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 李建偉
關鍵詞:頑固性面癱;中藥;浮針;療效
【中圖分類號】 ?R2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5--01
在臨床神經科中,面癱屬于常見且多發疾病,又稱為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該病癥是一種非特異性面神經炎性反應。此類患者發病后,經治療4w仍具有面癱癥狀,如面部肌肉痙攣、眼瞼閉合不良、口角下垂、口眼歪斜等則為頑固性面癱,此時患者病情遷延難愈,且治療難度增大,且對患者生活質量存在嚴重影響【1】。該病癥在中醫學中所屬范疇為“口癖”、“口眼歪斜”,主要面部筋脈失養、氣虛血瘀、正氣不足、外感風寒之邪、肌肉遲緩不受所致,所以治療以祛風散寒、溫經通絡、益氣活血為主【2】。而在治療此類患者時,中醫針灸、中藥口服、浮針等治療優勢獨特,其中浮針治療可實施掃散,能顯著提升療效,從而改善患者病情【3】。因此本文以50例頑固性面癱患者為例,時間為2019.05-2020.10之間,回顧性分析患者全部資料,即探討了頑固性面癱采取中藥聯合浮針治療的療效,現做下述闡述: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以50例頑固性面癱患者為例,時間為2019.05-2020.10之間,回顧性分析患者全部資料,各項信息經統計軟件處理:其中男性、女性、年齡均值分別為25例、25例、(43.6±10.5)歲(區間11-55歲)。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
1.2方法
所有對象均接受中藥聯合浮針治療,具體為:(1)中藥治療:采取補陽還五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組方為大棗12個、生姜6g、紅花5g、桃仁10g、地龍10g、川芎10g、赤芍10g、當歸15g、白芍15g、桂枝10g、黃芪30g。隨證加減:胃納減、舌苔稍后加石菖蒲、茯苓、蒼術;麻木感重加葛根、天麻;顯著血瘀加郁金、雞血藤、丹參、川牛膝等。用水熬煎趨勢,1劑/d,分早晚2次溫服,療程為15d。(2)浮針治療:采用規格為M的一次性浮針,于顳部或面部頰車穴附近作為進針位置,朝額頭或右側口角方向進針,采用進針器避開血管向皮下進針,待到達前筋膜后,沿表皮以水平方向推進,確保針尖處于軟套管內,在凹槽內固定針尖,對患者有無顯著疼痛予以仔細詢問,之后開始掃散,可指導其做咧嘴、鼓腮、咬牙等動作,每個持續10s/次,醫者掃散同時進行,叮囑患者每隔10s后將面部主動放松,時間為20-30s。之后對針的方向做出調整,往回退針至皮下,針尖方向為上迎香或迎香,前推針芯,沿皮下推,長度恰當后將針芯退出并固定,指導患者嘟嘴、吸鼻等,掃散10s,之后將面部主動放松,各動作進行3-5次/個。向皮下往回退針,至恰當長度后,將針芯退出固定,指導患者抬眉、皺眉、睜大眼,掃散10s,將面部主動放松,各動作進行3-5次/個。總耗時30-40min。結束治療后抽出針芯,將套管留置,注意牢靠固定。留針4-6h,在套管留置期間鼎足患者切勿決裂運動,留針部位不能沾水,若有異常感覺如疼痛,則可自行出針。治療3次/w,2d/次,療程為15d。
1.3評價指標
觀察患者總有效率(評估依據為《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患者患側耳內、耳后乳突內壓痛完全消失,面肌功能復常,各癥狀全部消除為治愈;患者眼瞼正常閉合,患側耳內、耳后乳突內壓痛消失,口眼歪斜顯著改善為顯效;患者閉目不完全,患側耳內、耳后乳突內壓痛減輕,口眼歪斜減輕為好轉;無效為不滿足前述3項條件。),對比治療前后患者生活質量(工具采用SF-36量表【5】,評估項目為4個功能因子,即物質、社會、心理、日常生活等功能,滿分為100分。)。
1.4分析數據
文中數據由統計人員處理分析并得出結論,工具為SPSS22.0軟件,計量、計數等結果資料用、t檢驗差異大小,分別用“x±s”和(%)表示結果,當P<0.05時,統計顯示差異明顯較大。
2. 結果
2.1治療效果
本組50例患者治療次數3-36(6.7±6.5)次,總有效率96.0%,其中無效2例、好轉5例、顯效11例、治愈32例,治愈率80.0%
2.2生活質量
表1中所示,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各評分均優于治療前(P<0.05)。
對于頑固性面癱,中醫學認為其發病與感受外邪、正氣不足、久病難愈、失治誤治等關系密切,所以治療需改善氣血,疏通局部經絡,再次濡養缺氧缺血組織。采用浮針治療患者則可達到這一目的,對于患者而言,浮針治療時可通過掃散改變疏松結締組織液晶狀態下的空間結構,可釋放生物電,產生壓電效應。同時此種方法可促進筋膜和肌肉修復,加速血液循環,從而有效緩解面癱癥狀。在患者治療期間聯合中藥治療,主要采取補陽還五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二者分別出自《醫林改錯·癱痿論》、《金匱要略》【6】等,前者組方為紅花、桃仁、川芎、地龍、赤芍、當歸、黃芪等,具有通絡、活血、補氣等功效;后者組方為大棗、生姜、桂枝、白芍、黃芪等,具有和血通痹、益氣溫經、祛風散邪、調養榮衛等功效。通過將中藥與浮針聯合使用,不僅能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療效確切,不僅能改善面部氣血運行,還可促進面肌活動,以進一步促進患者預后恢復,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本文結果顯示,本組50例患者治療次數3-36(6.7±6.5)次,總有效率96.0%,治愈率80.0%;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各評分均優于治療前(P<0.05)。可見,頑固性面癱采取中藥聯合浮針治療發揮著極大的優勢和價值。
綜上,頑固性面癱采取中藥聯合浮針治療的療效確切,即可促進患者恢復面神經功能,且安全可靠,還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可做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楊小林,蔡俊笙,孫健. 浮針治療頑固性面癱臨證經驗[J]. 中國醫藥導報,2019,16(1):134-137.
[2]李濤,李俐依,任景. 不同頻率浮針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觀察[J]. 新疆中醫藥,2019,37(3):37-39.
[3]李濤, 任景, 彭新. 不同頻率浮針治療頑固性面癱的療效觀察[J]. 針灸推拿醫學(英文版),2019,17(6):432-437.
[4]劉鳳強. 中藥內服、外用聯合電針綜合治療頑固性面癱臨床效果[J]. 養生保健指南,2018,(51):266. .
[5]王宏娟. 觀察中藥薰蒸、針灸聯合治療頑固性面癱的療效及對面神經功能的影響效果[J]. 東方藥膳,2020,(14):235.
[6]張林,王海. 點刺放血配合中藥結合針灸治療氣虛血瘀型頑固性面癱的療效觀察[J]. 中國保健營養,2020,30(26):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