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佳珞
摘 要:延安《解放日報》在1941年至1947年間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是中國共產黨進行宣傳和溝通邊區群眾的主要陣地。與現今機關報不同,《解放日報》中有著大量方言詞匯的運用,無論是文學作品,新聞通訊,人物采訪甚至政府文件中都有廣泛的方言詞匯的運用。本文將從方言詞匯進入《解放日報》原因,方言詞匯在《解放日報》中的運用趨勢和收到的效果入手,來說明方言詞匯在是如何在《解放日報》中運用并取得何種效果的。
關鍵詞:《解放日報》;方言詞匯;延安時期;工農寫作
中圖分類號:G2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2 — 0171 — 03
《解放日報》自1941年5月創刊以來,就作為了中國共產黨中央的機關報,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主要宣傳陣地,其在創辦初期卻沒有很好的完成使命,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為了使其適應邊區特有的情況,1942年《解放日報》進行了改版,讓它成為“我們最銳利和最有力的武器。”①自此之后,方言詞匯開始普遍的在《解放日報》中出現。
(一)《解放日報》自身功能作用的要求
毛澤東認為“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②“報紙辦得好,就能引導人民向好的方面走,引導人民前進,引導人民團結,引導人民走向真理。”③在新聞業不發達,消息傳播形式貧乏的陜甘寧邊區,《解放日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更是承擔了將黨的方針政策傳遞給廣大干部群眾和反映邊區群眾生活的任務。《解放日報》的主要任務就是“宣傳黨的政策,貫徹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反映群眾生活。”④就是要成為黨和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
而在陜甘寧邊區,一般群眾的文化程度極低,“在某些縣如鹽池一百人中識字者有兩人,再如華池等縣則兩百人中僅有一人。平均起來,識字的人只占全人口百分之一。”作為《解放日報》受眾的邊區群眾文化素質之低下,但當時《解放日報》卻以大城市報紙為標桿,排版上生搬硬套國內外大型報紙的版面,在語言上有著“有相當多的電稿文白夾雜,晦澀難懂,群眾反映‘解不下’。”⑤的情況,導致其并不能適應邊區情況,勝任黨的“喉舌”,難以有效的溝通黨與群眾,團結群眾到黨的周圍。為改變這一狀況,《解放日報》于一九四二年進行了改版,一改原先國際內容放頭版,將反應抗戰需要和邊區實際的內容放在了突出位置,在語言風格上也一改先前“亭子間”風格,走向“山頂上”。毛澤東講到“第一,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⑥方言作為人們對社會生活認知,情感,態度的天然反映,在文化水平極低的邊區,是廣大群眾最經常接受的語言形式,最普遍使用的表達方式,在《解放日報》中被廣泛的使用,以完成其使命也是理所應當的。
(二)工農兵創作主體的反映
為了達到溝通黨群,反映群眾生活的目的,《解放日報》需要的稿件來源,不僅僅是在邊區各機關學校中知識分子所做,更多的是需要來自田野里、工廠中、戰場上的工農兵的稿件,“我們的報紙,如果沒有廣泛的通訊員,如果沒有參加實際工作的、生活在群眾中間的黨和非黨的通訊員,是不可能辦好的……我們的報紙不僅需要有能干的編輯與優秀的記者,而尤其需要有生活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的,參加在各項實際工作里面的群眾通訊員。”⑦一九四二年十月四日,《解放日報》發表代論,“提高工農干部寫文章的熱情和信心,打破只有知識分子才能寫文章的錯誤理解。”“使工農干部有信心有勇氣來寫文章,使知識分子有決心有耐心幫助工農同志。”①號召工農同志來寫文章,并發表了由工農兵主筆的文章。一九四三年一月七日,在征稿啟事中征集“工農士兵的寫作及一切通訊啟蒙性質的著述。”②一九四三年三月十九日,更是開設了“大眾習作”欄目,專門刊登工農兵的文章。并要求知識分子幫助工農兵通訊員寫作“新聞通訊工作者及一般文學工作者的主要精力,即應放在培養工農通訊員,幫助鼓勵工農與工農干部練習寫作,使成為一種群眾運動。”③在這樣的鼓勵下,工農兵通訊員的數量迅速壯大,至一九四四年,“擁有1020名農村通訊員,有些地區已經升入到鄉上。”④稿件占比也越來越高“工農通訊員的稿件達到了全縣稿件的百分之八十一以上。”⑤但這些工農兵通訊員,幾乎沒有人接受過正規的,系統的現代教育,大都是在識字組或夜校學習后向《解放日報》投稿,稿件的內容主要是對日常的生產生活的描寫和表達內心對某事件或某個人最原始不加修飾的看法。就算是經過編輯修改潤色后,其作品的語言風格也難以脫離“陜北方言口語的書面化表達。”⑥通過黨的政策,鼓勵文化程度較低工農兵進行創作的結果,必然將他們的語言習慣帶入到《解放日報》中,從而使得方言詞匯廣泛的在《解放日報》中出現。
