市鄉果品生產是以分散經營的小生產方式為主,而這種生產方式影響著資金、技術、銷售等各個環節。一是集聚優勢不明顯。從表中可以看出,主要種植了蜜梨、桃子、八月瓜等等,僅桃類就有水蜜桃、黃桃等細分品種4種。全鄉果業發展呈現個體規模小、果類品種雜的特點,集中連片式種植不夠,無法形成一定的發展規模與商品生產優勢。二是抗風險能力偏弱。大多數農戶采取的是落后的家族式、原始化種植經營模式,資金渠道單一,組織化程度低,個體抗風險能力弱,一旦果園受災、產品滯銷,極易對家庭經濟造成重創。三是技術推廣阻礙多。由于果類品種雜,加上受經費限制,在技術推廣時難以做到實時化、精準化,試驗、示范、推廣等效果大打折扣,制約了果業的健康長效發展。四是市場對接易失衡。比如,六市黃桃上市后,頗受消費者歡迎。但是黃桃產業規模較小,2021年總產量為150200噸,第一批次6000噸,二十天后才能供應第二批次,導致一時供不應求,出現斷銷的現象。極個別農戶為了利潤,不顧黃桃品質,盲目催熟、提前采摘,甚至購買外地黃桃以次充好,嚴重影響果業口碑。
“一張圖”——產業融合發展聚集度底,規劃藍圖亟待落地。近年來,六市鄉加快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打造集生態果業、旅游觀光、休閑康養于一體的農文旅項目,如六市海潭人家、六市壹號田園綜合體。但是,從綜合上來看,三產融合不夠深。由于缺乏龍頭企業帶動,且受資金、人才、土地等要素制約,從開發形式、規模、功能等方面來看,現有的休閑觀光農業園都處于較低水平。農文旅產業融合還不深入,“果業+旅游”主要是采取入園觀光、瓜果采摘等基礎形式,“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有而不精、齊而不強、全而不專。同時,利益聯結不夠緊密、穩固,比如六市海潭人家經營主體與果農基本上還是松散的買賣關系,沒有形成一種穩固的契約關系或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從橫向上來看,果業鏈條不健全。一產和二產鏈接不暢,缺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全鄉果農80%的收入來源于新鮮水果的售賣,少部分經營主體會進行加工,但是均為初加工,優勢產品少,產品附加值小,市場綜合競爭力不強。而且,由于缺少低溫冷庫進行調節周轉,大多數水果難以實現反季節銷售,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拉低。從縱向上來看,科研力度還不大。果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不足,創新體系尚不健全,未開展相關校地產學研戰略合作并設立博士工作站,一定程度上影響果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
“一次客”——品牌建設相對滯后,果業產品“有市無價”。由于農戶品牌意識淡薄,加上缺乏宏觀規劃,果業發展過程中出現一種現象:種植時“只顧生產 提高產量”,銷售時“八仙過海 各顯神通”,缺乏“用品牌知名度打通銷售渠道、用品牌美譽度穩定銷售渠道”的營銷觀念。一方面,果業品牌雜。在走訪的35戶農戶中,主動創建自有品牌僅3~4家,其他農戶售賣的農產品均為“無名氏”,“一次客”難以攬為“回頭客”。比如,消費者在路邊購買了布朗李,吃了一次發現口味很好,當消費者想再次購買時,卻無法追溯直銷果農。而且,由于農戶缺乏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品牌內涵的認識、果業形象的塑造,加上缺少引導扶持,品牌知名度較低,導致優質果品難以批量化走出“深山”。另一方面,瓜果銷售難。當前,六市瓜果銷售主要依賴于“商販收購、郵政銷售、個體購買、路邊零售”四大渠道。渠道雖然較廣,但是沒有做精做細。根據調查,商販收購占30%,郵政銷售銷售20%,個體購買10%,路邊零售40%。大多農戶依靠中間商來收購,線上零售的提升空間仍然很大。加上水果保存期短,沒有建立冷庫,銷售渠道不穩定,極易導致水果滯銷腐爛。以卓氏果園為例,由于2020年蜜梨售賣火熱,2021年種植面積由 2019年的220 畝擴大到320畝,產量由2019年的440000斤增加至2021年的 640000斤,每斤單價12元,然而蜜梨上市后卻出現滯銷1200斤,造成一定經濟損失。
三、推動六市鄉果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果業作為六市的主要農業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實現鄉村振興中具有重要作用。圍繞“果業興、果鄉美、果農富”目標,六市鄉將堅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按照“調結構、促轉型、樹品牌、增效益”的發展思路,實施示范帶動、龍頭牽動、創新驅動、品牌拉動四大工程,推動果業轉型升級提質、品牌引領溢價、科技創新增效、數據驅動提速、產業融合增值,堅定不移走產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之路。
