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君
【摘要】媒體融合改革發展步入深水區,隨著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入關鍵期,“三農”新聞輿論工作應該怎么干?跳出“三農”看“三農”,如何用大歷史觀突破行業邊界引人入勝、引發共鳴?通過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綜合考量,看似“四季歌”的“三農”報道一樣可以“出圈”,進而提升主流媒體新聞輿論“四力”。
【關鍵詞】三農;新聞輿論;報道價值鏈;媒體融合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中央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三農”,吹響了實干抓鄉村振興的號角。作為農業大省,河南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國之大者”,是為“省之要者”。習近平總書記每次到河南視察,都要講“三農”,并要求河南在鄉村振興中實現農業強省目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省,河南揚帆奮楫,《河南日報》做好“三農”報道責無旁貸。
面對新課題、新挑戰、新機遇,“三農”新聞輿論工作怎么干?農業生產“四季歌”如何唱出新韻味?“三農”報道如何突破產業鏈遠端的行業邊界,引發共鳴?綜合考量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明導向夯實內容,把握時度效用好策劃利器鍛造報道價值鏈,創新表達方式緊抓熱點巧融合,“三農”報道就能“出圈”。
一、明導向重內容,穩住報道基本盤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擘畫新時期“三農”事業新藍圖。虎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山西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時強調,建設現代化國家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2020年以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部分地區較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國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充裕,農村社會安定和諧,對推動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功不可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用大歷史觀來看待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堅持大歷史觀,保持戰略定力,堅決穩住農業基本盤,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堅實支撐和回旋余地,某種意義上也為“三農”報道把握時代脈搏、辨明時局,堅定導向、夯實報道核心內容,掌握新聞發展規律、認清趨勢提供了坐標系。
辨明時局,明確導向,保持定力。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圓夢全面小康,“三農”工作重心接續銜接,鄉村振興戰略頂層設計的“四梁八柱”進一步明晰,在百年大變局與疫情影響交織下,“三農”的基礎地位和保障作用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大[1]。一方面,農業農村穩中有進,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提供了有力支撐,也為主流媒體“三農”報道保持戰略定力、增強新聞輿論“四力”增加了底氣;另一方面,農業農村發展迎來重大歷史機遇,“三農”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性越發彰顯,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和實施的脈絡及目標,正是黨報報道的重點和方向。
認清趨勢,勇于擔當,激發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時代進步大勢和媒體發展規律,對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多次進行戰略部署,提出一系列新論斷、新遵循、新要求。媒體深度融合是一個持續變化、動態發展的過程,隨著新技術、新平臺不斷涌現,新變化、新需求漸次衍生,主流黨媒只有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媒體融合的重要指示精神,認清媒體深度融合和改革發展的方向及趨勢,勇于擔當,主動應戰,堅定“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才能讓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主流媒體不斷發展壯大、堅守輿論引導陣地的最大增量。
“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新時期機遇與挑戰前所未有,“三農”新聞輿論傳播若能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順時而動、應勢而為、乘勢而上,緊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歷史機遇,把準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規律,就穩住了核心內容的基本盤,便能在促進農業生產現代化、農村經濟繁榮、農民生活富裕的進程中提供堅強輿論支撐。
二、把握時度效,策劃引領鍛造報道價值鏈
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推動農業、農村結構不斷變化,“三農”工作的內涵和外延深化拓展,涉農新聞報道的領域必然隨之改變。同時,關注“三農”新聞的受眾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一方面,了解涉農新聞的群體不再局限于農民、農業生產者,正擴大到農技人員、涉農企業、涉農工作者等,他們對“三農”信息的接受范疇、認知方式、獲取習慣等變化較大,要求也在提高。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令多元化、個性化、互動化成為剛需,涉農新聞報道亦如此,主流媒體若仍抱著“有什么發什么、發什么讀者就得看什么”的傳統思維,很難留住讀者、贏得受眾、守好主陣地,更難打造主平臺、扛起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2]。
如何避免程式化影響、舊有路徑依賴,守正創新做出不一樣的“三農”報道?“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確立了基本原則和方法論指導。眾聲喧嘩的當下,主流媒體要做大做強涉農主流輿論,彰顯黨媒航向標、定盤星作用,就必須用好“時度效”方法論,堅持策劃引領鍛造報道價值鏈。
