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城里中學 尹翔 山東省威海市實驗高級中學 趙炳程

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不包括數學方面的獎項。那在數學界有沒有達到諾貝爾獎級別的獎項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便是菲爾茲獎。
菲爾茲獎由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設立,是數學領域的三大國際最高獎項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沃爾夫數學獎和阿貝爾獎),于1936年首次頒發,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菲爾茲獎每隔4年頒發一次,在國際數學聯盟主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舉行頒獎儀式,一般每屆授予2~4名在數學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數學家,且規定獲獎者為該年1月1日前未滿40周歲的參選者。獲獎者會得到一枚金質獎章以及15 000加拿大元(約7.7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圖1 菲爾茲獎牌的正面(圖/IMU)
菲爾茲獎的設立者菲爾茲于1863年出生于加拿大渥太華,24歲獲得博士學位,26歲便擔任大學教授。43歲時,他證明了黎曼-羅赫定理,44歲時,他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
作為一名數學家,菲爾茲在組織、管理數學事業方面也功績卓著,他認為數學的發展應該是國際性的,而不是只集中在歐洲。
于是,菲爾茲成功籌備了1924年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是該大會首次在非歐洲國家——加拿大召開。

圖2 約翰·查爾斯·菲爾茲
在大會成功舉辦后,菲爾茲建議利用會議的剩余經費設立一個國際性的數學獎項。在菲爾茲去世前,他立下遺囑,將自己的遺產全部用于頒發該獎項,并要求該獎金不以個人、國家或機構名稱冠名,而以“國際獎金”的名義來頒發。后來,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數學家們為了緬懷菲爾茲,一致同意將該獎命名為“菲爾茲獎”。
1637年,法國數學家皮埃爾·德·費馬在丟番圖《算術》拉丁文譯本第11卷第8命題旁寫道:“將一個立方數分成兩個立方數之和,或一個四次冪分成兩個四次冪之 和,或者一般地將一個高于二次的冪分成兩個同次冪之和,這是不可能的。關于此,我確信已發現了一種美妙的證法,可惜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寫不下。”
費馬就這樣留下了一個困惑無數數學家的世界級難題——費馬大定理。之后的300多年,諸多數學家提出猜想后未能證實,直到1995年,英國著名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攻克了費馬大定理。
1998年菲爾茲獎頒獎儀式在柏林舉行,由于安德魯·懷爾斯那時已經超過了40歲,不符合菲爾茲獎的授予規則,因此他被菲爾茲獎委員會主席授予首個菲爾茲獎特別獎及銀質獎章,以表揚他為證明費馬大定理作出的卓越貢獻。
截至2018年,菲爾茲獎華人獲得者共有兩位,分別為1982年獲獎的丘成桐和2006年獲獎的陶哲軒。

圖3 丘成桐(圖/清華大學官方網站)
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丘成桐于1949年生于廣東省汕頭市,是當代公認的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他20歲時就提前修完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所有必修課程,被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破格錄取為研究生。1976年,年僅27歲的丘成桐因證明“卡拉比猜想”而一舉成名,開創了“微分幾何”的新時代。
此后,丘成桐屢次攀登科學高峰,解決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正質量猜想、鏡對稱猜想等一連串世界難題。如今,他從哈佛大學退休,全職任教于清華大學。作為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的他,有著“興中國基礎之學問”的夙愿。
另一位獲獎的華裔數學家陶哲軒,于1975年出生在澳大利亞,他幼年時期便展現出極強的數學天賦。7歲時,他進入高中并自學微積分,從10歲起,他連續3年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分別獲得銅牌、銀牌、金牌,創下該獎項金、銀、銅牌得主年齡最小的紀錄。21歲時,他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3年后,他就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教授。

圖4 12歲的陶哲軒獲得1988年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獎(圖/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網站)
陶哲軒被數學界公認為是調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解析數論、算術數論等領域的大師級人物,這些都是數學研究領域的熱門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