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鏡屹
摘要:隨著物流業的發展,粗放的物流模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越發突出。創造金山銀山的同時,要保住綠水青山,物流業該何去何從?綠色物流是這一難題的解決良方。文章從物流生態系統的角度為蘇州發展綠色物流提供思路,通過AHP構建綠色物流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評價蘇州近5年綠色物流的發展情況,把握蘇州綠色物流動態。
關鍵詞:綠色物流;物流生態系統;綠色物流生態系統;蘇州
2019年,我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GDP占國內GDP的4.3%,就業人員超800萬,物流業對國民經濟和就業的意義重大。然而,隨著物流業的發展,一些問題接踵而至,如車輛尾氣加劇大氣污染、過度包裝產生不可降解廢棄物……這些問題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損害,也給物流業的長期發展埋下了隱患。為了應對物流業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融合“綠色浪潮”,綠色物流應運而生。
綠色物流生態系統融合了綠色物流和物流生態系統兩個概念,把綠色物流系統看作一個生態系統,為綠色物流研究提供新視角。
本文構建了蘇州綠色物流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運用AHP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通過處理蘇州數據,計算出2015~2019年蘇州綠色物流生態系統綜合得分和各項指標排名;再通過縱向比較計算結果,把握蘇州綠色物流生態系統發展動態。
一、構建綠色物流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
(一)建立AHP模型
總結已有研究中的綠色物流評價指標體系,將有代表性的、可量化的、可比較的二級指標歸納為四大一級指標,構建綠色物流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
(二)權重確定
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后,需要確定該層各指標對于對應的上層指標的權重。本文除了參考現有綠色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的判斷矩陣打分情況,還通過問卷調查,收集相關學者、物流業從業人員及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意見。具體操作方法為將各個系統內的指標進行兩兩比較,根據9級標度方法對指標打分,得到初步的判斷矩陣;然后根據已有研究的判斷矩陣打分情況對初步的判定矩陣進行調整,得到各個層次最終的判斷矩陣;最后進行權重的計算和一致性檢驗。
(三)數據來源和處理
本文中的物流業專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數據來源于《蘇州統計年鑒》、《2019年蘇州經濟和社會發展概況》和中經網數據庫。
為了衡量蘇州近五年綠色物流生態系統發展的綜合情況,需要對蘇州的相關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設蘇州2015年的第j(1≤j≤16)個指標的原始數據為X1j,則2016年的第j(1≤j≤16)個指標的原始數據為X2j,以此類推。各指標得分的計算公式為:
再根據公式(3)計算出蘇州2015~2019綠色物流生態系統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見表2)。其中Wj為各項指標的具體權重。
二、蘇州綠色物流生態系統發展現狀分析
整體來看,蘇州近五年綠色物流生態系統發展情況較為波動,先向下、再向上發展。2019年的綜合得分最高,說明蘇州綠色物流生態系統整體發展前景較好。2015~2017年綜合得分快速下降,說明這兩年間蘇州綠色物流生態系統退步較嚴重;而從2017年開始,蘇州綠色物流生態系統綜合得分又迅速上升,發展速度逐年加快,說明蘇州綠色物流生態系統加速恢復,朝著有利綠色物流的方向發展。
(一)綠色物流經濟系統(B1)
經濟基礎條件好。蘇州綠色物流經濟系統(B1)整體呈正向發展狀態。2016年開始綠色物流經濟系統綜合得分急速增長,到了2018年增速放緩。其中C1、C2、C4從2015~2019年均向上發展,平均增長速度均超過了7%。
只有C3處于波動狀態,經歷了下降—連續2年平穩上升—平穩下降的發展過程。但整體來看,從2015年的30534957萬美元增至2019年的31908646萬美元,發展態勢較為樂觀。
(二)綠色物流產業能力系統(B2)
物流產業能力發展快。縱向來看,蘇州綠色物流產業能力系統(B2)近五年來整體發展趨勢向好,尤其進入2017年,發展速度明顯增快。具體來看,C5、C6、C7三項指標穩定增長;C8略有波動,但整體呈增長態勢;只有C9逐年下降。
C5連續5年穩定增長,表示蘇州市物流業整體情況較好,發展速度穩中有進;C6也連續穩定增長,標志著蘇州貨物運輸行業的穩定發展;C7同樣穩中有升,綜合反映了蘇州貨物運輸業產業能力的增長、升級。
C8經歷了上升—下降—加速上升—增速放緩的發展過程,整體從2015年的517.39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2046.38億元。郵電業務總量是郵電業務量和電信業務量的總和,蘇州近五年內郵電業務總量的增長反映了蘇州郵電業務量良好的發展趨勢;其中,郵電業務量的增長也說明了各類具體郵電業務(如函件、包裹、快遞、電報、移動電話)數量的增長,反映了郵電通信企業的郵電業務供給能力的提升。
C9經歷了緩慢下降的發展過程。2015~2019年下降了1421.29公里,平均下降速度為2.88%。公路里程是反映公路建設發展規模的重要指標,也是計算運輸網密度的基礎資料。蘇州公路總里程的連年下降說明蘇州公路建設未見顯著成效,公路運輸網絡有待完善。
