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

摘 要:走進豐富、靈動、新鮮的部編版語文教材,不難發現,這套教材最突出的特點是“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結構,本文就是結合三年級上冊教材,談新教材、新樣態、新策略。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把人文主題和語文知識的要點,按照一定順序落實到各個單元中。如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8個單元中,有6個這樣的雙線組織結構的普通單元和2個單線組織結構單元,其中第四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這兩個單元就是這冊書的最新的變化和亮點。
一、普通單元內部新樣態
在普通單元里,與一二年級不同的部分,就是每單元前面都安排導語部分,呈現了兩個內容: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每個單元的導語都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包括知識點和能力點的提示,更便于老師把握。
三年級統編語文教材變化很大,增加了略讀課文,這樣課文就分為精讀課和略讀課。略讀課文中出現了新添加旁批的小提示,它提出要求學生思考的問題或相關的學習建議。精讀課文不僅文字精美,而且課后習題的設計新增了“閱讀鏈接”、“資料袋”、“小練”、“選做”等欄目,這些習題都是圍繞“朗讀理解”、“積累運用”、“拓展實踐”等維度進行設計的,體現了課文的教學主線,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這重要的樣點,促成高效課堂。
以上是普通單元六個板塊中導語和課文這兩個板塊的變化,單元的其他板塊的變化和一二年級相比,變化并不是很大。
二、變化單元內部新樣點
單線結構的有閱讀策略單元和習作單元,這兩個單元又有哪些新樣點呢?
(一)走進閱讀策略單元。三年級上冊閱讀策略單元中編排了預測單元,這個單元的編排體例不同于其他單元。先安排一篇精讀課文,引導學生學習預測策略,接下來安排了兩篇為呈現結尾的課文,引導學生運用預測策略進行閱讀。
1、確定主題,明確策略
在語文課標中提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思考”的習慣。教師要從三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以及思維水平出發,引領學生借助題目插圖、借助反復出現的語句、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操作性很強的具體策略,來學習預測一些基本方法,達成“學習預測,引領思維,快樂閱讀”的目標。
2、理清思路,確定重點
教學中,要從單元導讀入手,圍繞內容與策略兩個方面緊緊抓住猜測與推想,來設計單元整體教學思路,借助課文內容旁批和課后活動的呈現方式,提示預測的有課題、插圖、內容等線索,強調預測時要有依據,同時也強調預測的內容可能跟故事的實際內容不一樣等等。這樣一個思維推理過程。引導學生不僅要了解文章的情節,還要回溯思考自己的閱讀思維過程,不斷豐富閱讀經驗,更好地遷移運用于今后的閱讀實踐。因此,在組織本單元閱讀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對預測策略的把握,不要局限于講解課文和理解內容,關鍵是突出預測策略,充分關注并讓學生呈現推想的過程。
3、抓住關鍵,掌握策略
本單元三篇課文的預測策略需要運用不同的技術,第一篇精讀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涉及到讀前、讀中、讀后的預測與情節的運用。
第二篇略讀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涉及到線索預測與生活常識的有機結合。
第三篇略讀課文《不會叫的狗》涉及到的則是內容的預測,無論是精讀課文還是略讀課文,都需要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并不斷回顧與修正自己的思維過程,讓一邊閱讀一邊預測成為常態,成為習慣。
教學時,教師一定不要脫離教材,要準確把握課前提示和課后習題的作用,要根據教材具體內容和具體的學情,來定具體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時關注文章的重要內容和細節,同時借助旁批中學習伙伴的思維過程,不斷完善自己的閱讀行為。后面的兩篇課文都沒有在教科書當中呈現一個完整的內容,教師就要運用前面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來預測后面的情節。所以精讀課文學習方法,略讀課文運用方法,目的都是共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走進閱讀策略單元。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每冊都獨立編排一個以培養習作能力為主要目標的習作單元,它的設立豐富了語文教材單元組合的形式,是教科書編撰史上的一個創舉。與普通單元相比,習作單元自成體系,有其獨特的編排意圖和教學價值,需要教師準確把握。
1、關注習作單元精讀課文
每個習作單元的課文分為兩類:一是精讀課文,一是習作例文。這兩類課文各有其不同特點與價值擔當。習作單元中的精讀課文,主要承擔“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兩大功能。至于整體感知、生字教學、朗讀訓練、遷移寫話、綜合作業等常規讀寫作業,則不再涉及。教學時不要偏離編排意圖,要圍繞單元目標來設計,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辜負編者用意。
2、重視習作例文最大意義
理解編排習作例文的目的,在于給學生習作提供直接的、直觀的“例子”。教師要結合例文的旁批,進一步明確這是在哪些方面為學生提供的示范,就像學生習作普遍存在“寫不長”的困難,就可向例文學習表達技巧。
如《我家的小狗》寫小狗和火車賽跑,小狗跑不過火車時的叫聲,作者就提出疑問,并進行了推測;《我愛故鄉的楊梅》寫楊梅酸中帶甜的原因,作者就做出了自己的分析,也是寫想法。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相關語段,讓學生在共讀例文中發現作者在寫觀察收獲時,不僅描寫觀察到的具體發現,還加入了自己觀察時的思考。在修改習作時,用上這種表達技巧,就能把觀察對象寫得更加清楚,讓人看得明白,也增強了表達的趣味性。
3、注重課后習題和旁批的特殊作用。
每篇精讀課文都設計了課后習題,每篇習作例文都有精到的旁批。這些課后習題與旁批,均指向對課文表達方法及其表達效果的感悟、品味,為學生能在自己的觀察與習作中遷移運用啟思、導航。
習作單元只有一個學習任務,即寫一篇習作。精讀課文是在閱讀中學習表達方法,交流平臺是要歸納梳理提煉方法,初試身手則是初步嘗試運用學到的方法,在學習習作例文時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學到的方法,最后形成本單元的習作成果。這些板塊的所有內容都是為了完成此次習作學習任務服務,一定要胸有全局,讓學生整體觀照。
對統編語文教材解讀、思考與探索,我們不會停歇,相信在老師不斷切磋,交流、反思中,語文教學定會漸入佳境,定會演繹出更多的教育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