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芳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就是教師用自己的言傳身教、慈愛之心去喚醒一顆幼小的種子,用自己的真實行動來慢慢影響它,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學生時代的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懵懵懂懂。那個雷雨交加的黑夜,是全身濕透的應老師點亮的那根蠟燭,指引了我努力的方向,讓我堅定的想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之后,奔著這個目標奮力前行,我如愿考上師范大學,有幸加入永中這個大集體,踏上三尺講臺。
教師角色的我,起初以為,教育的樣子應該是:學生成績優異,自信上進;老師溫柔耐心,智慧從容;班級團結友愛、互幫互助。一言以蔽之,做一個好老師,教一群好學生。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記得剛入行時,我天真的以為老師只要自己認真備好每堂課,批改好每次作業,就能在教學上得心應手。而事實是,往往一堂課下來,總有那些個開小差、侃大山、打瞌睡,以及作業不認真完成的同學,讓我頭痛不已卻又無計可施。
我不禁捫心自問:教育的真諦是什么?教師的魅力又是什么?
一日讀書,看到我國當代教育家林崇德教授的一句話,受益匪淺。他說:愛是師德的靈魂,熱愛學生是一種心態,一種責任,一種智慧;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教學過程中原來缺少的是師德的靈魂——愛。只有傾注了愛的教育,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往后的日子里,我試著找開小差的同學交流了解情況,作業完成不好的同學批改時多一些積極向上的批注,隨手撿起同學掉在地上的橡皮,見面打招呼時給一個會心的微笑,漸漸地,我和孩子們不再生疏,更多的像是忘年之交。
一次監考,我抓了兩個傳紙條舞弊的同學,巧合的是,新學年因教學班變動,我竟成了其中一位同學的科任老師。永遠記得第一次走進課堂看到她嫉惡如仇的眼神,課堂上攛掇鄰里聊天、不專心聽講似乎是她故意對我的報復。面對此情此景,我氣憤不已,本打算放棄她。然而,另一個聲音又提醒我——愛是師德的靈魂。于是,我課堂上特意留心關注她,在作業里夾帶小紙條留言交流,一次無意的作業封面對話讓她對我不再心存芥蒂。從此,課堂上少了一個調皮搗蛋的身影,多了一雙專注的眼神。她還經常向我咨詢補差方法,學習更加積極主動了。
臨近高考,講臺邊位置上那個樂觀開朗的張同學上課經常走神,變得少言寡語。課余我找到她聊她喜歡的偶像釋放壓力,沒考好傷心留淚時我幫她拭干淚水,認真的做她的傾聽者。一日她說:“老師,我怎么感覺不到高考生的待遇,別的家長各種關心,而我爸媽已經快一個月沒有給我打電話了。”我給了她一個抱抱然后說:“丫頭,沒有哪對父母不關心自己孩子,只是愛孩子的方式不同,你爸媽也許只是想以平常的節奏不想給你太大的壓力。如果你有什么想向父母傾訴的,不介意的話,就把我當作你的父母來傾訴吧。”一席話讓這位同學深受觸動,漸漸地,我在她臉上又看到了久違的笑容。從教十一年,迷失過,努力過,終將堅定向前……
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有忠。”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我們為什么出發。只要我們初心如磐,高擎愛的大旗,做一個有溫度的老師,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教育長征中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