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鋼 汪淑霞
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是青少年確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青春期教育作為學校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度推進,青春期教育如何實現校本化、生態化、品質化,已經越來越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郁達夫中學是一所以現代著名作家、革命烈士郁達夫命名的學校。2017年富陽區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在學校文豪校區落成。多年來,學校一直致力于青春期教育的改革,開發了系列化的校本課程,并構建了青春期教育生命涵養課程。課程建設不僅深度契合區教育局推進“立生德育”的指導思想和精心部署,也緊貼學校深化課程改革的教育使命。
一、青春期教育生命涵養課程的意義
(一)從淺層走向深度,挖掘了涵養課程教育內涵
本課程圍繞青春期這個特定階段,從生命發展需要出發,開發了三大子課程,緊扣學生實際,積極引導學生認知生命、珍愛生命,掌握人生技能,從而更積極地生活,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本課程深入挖掘了涵養課程教育內涵,有利于課程的深度推進。
(二)從形式走向內核,內化了涵養課程教育主旨
本課程充分組建了組織機構、課程資源,架構了三大課程板塊,聚合了課堂教學、家長課堂、基地體驗等資源,充足的課時安排、優質的師資力量、完整的教學結構、豐富的社會實踐、科學的評價體系,使課程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理念與實踐高度融合,內化了涵養課程教育主旨。
(三)從說教走向感悟,凸顯了學生成長生態價值
本課程關注學生的學段特點和生活經驗,創設了單元教學、主題教學、項目學習等方式,優化了問題導向、案例診斷、家長課堂的教學方式,拓展了多樣形式、創設情境、注重體驗等教學形式,避免了教學的空洞說教,把握學生的成長訴求,從體驗到感悟,凸顯了學生成長的生態價值。
二、青春期教育生命涵養課程架構
(一)設計理念
本課程遵循“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實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的實施途徑,以課程校本化、序列化、情境化、體驗化的形式,關注學生的生命品質培養和生命內涵發展。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注重培養學生青春期心理品質,夯實青春期成長底蘊,提升青春期生命涵養,指導教師和家長能夠圍繞青春期學生成長的身心特點,掌握青春期溝通技能,從而促進學生青春期生命涵養的不斷豐富與提升。同時,有效整合基地課程資源,實現學校青春期教育生命化的提升,達到課程價值效應最大化。
(三)課程設計
本課程以學生成長為核心目標,主課程下分設三大子課程。每個子課程又分設諸多教學內容。(見圖1)
三、青春期教育生命涵養課程實施
(一)把握青春成長節點,豐富內涵,引導學生發展源動力
1.單元教學,遵循學段,發展生命認知能力
依據學段差異,將課程內容具體化,采用單元主題式教學方式,積極發展學生認識自我、認識青春期、認識生命的能力,按學段有序開展相關教學。
案例:七年級青春期教學設計了兩個單元的內容,分別為“愛的奇跡”“迎接青春期”,從“愛的奇跡”“情緒管理”“男孩女孩”“悅納自我”等方面開展系列教學。教師通過上述課堂教學,幫助和引導學生了解青春期身心發展特點,使學生學會尊重生命、珍愛生命。
精準把握學段特點,科學安排成長節點,合理設計相關教學主題,不僅豐富了課程內涵,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情感的萌發,獲得了對青春期的初步認識,在生命認知力的涵養中,不斷成長。
2.主題推進,緊扣時段,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同伴交往是初中生人際交往的重要范疇,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更要引導學生學會交往。為此,學校精心設計相關主題活動并予以推進。
案例:八年級人際交往主題細化為“同伴交往—朋友”“異性交往”“同伴壓力”等內容。“異性交往”這課,先呈現案例,再引發討論,然后交流小結。在充分地參與過程中,學生明白了青春期異性交往是自然的、正常的,同時引導學生把握異性交往的準則——自然、適度,養成正確的交友觀。通過這樣的主題活動,學會尊重他人、包容他人。
結合青春期的時段特點,推進相關主題活動,有助于學生學會健康的交往方式,既能悅納自我,又能接納他人,從而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品格。
3.項目學習,拓展空間,鍛煉服務社會能力
青春期教育既要立足課堂,又要走向社會。采用項目學習的形式,開展相關社會實踐活動,把學習成長空間從校內拓展到校外,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服務社會,鍛煉學生的服務社會能力,體現社會擔當和責任。
案例:六月的禁毒專題和十二月的防艾專題,引導學生設計橫幅標語和主題海報,向社區發放宣傳手冊資料等。通過這樣的項目學習,學生既進行了自我教育,又把禁毒與防艾知識宣傳普及,達成了項目學習的效果。
學生既是自然人,又是社會人。青春期教育既要深入課堂,又要融入社會,為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既是學生社會化發展的重要過程,又是生命成長的必要經歷。
(二)聚焦青春溝通熱點,鮮活內涵,增強學生成長外驅力
1.問題導向,直面孩子心理困境,深入指導
青春期孩子在家長眼中常有“問題”發生。把家長感興趣的、有困惑的問題歸類區分,以問題為導向,直面孩子心理困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深入指導。