(一)堅持示范帶動,推進現代化產業建設。示范園是最直觀、最高效的生動教材,是果農學技術、增才干的實踐基地。從調研情況來看,建設產業示范園是推動果業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帶動全鄉家庭式果園抱團發展、高效發展,促進果業產業提質增效、果農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六市鄉將按照“龍頭企業十合作社十基地十農戶”的經營模式,通過包裝爭取項目,引進1家農業產業龍頭企業,建立六市鄉果業合作總社,成立六市鄉果業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啟動果業產業示范園編制規劃,推進土地流轉、合作社章程、合作社組建、簽訂合作協議,在瓜果之村海潭村打造一個集休閑觀光、體驗采摘、數字化管理、農旅研學為一體的現代化示范園,振興果業經濟,將“精品果業”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真正實現產業升級美。
(二)堅持龍頭牽動,推進標準化產業管理。產業發展快,全靠龍頭帶。引進龍頭企業,對果業產業進行科學規劃編制,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由龍頭企業、縣農業農村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出資共同參與果業產業示范園建設。推進果業產業數字化管理運營,按照高標準水肥一體化、高效率植保、可持續發展方式對示范園進行規劃設計,并充分考慮陽光照射充分、植保及采摘人流物流通暢、機械化操作方便、水肥養護科學,對示范園進行精心設計。整個投資和建設嚴格按照規劃方案實施,科學把控成本,確保流程規范、合規合法。示范園建成后,通過龍頭企業對園區進行運營管理,推廣現代農業科技,引進高效農業新品種,采用“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訂單農業經營模式,以統一育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配方肥料、統一保底價收購的方式幫扶農戶,實現農戶與公司效益聯動。
(三)堅持創新驅動,推動增值化多元發展。強化農業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構建支撐現代果品產業發展的技術體系。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多元化,果業發展需要創新思路,不僅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果品的物質需求,還要不斷優化供給結構,充分挖掘蜜梨、黃桃等果樹品種資源優勢,滿足對農業觀光休閑等方面的精神需求,滿足對良好生態的綠色需求。六市鄉不斷完善高效協同的果業科技創新體系,積極與科研院校進行科研合作,推行果業產業科技特派員,發揮能人帶動、科技引領作用,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以點帶面,吸引、壯大果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帶動現代果業發展。同時,借助創意產業的思維邏輯和發展理念,突破傳統果品產業觀念,轉變發展方式,走農旅融合發展之路,發展觀光果業,進一步拓展果業功能、整合資源,把傳統果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果業,將果業產業示范園打造成農旅融合發展樣板和研學教學示范基地。
(四)堅持品牌拉動,推動一體化銷售經營。推動果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品牌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既能促進生產標準化,也能促進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提升,最終要體現為提質增效,讓果業生產端更多分享品牌溢價收益,讓果農在發展品牌果業的實踐中有更多的獲得感,也讓消費者在品牌水果的選購中有更好的體驗感。樹牢品牌意識,堅持走品牌化、生態化、規模化道路,加快果業產業規劃編制,建立健全冷鏈物流體系,加強果業品牌建設,統一包裝、統一標識、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積極申報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三品一標”和“贛鄱正品”品牌認證,擴大卓氏蜜梨等現有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推動六市瓜果產品叫響萍鄉、走向全省。
果業興則產業興,果業旺則百姓富。果業發展面臨新形勢新要求,六市鄉要充分認識農村果業發展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突出果業的地位和發展優勢,探索促進農村果業發展的路徑,以產業示范園建設為載體,特色化發展、品牌化打造,在園區的集聚性、示范性上下功夫,推動果業的綠色與融合發展,擴大果品的有效供給,為推動果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作者簡介:周偉,蓮花縣政府副縣長、六市鄉黨委書記 。
責任編輯: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