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景小

摘要: 目的 研究重度脫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LIDP)使用經椎板間入路(PEID)脊柱內鏡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自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選取35例重度脫垂型LIDP患者,所有患者均給予PEID脊柱內鏡治療,對手術治療后臨床效果進行分析,以數字疼痛評分量表(NR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協會評估量表(JOA)評估兩組腰椎功能,使用日常生活量表(ADL)評估患者生活質量。結果35例患者均順利摘除脫垂髓核組織,手術時間為50~90(71.25±6.38)min;術后未出現硬膜囊、神經根損傷等其他嚴重并發癥;MacNab療效評分:優18例,良16例,可1例,優良率為97.14%。術前、術后1個月、3個月NRS評分呈逐漸下降趨勢,JOA、ADL評分呈逐漸升高趨勢(P<0.05)。結論 對重度脫垂型LIDP患者給予 PEID脊柱內鏡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可顯著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促進其腰椎功能恢復,且并發癥發生率低,安全性高,進而改善預后,提升其生活質量,值得借鑒。
關鍵詞: 經椎板間入路脊柱內鏡;重度脫垂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并發癥;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681.5+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5--01
腰椎間盤突出癥(LIDP)是臨床常見病癥,患者常伴嚴重下腰疼痛、下肢放射痛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目前針對重度脫垂型LIDP,臨床多采取手術治療,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不斷發展,經皮脊柱內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因微創、術后恢復快等逐漸成為治療重度脫垂型LIDP首選,目前針對該術式,常見手術入路包括經椎間孔入路(PETD)、經椎板間入路(PEID),不同手術入路治療具有不同的臨床效果。PETD多用于中央型、極外側型LIDP等,而針對重度脫垂型LIDP,因骨性結構的阻擋與狹小的椎間孔操作空間,極易造成手術失敗[2]。PEID可有效彌補這一缺點,尤其是在處理L5~S1節段時,能夠不受高髂棘影響,經過PEID建立手術通道,促使脫垂的髓核組織順利摘除[3]。因此本文就本院選取的35例重度脫垂型LIDP患者進行分析,研究PEID脊柱內鏡治療的臨床效果,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選取的35例重度脫垂型LIDP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入組標準[4]:(1)均確診為重度脫垂型LIDP,影像資料提示脫出髓核向下超過下一腰椎的椎弓根下緣或向上超過上一腰椎的椎弓根下緣;(2)非手術治療≥4周無效或癥狀加重者。排除標準:(1)伴肝、腎等其他器官功能衰竭;(2)與患者溝通存在障礙;(3)基礎疾病嚴重與其他原因無法手術者。35例患者中男、女各21、14例,年齡在30~70(45.62±5.48)歲;病程1~24(16.35±2.14)個月;均為單節段重度脫垂。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PEID脊柱內鏡治療,協助患者取俯臥位,取全麻,盡量屈髖屈膝,以減輕腰椎前凸。在C臂機透視定位手術節段同時進行標記,穿刺點選擇棘突旁開0.5cm,取7mm將皮膚、皮下、深筋膜等切開,鈍性放入逐級擴張器,隨后經過擴張器置入工作套管,斜面朝向黃韌帶,將擴張器移開,將內鏡操作通道放入。依據髓核脫垂靶點,在內鏡下使用可視化環鋸實施椎板擴大,充分暴露黃韌帶,以鈍頭的分離探針或籃鉗縱行分開黃韌帶,隨后將硬膜囊與神經根充分暴露,沿神經根找出脫垂髓核,并摘除,隨后檢查病變椎間隙,椎管中若伴殘留游離髓核碎片,并將其摘除,直至神經根與硬膜囊充分減壓。使用射頻對纖維環成型,對神經根與硬膜囊搏動情況進行檢查,搏動佳同時椎管中無殘留髓核后,方可結束手術。術畢縫合切口并以無菌創可貼覆蓋。
1.3 觀察指標
對術后恢復情況進行檢查,統計手術時間,并觀察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以腰椎功能MacNab評定標準[5]對治療后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優:無痛、可參加正常活動;良:癥狀輕、偶發疼痛,可參與調整好的活動、工作;可:功能障礙有一定改善;差:術后癥狀反復發作,需再次進行手術治療。有效率=(優+良)/總例數*100.00%。術前、術后1個月、3個月進行隨訪,以數字疼痛評分量表(NR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量表0分:無痛,1~3分:輕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10分:劇痛。使用日本骨科協會評估量表(JOA)[6]評估患者腰椎功能,分值0~29分,分值越高腰椎功能越佳。使用日常生活量表(ADL)評估患者生活質量,量表包括穿衣、上下樓梯、進食等項目,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佳。