(三)綠色物流資源環境系統(B3)
資源環境現狀不容樂觀。作為綠色物流生態系統中總權重超過0.5的子系統,綠色物流資源環境系統(B3)對蘇州綠色物流發展舉足輕重。然而,2015~2019年蘇州綠色物流資源環境系統綜合得分整體呈下降趨勢,2019年得分甚至不到2015年的一半,這反映了蘇州綠色物流發展所需資源環境的退化。盡管2018年B3的綜合得分開始緩慢上升,但蘇州綠色物流資源環境系統的退步依舊顯而易見。
具體來看,C10、C12、C13發展均經歷了一段時期的波動;C11(物流業能源消費量)整體不斷增加,給生態環境帶來直接的負面影響。
C10經歷了先下降再上升的變化。先從2015年的43.08%逐步下降至2017年的42.15%;再緩慢回升至2017年的42.7%。盡管有回升跡象,但也暴露了近五年蘇州綠化建設跟不上城市建設的問題。
C11是整個綠色物流生態系統中權重最大的指標,對綠色物流發展所需的生態環境影響重大。物流業能源消耗越多,產生的有害廢物、廢氣越多,對綠色物流生態環境的傷害越大,故C11是綠色物流生態系統中唯一一項不利于綠色物流發展的指標。根據2015~2019年的數據可以發現,物流業能源消費逐年增多,從2015年的328.88萬噸標準煤增加到了2019年的407.74萬噸標準煤,平均增長速度為5.52%;連年增長的物流業能源消費意味著蘇州物流業發展仍然依賴著消費能源,這對物流業的節能減排十分不利。
C12同C10的變化趨勢相似,都經歷了“U形”發展過程。C12在2015年達到最高值98.09%,2017年降至近五年最低的93.39%,2019年升至96.27%。這說明蘇州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經歷了先向下發展,再緩慢回升的發展歷程,由于2019年較2015年仍落后,說明蘇州處理工業固體廢棄物的態度不盡如人意。
C13經歷了波浪式的發展過程。2016年較2015年增加了23.88%,實現了高速增長;但是2017~2018年走了下坡路,連續兩年負增長;到了2019年,又飛躍至3317035.95萬元,比2018年增長了28.56%,達到五年中最高值。環境污染治理本年投資總額的不斷波動反映了蘇州環境保護意識地變化,環境污染治理本年投資總額越高,說明蘇州對環境污染治理越重視,也就越有利于綠色物流的發展。
(四)綠色物流技術與人才系統(B4)
技術與人才加快助力。縱向來看,蘇州綠色物流技術與人才系統(B4)發展情況較好。根據計算出的綜合得分,蘇州綠色物流技術與人才系統連續五年保持較快發展速度,尤其到了2017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具體來看,C14、C15、C16三項指標均正向增長,發展勢態較好。C14從2015年的21萬4000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近25萬人,平均增長速度為3.76%,為蘇州綠色物流技術與人才系統提供了預備中高端人才儲備。
C15近五年處于穩定增長階段,從2015年的1446.86萬戶到2019年的1849.17萬戶,增長了402.31萬戶,平均增長率為6.33%。移動電話用戶數的增長說明了移動電信業務的增長和信息化的發展,能夠給予蘇州綠色物流發展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化支持。
C16從2015~2019年也經歷了平穩增長到加速增長兩個階段,從2015年的37226人增長到了2019年的41258人。其中2019年較前年增長4.56%,2015~2019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6%。蘇州市轄區城鎮單位物流業就業人員數的增長說明了物流業就業人員數對蘇州綠色物流技術與人才系統提供越來越強地支撐,促進蘇州綠色物流的良性發展。
三、結語
近五年,蘇州綠色物流生態系統發展經歷了一些波折,但總體發展趨勢向好。蘇州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貿易環境,能為綠色物流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持和優質需求。同時,蘇州綠色物流生態系統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公路里程數有待增長、綠化建設不到位、物流業能源依賴較嚴重等。只有正確認識蘇州綠色物流生態環境的現狀,才能對癥下藥,解決阻礙綠色物流發展的難題,發揮好蘇州的優勢條件,獲得物流業“金山銀山”的同時保護好“綠水青山”。
參考文獻:
[1]王長瓊.綠色物流[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1.1-10.
[2]肖文興,陸臻堯.基于AHP的湖南省綠色物流系統分析[J].淮陰工學院學報,2020,29(01):84-90.
[3]劉勇.物流生態系統的協同進化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
[4]王肖芳.我國綠色物流創新生態系統構建[J].商業經濟研究,2017(20):90-92.
[5]鄭莉.湖南省綠色物流系統分析與發展對策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6.
[6]張林強.區域綠色物流績效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7.
[7]鄭金.江西省區域綠色物流發展的評價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9.
[8]趙蕾.區域綠色物流績效評價及提升策略研究[D].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20.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