在《解放日報》創刊之初,就有方言詞匯的運用,但是使用范圍較窄,使用頻率也較低。經過改版和工農兵創作主體的加入后,方言詞匯運用的范圍和頻率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逐漸的遍布《解放日報》的各個板塊。而方言語氣詞則作為一個特例,在《解放日報》中一直就有著廣泛的使用。
(一)方言詞匯使用范圍擴大化
在《解放日報》初期,方言詞匯主要出現在小說,隨筆等文學作品之中,多數也是作家們將方言經選擇提煉加工后,有目的的使用,其語言風格與日常生活有著較大的差距。如劉白羽在《同志》一文中“但也有些遲疑,而彈出終是肯定的語氣,白想。”⑦隨著整風運動,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和《解放日報》的改版,方言詞匯的使用逐漸的從文學作品擴展到新聞通訊 ,人物訪談,知識科普等。如報道減租的“人們三五一堆的蹲著,有拉話得,有抽煙的,窯里充滿了煙味和腌酸菜味。”⑧科普農業知識的 “要把地打成畦子,用腳踩一遍”⑨交流工作經驗的“那二桿子兄弟在旁看了,為了使人相信有神。”?輥?輮?訛在一九四五年一月《關于發展讀報辦報與群眾通訊工作的決議》通過之后,方言詞匯進入《解放日報》的啟事,鳴謝,廣告中。如“已在向陽掏泉子兩口。”?輥?輯?訛在文藝作品中,也從單一的出現在小說中到擴展到秧歌劇,快板,唱本中。如 “這樣的地方有甚強。”?輥?輰?訛方言詞匯在《解放日報》中的使用范圍,呈現著擴大化的趨勢。
(二)方言詞匯使用頻率常態化
與使用頻率擴大化相適應的,方言詞匯是使用頻率也趨向常態化,一九四一年中方言詞匯的使用屈指可數。但隨著大量的工農兵創作的稿件出現在《解放日報》中,方言詞匯出現的頻率也逐步的增加。到一九四三年下半年時,方言詞匯幾乎每周都會在《解放日報》中出現,每一期的《解放日報》中,也會有多篇文章使用方言詞匯的現象出現。如在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三日的《解放日報》中,第二版《兩位碳工英雄》,第四版《吉老奶奶》中都有方言詞匯的運用。而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的《村代表》,八月五日的《人民自己的好軍隊》,八月六日《禮物》,八月七日《父與子》,八月八日《在一條小胡同里》連續五天的《解放日報》文章中都有著方言詞匯的運用。
(三)方言語氣詞的廣泛使用
由于語氣詞本身有著受用面更廣,也更加的貼近日常生活,比起其他的方言詞匯,方言語氣詞使用的范圍更加的廣泛,使用頻率也更高。與其他方言詞匯的使用者主要是工農兵或是西北出身的作者不同,來自邊區外的知識分子也會不經意間使用方言語氣詞,如遼寧出生,主要活動范圍在東北地區的馬加在《楊秀林的片段—冀南游擊區散記》中寫道“我們在東北見過么?”?輥?輱?訛有些文章,哪怕全文沒有其他方言詞匯的使用,也會不經意的出現方言語氣詞,如《杭州部和老鄉親如家人》這篇描寫軍民關系的通訊中并沒有方言詞匯的運用,但有“真是稀罕事哩。”?輥?輲?訛這樣方言語氣詞的運用。方言詞匯在《解放日報》中使用頻率也非常高,在《動員起來》這篇秧歌劇中“雜加我是落后哩,人人誰不為自己,我還不是為了一家穿來一家:變工去務別人的地,耽誤了自己的莊稼咋辦哩,耽誤了自己的莊稼咋辦哩。”?輥?輳?訛短短三句話中,每一句都有方言語氣詞的使用。由此可見,方言語氣詞在《解放日報》中有著廣泛的使用。
陜甘寧邊區的廣大群眾文化程度極低,加之地處西北,信息閉塞,受到近代來各種思潮影響較少。不同于當時被日本或國民黨控制的城市,邊區群眾日常交流的語言以帶著濃厚的鄉土氣息的方言為主。《解放日報》中使用了貼近邊區群眾生活的方言詞匯,不僅使得報紙自身更加的通俗易懂,減少文化人與鄉里人的隔閡,更容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而且《解放日報》作為中共的機關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共產黨,方言詞匯運用,讓邊區老百姓們感到中國共產黨人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就在他們身邊,一起圪蹴著拉家常的“家人”們,提升了黨在邊區群眾中的地位和認同感。
(一)拉近黨群關系,加強群眾認同
