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實現后我們的生活又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峰值不再增長,意味著中國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達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長,并逐漸下降。
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前,中國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產業調整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碳達峰、碳中和將重構產業格局,我們的生活將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1
如何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可以采取以下兩方面的措施:一是減少碳排放量,通過采用清潔技術、能源替代等手段降低碳排放,從而向“達峰”目標靠近。二是通過生物措施和其他手段增加碳的捕獲和存儲。
控制碳的排放量有幾個重點:第一是從排放強度的角度去考慮,要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第二是改變我們的產業結構,我國當前經濟中重化工業和高能耗產業仍占據著重要比重,這是我國在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必須解決的核心矛盾。第三是在經濟持續發展的進程中必然要消耗一定能源的前提下,需努力降低化石能源在我國整個能源中的占比,這是一個艱巨的挑戰。我國本身化石能源稟賦是富煤缺油少氣,2019年煤炭在所有的能源消耗中的占比達到58%左右。雖然我們的資源稟賦和當前的能源供給結構給我們帶來了巨大挑戰,但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除了減少排放量之外,對已經發生的碳排放需要進行捕獲,目前看有兩個主要的渠道:第一是在發生碳排放的源頭點,比如發電廠、化工廠或者其他制造業工廠,對集中排放的碳進行捕獲和儲存,也即通過CCS技術(將CO2從工業或相關排放源中分離出來,輸送到封存地點,并長期與大氣隔絕的過程)大幅降低碳排放。目前CCS技術最大可以實現90%的碳排放降幅,但是成本較高,大規模應用還有待技術的進步。第二,還有一些碳會游離到大氣中,可以通過建設碳中和林、提高存量森林資源碳吸收能力等辦法去捕獲游離的碳排放。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3%,但是單位面積對應的森林蓄積量和碳吸收能力還有不小的提高空間。總體而言,碳捕獲的技術和激勵機制目前還存在很多挑戰,迫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2
碳達峰、碳中和首先改變的將是能源產業格局。在我國能源產業格局中,產生碳排放的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總量的84%,而不產生碳排放的水電、風電、核能和光伏等僅占16%。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就要大幅發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構必然是大勢所趨。目前,我國光伏、風電、水電裝機量均已占到全球總裝機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無論在投入還是規模上都領跑全球。
如果到了2060年,中國實現碳中和,核能的裝機容量是現在的5倍多,風能的裝機容量是現在的12倍多,太陽能會是現在的70多倍。一個巨大的產業發展空間將會被打開,在產業鏈的細分領域,將產生眾多的新興產業,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碳達峰、碳中和還將重構整個制造業,中國的所有產業將從資源屬性切換到制造業屬性。舉個例子,就拿手機產業來說,如果要實現碳中和,負責組裝的企業要實現碳中和,為其提供零部件和原材料的環節要實現碳中和,為其提供芯片的企業也要實現碳中和,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實現碳中和。這就會讓產業鏈形成一個新的標準。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全球制造業的產業鏈將進行新的國際合作、國際分工、形成新的產業格局。?
到了2060年,中國實現碳中和,光伏、風能聚集的中西部地區將會成為最主要的能源輸出地之一。中西部地區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的角色,將被重新定義。
碳達峰、碳中和就是綠水青山。當碳中和實現的時候,中國的森林一年生長量要達到10億立方米,比現在翻了一倍還要多,森林覆蓋率穩定在30%左右,中國的生態環境將發生一次質的飛躍。
在能源方面,一旦碳中和實現,中國會擺脫對外部能源進口的依賴。碳中和的背景下,“石油地緣政治時代”被完全打破,傳統石油出口國將面臨全面利益喪失。國際競爭的焦點也將逐漸轉移到低碳技術價值鏈的控制上,新能源和低碳技術的價值鏈將會成為重中之重。
3
碳中和已經悄然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咖啡杯的吸管被可翻蓋直飲代替,塑料吸管也被環保可降解吸管代替。類似的變化還有很多。40年后,地球正迎來一個碳中和的世界。我們可以暢想一下,到了2060年:
我們的后輩可能已經不太知道煤炭長什么樣了,他們大多數會住在屋頂的瓦片或者墻壁就會吸收太陽能發電的建筑里;
中西部大片的光伏和風力發電景象將會是重要的旅游景區;
燃油車不見蹤影,無人駕駛電動車大行其道;
秸稈用品成為塵封的歷史;
綠色將成為主色調,空氣里都是清新的樹木的味道。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和我們每個個體都息息相關。及時關電腦、打開一扇窗、自備購物袋、種一棵樹……只要你學會做減法:減排、減污、減負、減欲、減速,就能為碳中和、碳減排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文綜合自人民日報、央視財經、西安生態環境公眾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