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價值 宋向微

關鍵詞:尿液標本;尿沉渣;尿常規;尿液細菌培養
【中圖分類號】 ?R446.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5--01
所謂尿液標本檢查,是指臨床通過對患者尿液進行檢測側,使臨床醫師對患者腎臟、膀胱和輸尿管功能有更全面的了解,評估患者是否存在泌尿系統感染、炎性或出血等問題,因此在臨床各類常規的檢驗措施中,尿液標本檢查具有重要地位[1-2]。當前在進行尿液標本檢查時,主要包含尿沉渣、尿常規、尿液細菌培養等措施,其中尿液細菌培養屬于金標準,檢測結果準確,但尿液細菌培養方法不僅耗時較長,并且會耗費大量精力[3]。基于此,本次研究分析在實施尿液標本查時,采取尿沉渣聯合尿常規檢測,將尿培養檢查作為金標準,分析聯合檢測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對象:進行尿液標本檢查的患者;時間:2021.01-2022.01;例數:500例。男/女為321/179 ,年齡為35-75歲,平均(54.21±1.14)歲。
1.2 方法
尿沉渣:利用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實施檢測。在進行檢測時,需嚴格遵循設備的操作流程,檢測后,準確記錄患者紅白細胞數值。
尿常規:采集所有患者尿液標本。在檢測前,叮囑患者應認真閱讀“檢測須知”,對患者尿道口及外陰進行清潔,并做好其他準備。在自然排尿時,收集中段尿10-12mL,且在規定時間內,送到研究室。新鮮尿液標本需在2h內進行檢查,實施尿常規檢測。在涂片后,利用顯微鏡對患者尿常規指標實施檢查。
對所有患者進行尿液細菌培養,并將結果作為金標準。
1.3 觀察指標
(1)分析金標準檢測結果。
(2)對比尿常規檢查結果。血清亮氨酸陽性指標:>144μmol/L;PH值陽性指標:>7;尿量比重陽性指標:>1.025。
(3)分析尿沉渣、尿常規單獨檢測及聯合檢查診斷結果,與金標準對比。
2 結果
2.1 檢查結果分析
500例研究對象經檢測,金標準檢測結果為240例患者均為感染,剩余360例患者為其他疾病。
2.2 檢測結果對比
經檢測,尿沉渣檢測結果為246例患者均為感染患者,剩余254例患者為其他疾病;尿常規檢測結果為240例患者均為感染患者,剩余260例患者為其他疾病;尿沉渣聯合尿常規結果為242例患者均為感染患者,剩余248例患者為其他疾病。
尿沉渣檢測后敏感度為94.16%(226/240)、特異度為93.15%(240/260)、準確度為93.20%(466/500);尿沉渣聯合尿常規檢測敏感度為92.50%(222/240)、特異度為93.08%(242/260)、準確度為92.80%(464/500);尿沉渣聯合尿常規后敏感度為98.33%(236/240)、特異度為97.69%(254/260)、準確度為98.00%(490/500),詳見表2。對比結果,尿沉渣聯合尿常規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度均高于單項檢測結果。
3 討論
本次研究中,金標準結果為500例中240例患者出現感染問題。尿沉渣聯合尿常規后敏感度為98.33%(236/240)、特異度為97.69%(254/260)、準確度為98.00%(490/500),均在95%以上,高于單項檢測結果。
所謂尿沉渣法則是指,對患者尿液之中的有形成分實施檢查。在臨床檢查時,醫生可利用尿沉渣設備,對患者的尿液實施檢查,對其中的有形物質進行觀察后,分析患者當前的身體狀態,以及后期可能存在的問題。而尿常規檢查,是指臨床通過對患者尿液進行檢測側,使臨床醫師對患者腎臟、膀胱和輸尿管功能有更全面的了解,且其檢測所得數值也可反應患者是否存在泌尿系統感染、炎性或出血等問題,因此在臨床各類常規的檢驗措施中,尿常規檢查具有重要地位。
但需注意的是,上述兩種措施若單獨使用,便可能會對檢測結果準確度造成影響。例如尿蛋白陽性、尿液污染(陰道分泌物以及精液等物質)、藥物(慶大霉素、呋喃坦啶等藥物),以及患者自身對飲食習慣,均會對尿常規檢測造成影響,出現假陰性或假陽性反應。另外,患者如果在膀胱之中尿液儲蓄時間較長,并且尿液稀釋度較高等因素,也會使尿液之中尿常規質檢測準確度較低,出現假陰性問題。或在單獨采取尿沉渣檢查時,如果檢測人員出現馬虎,或其他客觀因素問題,也會對檢測的準確度造成一定的影響。
綜上所述,臨床在對尿液標本進行檢查時,應采取尿沉渣聯合尿常規措施進行檢測,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度。
參考文獻:
[1] 康星星, 劉娟. 尿干化學分析儀,尿沉渣分析儀和尿沉渣鏡檢聯合應用在尿液紅細胞檢測中的意義[J]. 陜西醫學雜志, 2021, 50(10): 1289-1291.
[2] 李芙蓉, 陳鳴, 張艷,等. 上海周浦地區尿液NMP22陽性與尿常規檢查和血液檢查的多因素分析[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20, 17(11): 1515-1519.
[3] 杜穎、馮景、楊傳信、等. 尿常規及尿液定量分析參數在早期尿路感染經驗性用藥中的應用[J]. 檢驗醫學, 2020, 35(10): 1046-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