溝通黨與邊區群眾的關系,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并使之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地行動,本身就是《解放日報》的任務使命之一。就當時情況來講,這種“山頂上”的語言是群眾最能夠接受的語言,最能夠反映真實敏捷的反映出邊區群眾日常生活的變化,如“我應急你……不知道延安這地方這么蘚。”①描寫了一個從外面逃難到邊區老婆婆生活的變化,這種不加修飾的表達,更好的反映出邊區群眾的內心呼聲,也讓邊區的群眾對閱讀《解放日報》有著濃厚的興趣,不光自己積極閱讀,還讀給講給周圍人聽,甚至有的群眾“為了做好讀報工作,他甚至在碾麥的時候,還一手拉韁繩,一手拿著報紙在看。”②通過方言詞匯的運用,拉近和讀者的距離,激發群眾的閱讀興趣,不僅使《解放日報》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的宣傳者,還讓其成為群眾政治生活的組織者,通過使用方言詞匯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的宣傳,使其滲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提高了他們的政治覺悟和參加革命的熱情。增強了老百姓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將中國共產黨當做他們的大救星,“報是毛主席那搭來的嘛!……毛主席材料大著哩!又是減租減息,又是生產開荒;而今又叫咱人財兩旺,啥都替咱想周全了,一心把老百姓提得高高的。”③讓邊區群眾自覺或不自覺的按照中國共產黨所設計的價值形式、生產組織、生活模式行事。
(二)推動勞動生產,發展邊區經濟
在物質匱乏的邊區中,發展勞動生產不僅僅是維持生活的需要,亦是為抗戰救亡準備的物質基礎。在《解放日報》中,號召群眾進行勞動生產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通過將科學的生產方式用方言詞匯向邊區群眾宣傳,提高勞動生產的效率,如“把每頓飯后洗鍋碗的水燙開,把衣子燙一下就可以喂。④”這里的衣子是指谷物的外殼,用這種被邊區群眾廣泛接受的方言來進行科普,更容易被其接受。除了在生產技術上作了普及與宣傳,還對先進的生產組織形式進行了宣傳,“這個辦法好,對咱村很適用,咱村里地少人多,許多人家,只種幾坰地,除去務莊稼,還要趕牲口,尋些賺頭,彌補開銷。”⑤最后,對勞動英雄進行了宣傳,如“整天的累,你太熬了。”⑥“吳滿有拼命掏地。”⑦“我們這有一個很的合美氣作運輸隊。”⑧這些或是對勞動英雄描寫,通過使用方言版詞匯,讓群眾覺得這些英雄們就和他一樣,就在他們的身邊,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從而促使更多的群眾向勞動英雄學習。《解放日報》中運用方言詞匯對邊區勞動生產的有著不小的促進,使邊區群眾紛紛學習新的勞動方法,向勞動英雄看起,“好辦法,我們也能辦得到。”⑨
(三)推進社會變革 激發群眾斗志
邊區落后的文化水平,導致了大量的惡俗的存在,《解放日報》通過方言詞匯這個手段,將現代的科學知識和生活習慣以易于邊區群眾理解的形式表達出來,幫助改變邊區中封建愚昧落后的社會觀念。邊區群眾生活習慣差,不講衛生,有“現在要趕快準備,村里井太臟,婆姨們在跟前洗衣服,牲口也進去飲。我提議趕快修理一下,打個圍墻,免得吃了臟水生病。”?輥?輮?訛號召群眾講究衛生,保護水源干凈。邊區有“療病喜用巫,禱雨則抬神”的現象,破除巫神迷信也是《解放日報》的任務之一,就有“那神官得溜上那只替魂雞走掉了。”?輥?輯?訛這類來揭露巫神行徑,破除封建迷信。對先進的倡導和對落后的鞭笞,為群眾明晰了新的觀念和規范,指出了社會改造的道路。還讓處在相對封閉邊區中的群眾能夠對國際形勢有初步的了解,并能夠按照中國共產黨的設想,產生一定的感情,如“希特勒這幾天嗚呼著難,那蘇聯打得他快要完蛋。”?輥?輰?訛在邊區以農業為主,呈現出傳統農業社會的特征,邊區的農民缺少階級意識,也缺乏對革命斗爭的熱情,與他們講一套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必然是難以被其接受,而通過運用方言詞匯,用邊區群眾最熟悉的語言來抒發對侵略者及其走狗的恨意,激起他們的斗爭意識,“我在延安聽過馬歇爾講話,他表面上說得光格蛋蛋,回去就做這樣兒事。”?輥?輱?訛來指責蔣介石和美國表里不一,激起邊區群眾打倒蔣介石,保衛邊區的決心。方言詞匯的運用,以這種貼近群眾生活的方式,極好的提高了邊區群眾的政治覺悟和斗爭決心,使得邊群群眾明白“不僅開始意識到自己正在受苦,也認識到能夠想辦法來改變自己的苦境。”
延安《解放日報》所處的時期,既處在中日民族矛盾激化,民族危亡的關鍵時期,又處在中國共產黨政策方針的調整時期,還處于中國近代語言改革的后期,“革命白話文”興起的時期。方言詞匯在《解放日報》黨中央的機關報中的廣泛運用,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既是抗日救亡運動的需要,又是中國共產黨辦報宣傳政策的體現,也是由陜甘寧邊區社會環境所決定的。以上的情況,共同作用,導致了方言詞匯在《解放日報》中的廣泛使用。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