案例:疫情期間,不少家長面臨孩子學習、生活、親子溝通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對此,教師開設線上系列微課,包括“宅家戰‘疫’,助力親子”系列微課、“溝通·對話·成長”返校復學親子系列課程等。及時解決家長特殊時期的溝通難點,有效緩解親子緊張關系。
以問題為導向的家長溝通課程,有助于增強家長溝通的信心,打開溝通渠道,讓家長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從而轉向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2.案例診斷,關注孩子行為走向,親情引導
日常生活中,家長還會面臨孩子的“出格”行為和“特殊”心理現象,親子之間難免發生沖突。運用魚缸式討論,和家長一起了解、分析、探尋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并作出必要的回應,重建親情聯結。所謂“魚缸式討論”就是教師和家長共同針對一個情境進行多輪的“角色扮演+討論”,形成最優方案,從中學習溝通技能的方法。
案例:魚缸式討論“孩子收到情書怎么辦”。兩位家長上場,一位扮演家長,一位扮演孩子。基本過程是“角色扮演—快照(定格)—討論—角色互換—采訪—重演”。其中角色扮演時可以隨時快照定格,請場下家長給角色提一些建議。
魚缸式討論的案例分享與診斷,讓家長既身在其中,又跳脫情境做旁觀者,深入分析自己和孩子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引發思考,尋找有效的溝通方法,及時調整溝通現狀,最終密切親子關系。
3.家長課堂,關注孩子成長特點,有效溝通
依據青春期家長親子溝通的普適性要求,以年級分段,序列化開展課程內容。指導家長理解青春期,提高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能力,采用“知識+技能”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相關教學。
案例:七年級青春期家長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實施。設計“理解青春期”“關于性”“預防性病艾滋病”“談談學習”“社交安全”“親子互動”等六大主題,開展系列教學,并予以相應的“積極傾聽”“我—信息”“共贏法”等溝通方法的指導。通過上述課堂教學,幫助和指導家長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并結合重點話題討論交流,助力家長有效溝通。
序列化開展家長課程,合理設計相關教學主題,有助于家長系統積累青春期育兒理論知識,提升親子溝通能力。系統的親子溝通方法也讓家長在重溫青春期知識的同時,熟練溝通技能、領悟溝通之道。
(三)探尋青春體驗疑點,夯實內涵,生成學生成長探究力
1.多樣形式,引導釋放價值,留住自信
通過知識解答、小小解說員、青春書吧、心理劇場等多種形式,有效利用基地資源開課。給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鍛煉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其勇敢迎接各種挑戰。
案例:基地小小解說員的培養。從自愿報名到集中培訓,再到考核選拔、實踐演練,最后到現場接待。每個環節都在不斷實踐,既鍛煉學生的解說能力,更在提升志愿服務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熱愛學校、宣傳學校的情感。
形式多樣的基地體驗課使校園課程充滿樂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參與、積極分享、釋放自信。
2.創設情境,提供實踐演練,應對從容
青春健康教育基地突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引入“互聯網+”理念,進行超越性設計,充分融入聲光電等元素,將內容情境化。學生和家長都能通過現代智能技術手段參與活動,學習興趣更濃厚。
案例:預防性騷擾這個選題,將日常生活中學生可能遇到的種種性騷擾制成視頻片段,在設備中逐個情境呈現,每個視頻播放完畢提醒學生作選擇:哪種方式應對更合適。學生選擇答案(圖板)插入設備端口,設備及時反饋是否合理,并提供相應對策。這樣的人機互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更直接;操作便捷,回應更及時。
高科技的設備體驗學習使得教學方式更為形象生動,解說更加清晰,答疑解惑更便捷。同時,將案例生活化,對學生現實生活中遇到的難點、疑點進行實戰式、多維度的指導與引領,效果更佳。
3.注重體驗,保鮮成長期待,感悟提升
基地有應急救護演練,有毒品與艾滋病的介紹,有預防意外懷孕等知識問答,也有男孩屋與女孩屋等多個智能體驗設備,還有VR模擬體驗和職業規劃拍拍墻等。從生命的起源到職業規劃,保鮮學生的成長期待,一起向未來邁進。
案例:《寫給十年后的自己》是基地生涯規劃區的一個活動內容。暢想十年后自己的計劃與夢想,將內容寫在印有基地圖案的明信片上,放在“寄給未來”的信箱里封存,十年后可以憑日期取出。這樣的活動設計既是學生對未來的一個初步規劃,充滿動力,也很好地留下了母校印記,值得期待。
這樣的體驗感悟活動有答疑、有感悟、有思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初步確立人生發展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作準備和努力。
青春期教育生命涵養課程的構建與實施細化了學校德育的內容,豐富了學生生命素養的內涵,提升了學生面對生活的技能與方法,有效促進了學生生命個體的自我成長和初步社會化,為學校以生為本的新時代德育添加了亮麗的青春底色。
【孫建鋼,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郁達夫中學書記、校長,高級教師;汪淑霞,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郁達夫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