馭“時”而行。時,蘊含時機、時勢。在本文中時意味著掌握和順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大背景下“三農”發展的時與勢。新聞輿論工作如同沒有硝煙的戰爭,要奪取勝利就必須掌握主動、贏得先機。[3]作為主流媒體,首先要深學細悟吃透中央、省委相關精神,熟悉掌握黨和政府關于“三農”工作的大政方針。同時,農業農村講農時,推動“三農”工作及時有效開展,緊抓“三農”新聞傳播的及時性,適度靠前謀劃很有必要。比如,2021年7月河南遭遇嚴重洪澇災害,一些地方田間積水嚴重,給適期收秋種麥帶來嚴重影響。端牢中國飯碗離不開河南糧,麥播形勢事關全年糧食生產大局。《河南日報》主動肩負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責任,提前預判做好功課,深入一線扎實調研,10月24日4版頭條《“郭小麥”的12小時》、11月13日1版《8502.2萬畝!全省麥播基本結束》,兩篇稿件為全省麥播大勢定調,“‘麥種泥窩窩,來年吃饃饃’,只要立冬之前大頭落地,好收成就很有希望”。小麥專家郭天財的話凸顯正向引導,穩了民心。
控“度”而為。張弛有度,過猶不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視、工作上精準有力。”搞好“三農”報道需把握好“度”、拿捏住“分寸”,采訪扎實、弘揚主旋律、又具備前瞻性、權威性有高度,堅持問題導向,分析客觀,又凝心聚力守限度。以“四季歌”“三夏”報道為例,去年意義非同尋常。從全局看,恰逢建黨百年,臨近小麥收獲期,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河南,走進一處麥田察看小麥長勢時指出:“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從輿論傳播現狀看,媒體融合改革進入縱深攻堅期,“三夏”報道正是一次大練兵。《河南日報》創新思路精心謀劃,推出全媒全景系列組合報道。紙媒以“看麥收 話重任”觀察稿為主打,宏觀微觀結合,配合聚焦種子問題的“麥田芯貢獻”系列、評論員視頻化“豫論場”整版刊發。新媒體將微博、短視頻、MV、海報、金圖解等產品在不同平臺分發,線上線下合力奏響時代最強音,“看麥收 話重任”系列觀察受到中宣部專期閱評。
求“效”而成。“效”重在校檢、實效,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必須能經受得住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傳播學中,影響傳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傳播者、傳播技巧與方式。當前主流涉農媒體,仍存在傳播者涉農知識儲備不足、對“三農”認知深度廣度不夠、對媒體融合傳播特點和規律掌握不精準等問題,[4]以致難以滿足涉農群體獲取信息的需求,制約了輿論引導力和傳播力。反過來,涉農報道的內容和傳播效果也將影響推動全面鄉村振興的進程。比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黑龍江日報》聯合《吉林日報》《安徽日報》《河南日報》四家糧食生產大省省級黨報,刊發“省際聯動·堅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主題報道,微信公眾號同步推出《黑吉皖豫四省圓桌 群聊糧食安全》系列新媒體產品,從內容到形式可圈可點,引發網友熱議,獲中宣部閱評。
綜上,新聞工作者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增強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把握時度效,圍繞群眾關切的現實問題,通過策劃豐富和鍛造新聞報道價值鏈,使“三農”報道更符合實踐需要,更能凝聚黨心民心,將正面宣傳與輿論引導統一起來。
三、抓熱點巧融合,提升報道傳播力
2021年度新媒體傳播十大“三農”新聞,除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外,長江十年禁漁全面開啟、全民聲援新疆棉等社會熱點亦入選。窺一斑而見全豹。這一方面說明“三農”報道邊界不斷擴大,三產融合、三鏈同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三農”工作正從生產生活鏈條的遠端融入消費鏈條前端,步入大眾視野。另一方面說明,涉農網民群體增多,網絡話語權重加強。2022年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農村網民規模已達2.84億,農村群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樣化。
鑒于此,新時期“三農”報道應開辟新思路,挖掘新內涵,以人民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內容多樣化、利益共贏化、方式活潑化為依托,抓熱點巧融合,用高質量內容生產提升“三農”新聞傳播的針對性和有用性。
拓視野,用內容多樣化彰顯“三農”之變。今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謀篇布局到具體施工的第一年,面對重大時代變革,“三農”輿論工作要突破傳統內容束縛,以鄉村振興戰略為重點理論武裝,用大歷史觀長遠,用比較的思維開拓“三農”報道的視野和角度,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鏈條全環節為抓手,既統籌全局,又在具體報道中“抓住一點不計其余”,用多樣化內容凸顯農為邦本新境界。比如,《河南日報》記者在尉氏縣采訪種糧大戶陸愛東時,他指了指自己的皮鞋說:“以前‘靠經驗’,現在‘靠數據’,穿著皮鞋也能下地。”這種樸實經典的表述最具生命力。
講初心,用利益共贏化講述“三農”之重。心中要有農民,為民者則民向往之。為人民謀幸福,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和奮斗目標。黨的涉農新聞輿論工作要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將社會生活熱點、群眾關注焦點和新聞報道重點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實現涉農新聞報道的利益共贏化。
接地氣,用方式活潑化點亮“三農”之美。新聞輿論報道要接地氣,習近平總書記鼓勵新聞工作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三農”報道尤如此,用情聆聽農民心聲,用腳丈量農村土地,才能書寫出動情的鄉村故事。媒體融合發展,傳統媒體更需轉變思維模式,創新報道方式,增加“三農”新聞傳播的吸引力和生動性。比如,金色的麥浪司空見慣,《春天的麥田有多治愈》短視頻取巧就能燃爆全網;胡蘿卜營養顏值高不稀罕,“河南有個千年胡蘿卜品種”卻能引發網友關注。
參考文獻:
[1]何蘭生.講好振興故事 放大“三農”音量[J].中國記者,2022(1).
[2]劉雅鳴.主題宣傳要用好策劃這把突圍“利器”[J].新聞戰線,2020(10上).
[3]李海明.鄉村振興語境下“三農”報道的時度效分析[J].新聞戰線,2021(11下).
[4]邵歆晨.“三農”新聞傳播研究理論與實踐[J].核農學報,2021(10).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社)
編校:王〓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