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文化傳播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雙方進行了首次大規模且非常深入的溝通、交流,是中西方文化之間的首次重要匯聚。自此之后,中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斷增多,中國的傳統文化對西方也產生了更多的影響。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向往與追求著美好生活,這種愿望推動著中華文明不斷向前發展,并形成了具有悠久歷史的美育精神,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美育精神根植于歷史,并非常重視“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中華美育精神對英美文學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傳播、書寫與想象:明清文化視野中的西方》一書的作者是香港大學的宋剛教授,該書于2019年4月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在明清時期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已完成《艾儒略、〈口鐸日抄〉及晚明福建的耶儒對話主義》《重塑邊界——近代基督宗教與中西文化交匯》等著作,并在《華裔學志》《國際漢學》等期刊發表多篇中、英文學術論文。《傳播、書寫與想象:明清文化視野中的西方》一書共有九個部分。作者以明清時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作為背景,探究某種西方觀念或形象如何在中國語境中被呈現、解釋和改造,以及如何對后世產生影響。明清時期,中國與西方在文化領域展開了較以往更為廣泛、深入的交流,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了持久的影響。該書集合內地、港臺及海外學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從歷史、文學、宗教、科技等視角考察明清文化視野中以西方和西方人為主要對象的一系列知識、觀念、描述、想象和表現。在展示明清時期出現的西方形象之特征及演變的同時,進一步探求此類“他者”形象的豐富文化意涵。
文學是一種審美藝術,它有著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形象,并處于自由境界中,這也表明文學作品是以文學審美的心理活動作為核心。以筆者的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氣息則可以被視作語言學習之“美”的高度凝結。因此,美育對文學有重要的影響,將二者有機結合,可以在語言教學中滲透美育原則,借助審美體驗來達到文學讀本無法實現的目標。英美文學的內容非常豐富,許多作品不僅凝聚著自然美和思想美,還凝聚著藝術美。如何將美育融入英美文學教學中,則是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具體來說,應該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實現:
一是將思想之美融入英美文學教學。文學作品的內容都凝聚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其不僅能夠陶冶人的情操,還有利于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擴展精神空間。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學的思想之美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如英國文學家培根在其隨筆《論學習》中詮釋了知識、能力、智慧的關系,認為智慧是人追求的最高層次的東西,而智慧正是思想之美的具體體現。因此,大學生不僅要重視知識的積累,還應該把知識轉化為各種能力,最終上升到智慧的境界,悟出更多的人生道理,使思想境界進一步升華。二是將形象之美融入英美文學教學。美國19世紀著名文學家霍桑,在《紅字》這部代表作中塑造了海斯特·白蘭這樣一位堅強勇敢的女性形象,在書中展示了女性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教師如果分析這一人物形象,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書中女主人公在逆境中求生存、努力爭取自身的權利等問題進行相關的探索。三是將藝術之美融入英美文學教學中。文學本身就是一種審美藝術。作為英國19世紀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濟慈非常善于在各類詩歌中創造兼具靈性與活的生命的美,這一特點在《希臘古甕頌》里展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鑒賞這首著名的詩歌,可以從語言、音韻及意象三個方面加以探究濟慈詩歌美的特性。通過教師的分析,學生也會對這類文學作品的“美”提出自己的感悟與見解:只有美的事物才是真的;只有獲得了審美經驗,才能真正獲得生活經驗;只有盡力去追求美,才能實現人生的意義。四是自然之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提升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快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因為人類的破壞性開發,導致人類與自然的矛盾不斷凸顯。但在英美文學中,我們卻有許多機會可以欣賞到自然的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這類文學作品進行討論,學生不僅可以認識到自然的力量,同時也可以凈化心靈和陶冶情操,更有利于激發他們對大自然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愛。
總而言之,該書主要探求的中國語境中如何呈現西方的觀念、形象,很好地融合了中西方的傳統文化,這為美育精神融入英美文學教學提供了啟示與借鑒。
(2022年度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美育工作協同育人機制研究”,課題編號:NJSY22550)
(范青/本科,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