1.4 統計學處理
全文選擇SPSS 20.0程序處理,x±s表示計量數據,多組間采取F(方差)檢驗,%表示計數數據,選擇χ2檢驗,組間存在差異以P<0.05表達。
2 結果
2.1 手術效果
35例患者均順利摘除脫垂髓核組織,手術時間為50~90(71.25±6.38)min;術后未出現硬膜囊、神經根損傷等其他嚴重并發癥;MacNab療效評分:優18例,良16例,可1例,優良率為97.14%。
2.2 不同時間段NRS、JOA、ADL評分對比
術后1個月、3個月NRS評分均低于術前,JOA、ADL評分均高于術前,且術后3個月NRS評分低于術后1個月,JOA、ADL評分高于術后1個月(P<0.05),見表1。
3 討論
LIDP是臨床常見病癥,手術是治療LIDP主要方式。近年來,隨著微創理念不斷深入,微創脊柱內鏡下髓核摘除術得到迅速發展,創傷小、住院天數短、功能康復迅速,并發癥少,可提高患者滿意度,已逐漸替代傳統開窗髓核摘除術治療[7]。BF228788-F9D0-42CF-96D1-9FF2E248D54A
目前針對微創脊柱內鏡手術,多采取PETD、PEID兩種手術入路,其中PEID脊柱內鏡術結合了微創技術與開放手術減壓優勢,針對伴開放腰椎術經驗的醫師更易適應鏡下操作。L5~S1節段是天然大骨窗,直接采取PEID可順利摘除突出髓核,且還可處理上一節段脫出的髓核組織。相關研究顯示,PEID脊柱內鏡可在可視化環境下進行操作,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同時無需將椎弓根與關節突等骨性結構切除,因此幾乎不影響脊柱穩定。且PEID脊柱內鏡下解剖關系更為清晰,能夠依據需要采取椎板擴大成型,套管能夠移動到達靶區,有利于觀察游離的髓核骨質,促使減壓更為徹底;且經過椎板開窗擴大椎管容積,以此減輕神經根張力,進而盡可能預防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術后康復速度。本文研究得出,35例患者均順利摘除脫垂髓核組織,手術時間為(71.25±6.38)min;術后未出現硬膜囊、神經根損傷等其他嚴重并發癥;MacNab優良率為97.14%。表明給予重度脫垂型LIDP患者PEID脊柱內鏡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促進其預后恢復,且可減少并發癥發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同時本文研究得出,術前、術后1個月、3個月NRS評分呈逐漸下降趨勢,JOA、ADL評分呈逐漸升高趨勢,由此得出,PEID脊柱內鏡治療可減輕患者疼痛程度,促使其腰椎功能恢復,進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將PEID脊柱內鏡應用于重度脫垂型LIDP患者治療中,可確保治療效果,促進其預后恢復,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減輕疼痛程度,且并發癥發生率低,確?;颊哳A后恢復,為其日后生活質量提升提供保障,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宋曉磊,王紅建,黃鵬博,等.經皮內鏡椎板間開窗與椎間孔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比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21,21(5):405-409.
[2]吳從俊,李濤,張同會,等.側臥位與俯臥位椎板間入路椎間孔鏡治療單純L5/S1椎間盤突出癥的對比研究[J].中國內鏡雜志,2021,27(7):6-12.
[3]董建國,劉廣輝.椎板間入路經皮內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治療L5~S1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及患者術后再手術的危險因素分析[J].頸腰痛雜志,2021,42(3):346-348.
[4]王洪偉,李鎧湘,王青云,等.基于MRN測量分析經椎板間隙入路內鏡下腰椎間盤髓核摘除術的臨床意義[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21,36(7):692-695.
[5]潘文明,楊金華,張濤,等.PEID與PETD治療L5S1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21,36(9):974-976.
[6]鐘瓊,楊俊,冉兵,等.CT引導下保留黃韌帶椎板間入路脊柱內鏡手術治療L4-5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21,27(4):305-307,311.
[7]姜宇,袁磊,郭昭慶,等.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治療經皮內鏡腰椎間盤切除術后復發性單節段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21,21(1):41-46.BF228788-F9D0-42CF-96D1-9FF2E248D5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