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華

關鍵詞:經全腦血管造影術引導神經介入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治療效果;血管再通率;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74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5--01
近些年,伴隨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的推進,缺血性腦血管病正逐漸發展為死亡率僅此于癌癥的疾病,血液中的血紅蛋白可與氧氣結合,并隨著血液循環將氧氣輸送至全身臟器組織以維持臟器組織正常功能,而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是由于患者腦動脈狹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血液中的氧氣難以輸送至腦組織,腦組織因缺血、缺氧逐漸軟化、壞死,全腦血管造影術可明確缺血性腦血管病病變部位,近些年,部分醫學研究者提出對于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開展經全腦血管造影術引導神經介入治療以提升治療效果[1]。本次研究為論證上述觀點,比較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64例分別行藥物治療以及經全腦血管造影術引導神經介入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治療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實驗組32例經全腦血管造影術引導神經介入治療患者中,男、女性患者例數各為16例、16例,患者年齡在54歲~80歲、平均年齡(68.61±1.45)歲。對照組32例患者中,男、女性患者例數各為17例、15例,患者年齡在58歲~80歲、平均年齡(68.64±1.4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數據無明顯差異(P>0.05)。
1.2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結合其顱腦CT、MRI等影像學檢查均確診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本次研究具體治療方法實施前均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排除標準:(1)排除非首次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入院系統治療患者。(2)排除合并全身皮膚疾病與血管疾病患者。(3)排除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患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患者阿司匹林每日口服100mg。氯吡格雷每日口服75m,尿激酶20000U/kg與50mg 0.9%氯化鈉注射液液混合后靜脈給藥,每次給藥均在60min內靜脈滴注完g,上述藥物每日均口服給藥一次。
1.3.2實驗組患者行經全腦血管造影術引導神經介入治療,患者局部麻醉起效后采取Seldinger穿刺次數經股動脈實施穿刺,5F導管置入主動脈弓后注射20-30mL碘造影劑,結合患者全腦血管造影結果明確腦動脈狹窄部位置。將20萬尿激酶與20mg 0.9%氯化鈉注射液混合后沿著微量泵導管泵注入至病變部位,每分鐘尿激酶注射給藥速度為1ml/min,同時抽吸血栓并對動脈狹窄部位實施球囊擴張,該組患者術后參考對照組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藥。
兩組患者均持續用藥7天。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管再通率,此外,應用NIHSS量表以及SF-36量表分別判斷患者神經功能以及生活質量,其中NIHSS量表1-42分伴隨評分的提升,患者神經功能損傷情況逐漸加重,SF-36量表1-100分伴隨評分的提升,患者生活質量也隨之提升。
1.5統計學處理
SPSS21.0版本軟件處理結果中相關數據,“(x±s)”用“t”驗證,“(%)”用“X2”驗證,P<0.05表示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實驗組治療后有30例血管再通,對照組治療后有24例血管再通,實驗組血管再通率87.50%(28/32)顯著高于對照組62.50%(20/32),X2=5.375,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NIHSS量表得分與治療前相比均降低且實驗組患者降幅大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后SF-36量表得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提升且實驗組患者提升幅度大于對照組,見表1。
3討論
缺血性腦血管病傳統治療方式為抗凝、靜脈溶栓,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為常用抗凝藥物,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可提升纖溶酶活性,以達到降解血栓、疏通阻塞腦動脈血管,改善腦部血運,縮小腦組織壞死面積的作用,但是起效較慢[2]。全腦血管造影術可在短時間內明確腦動脈梗阻部位,而后對于病變部位直接治給予尿激酶,在提升局部尿激酶給藥濃度的同時,可避免尿激酶對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造成的影響,使被梗阻腦動脈血栓快速溶解,同時聯合抽吸血栓、球囊擴張以提升血管再通率[3]。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療后神經功能、生活質量均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經全腦血管造影術引導神經介入治療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林道云,陳高俊,華如鵬,等. 經全腦血管造影術引導神經介入治療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療效分析[J].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21,18(6):35-38.
[2] 宋興偉.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聯合神經介入溶栓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效果觀察[J]. 醫藥前沿,2020,10(36):164-165.
[3] 崔曉亮. 全腦血管造影術及神經介入治療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保健營養,2019,29(31):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