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迪
【中圖分類號】 ?R2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5--01
經方即張仲景方,專指《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劑。學中醫而不學經方者,必難成大醫。經方組成簡單,但非常嚴謹。晁利芹老師主要從事《傷寒論》、《方劑學》教學與科研工作,在神經內科有10余年的臨床經驗,靈活運用經方,據典開方、擅方方合用加減診治各種疑難雜病。筆者有幸跟診學習,現將老師診治病例介紹于此。
1、神經性頭痛
陳某,女,33歲。頭痛十余年,每日須服用止痛類西藥才能控制癥狀,遍訪名醫服用中藥,也未能好轉,前來診治。刻診:頭痛如裹,因受風寒病情加重,手足冰涼,四肢不溫,口淡不渴,肢體困重,舌質淡,苔白厚膩,脈沉滑。辨為寒痰頭痛證,治當溫陽化痰,行氣止痛,給予麻黃湯與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方加味,麻黃10g,桂枝6g,杏仁12g,姜半夏15g,天麻10g,茯苓10g,陳皮10g,白術18g,川芎15g,炙甘草6g,6劑。二診:頭痛減輕,發作次數減少,復以前方6劑。三診:手足轉溫,以前方6劑。四診:頭痛基本解除,以前方6劑。五診:諸證基本消除,以前方6劑。六診:頭痛未再發作,以前方6劑。為了鞏固療效,以前方又治療20余劑。隨訪半年,一切尚好。
按:神經性頭痛多由精神緊張、生氣引起。主要癥狀為持續性的頭部悶痛、壓迫感、沉重感,多為兩側頭痛,兩顳側、后枕部及頭頂部或全頭部。根據頭痛如裹、苔白厚膩辨為痰濕,再根據手足不溫、因寒加重辨為寒,以此辨為寒痰頭痛證。方以麻黃湯溫陽散寒,通竅止痛;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健脾燥濕,化痰息風止痛,加川芎活血行氣,通絡止痛。
2、腦梗
盧某,男,65歲,鄭州人。3年前腦梗住院,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可諸多癥狀表現仍然沒有解除,出院至今多次服用中西藥,可癥狀改善不明顯。刻診:頭痛,感覺障礙,左側偏癱,不能自主行走,肌肉痛如針刺,頭昏,頭暈目眩,語言蹇澀,手足麻木,大便干結,舌質暗紅瘀紫,苔薄黃,脈澀。辨為瘀熱阻竅夾氣虛證,治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兼以益氣;給予桃核承氣湯與桃紅四物湯合方加味,桃仁10g,大黃12g,桂枝6g,炙甘草6g,芒硝6g,生地黃6g,川芎3g,炒白芍6g,當歸6g,紅花6g,黃芪60g,6劑。二診:頭痛減輕,以前方6劑。三診:手足麻木略有好轉,以前方6劑。四診:大便干結通暢,頭暈目眩消除,以前方減大黃為3g,6劑。五診:肌肉疼痛基本消除,以前方6劑。六診:病情趨于穩定,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150余劑,能夠自主行走。為了鞏固療效,將前方變湯劑為丸劑,鞏固治療半年。隨訪1年,一切尚好。
按:腦梗死指因腦部血液循環障礙,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患者常有偏癱、感覺障礙、惡心、嘔吐等癥狀。根據頭痛、肌肉痛如針刺辨為瘀血,再根據舌質暗紅、苔薄黃辨為熱,因手足麻木、頭暈目眩辨為氣虛,以此辨為瘀熱阻竅夾氣虛證。方以桃核承氣湯瀉熱祛瘀;以桃紅四物湯活血涼血,補血榮筋,加黃芪大補脾胃之氣,生化氣血。
3、面癱
趙某,女,63歲,口眼斜三月余,即住院治療2周,先用西藥、又用針灸,繼之服用中藥等,但未明顯好轉,近來又因疼痛前來就診。刻診:口眼斜,閉口鼓氣漏氣,額紋消失,口角流水,面肌抽搐,惡風汗出,口渴,面部發熱,面肌至耳跟處疼痛,因寒疼痛加重,舌質紅,苔黃膩,脈浮弱,辨為衛氣虛弱,痰熱生風證,治當益氣固表,清熱化痰,息風止痙;給予黃芪桂枝五物湯、白虎湯與牽正散合方,黃芪10g,白芍10g,桂枝10g,生姜18g,大棗12枚,知母18g,石膏48g,炙甘草6g,粳米18g,全蝎6g,白附子6g,白僵蠶6g,6劑。二診:閉口鼓氣漏氣略有減輕,以前方6劑。三診:惡風汗出止,面肌至耳跟疼痛基本消除,以前方6劑。四診:口眼斜基本消除,以前方6劑。五診:諸證解除,為了鞏固療效,以前方治療12劑,口眼斜痊愈。隨訪半年,一切尚好。
按:面癱,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一種常見病,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根據汗出惡風、面肌至耳跟處疼痛因寒加重辨為寒,再根據閉口鼓氣漏氣辨為氣虛,因面肌抽搐辨為風動,又因口渴、面部發熱辨為熱,更因苔黃膩辨為痰熱,以此辨為衛氣虛弱,痰熱生風證。方以黃芪桂枝五物湯益氣固表,發汗祛風;以白虎湯清瀉積熱;以牽正散祛風化痰止痙。
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老師的中心思想,活用經方必須具有創新的思維,只有活用好經方,在組方上,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而隨證加減,或調整經方藥物的劑量或劑型,從而達到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作為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者、守護者、發展者,在最大程度上減輕病人痛苦,用最佳治療效果消除病人疾患。35D0D324-C69F-4DC1-902C-29E38624CF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