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杰

摘要:目的 明確創傷事件發生后院前急救應急策略的應用價值;方法 將39例創傷事件發生后自行或由同伴送入院接診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入院途中未接受任何院前急救;另將39例創傷事件發生后撥打120由救護車送入院,并由醫護人員實施院前急救應急策略的患者納入研究組,對兩組患者入院就醫期間急救停留時間、住院治療時間以及出院前預后評分等指標展開比較。結果 研究組患者入院后急救停留時間、住院治療時間更短,出院前預后評分更高,與對照組相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院前急救應急策略用于創傷事件院前救治中可最大程度保障患者性命,促其得到最有效治療。
關鍵詞:院前急救應急策略;創傷事件;院前救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59.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5--01
創傷作為突然發生的急性應激性事故,會讓患者于短時間內在組織器官以及心理方面受到嚴重損害。創傷事件發生后,傷者可能會因過于疼痛或大量失血等而陷入休克狀態,或因臟器功能嚴重受損而出現呼吸困難[1],或因肢體創傷而無法移動等,這些都需要醫護人員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并執行院前急救應急策略,否則可能會因隨意處理而讓創傷加重,增加救治難度,甚至錯過最佳治療時機[2]。為了進一步掌握院前急救應急策略在創傷事件中的開展價值,我院對收治的執行了院前急救應急策略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了整理歸納,現將相關情況進行簡要總結: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收治的因創傷經120轉運到院并實施院前急救應急策略的患者中選取39例作為研究組,其中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齡19-68歲,平均年齡(40.2±0.5)歲,打架傷8例、高空墜落傷9例、交通事故16例、刀刺、砍傷6例;另在同時間段內本中心收治的因創傷而自行或由同伴送入醫院未實施院前急救應急策略的患者中選取39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齡22-62歲,平均年齡(41.1±0.7)歲,打架傷5例、高空墜落傷8例、交通事故18例、刀刺、砍傷8例,兩組病患年齡、性別、創傷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自行入院或由同伴送入院,期間未實施院前急救應急策略。
研究組:經120轉運到院并實施了院前急救應急策略,具體內容為:
當接到120急救電話后,3min出車,期間和120熱線通話者聯系,明確傷者病情,指導通話者對傷者實施初步救治,并囑咐不可隨意搬動傷者,否則可能會出現2次損傷。抵達現場后立即實施搶救工作:(1)維持病患呼吸道暢通,上頸托做好創傷病患頸椎的保護,對病患呼吸與說話情況給予評估,若伴有氣道梗阻需實施解除處理,且及時吸氧;(2)做好心律、血壓測量,評估病患有無創傷失血性休克現象,并即刻進行補液通路創建,再根據情況作出合理應對;(3)對全身受傷部位進行檢查,明確傷者是否存在骨折現象,并做好固定;伴有開放性傷口者快速展開壓迫止血,做好體溫維持;(4)快速將病患轉運到醫院急診科,轉運途中做好病情的再次評估,意識清醒者做好心理安撫,并及時聯系醫生、檢驗科、手術室以及其它醫技科室,做好手術準備,人院后做好病患交接,并由專業醫師對病患傷情重新展開評估,配合做好各項檢查,準備開展手術。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入院就醫期間急救停留時間、住院治療時間以及出院前預后評分等指標展開比較。出院前預后評分經GOS(格拉斯哥預后評分)評定:1分代表死亡;2分代表植物生存只有最小反應;3分代表重度殘疾;4分代表輕度殘疾;5分代表恢復良好。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數據值經SPSS22.0統計學軟件展開處理,計量資料選擇(x±s)表示,由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根據下表1里數據結果可發現,研究組患者入院后急救停留時間、住院治療時間更短,出院前預后評分更高,與對照組相比更具優勢(P<0.05)。
3討論
院前急救即院外對危重癥病患實施的急救醫療活動,屬于急救醫學領域的重要范疇。創傷即因外部因素引起人體組織或器官遭受損害,引起創傷的因素相當多[3],包括高溫、暴力、放射線、寒冷、毒蟲等,任何年齡段人群皆可發生。隨著我國交通業、工業、農業與體育事業等的發展,創傷發生率持續升高,傷情嚴重且復雜,會為傷員生命安全帶來威脅。故而對創傷事件傷者執行院前急救應急策略非常重要。
在本文里我們通過對39例創傷事件傷者從接到120急救電話開始展開初步急救指導,進入現場后執行下一步的搶救治療,保障患者呼吸道暢通,加強心律血壓等生命體征監測,對患者受傷部位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應對,再在短時間內將患者轉運到醫院接受治療,最終發現所用的急救停留時間更短,出院前預后評分更高,住院治療時間更短,各項指標均優于自行或由同伴送入院接受治療的患者,這充分展現出了院前急救應急策略的應用價值,在臨床有推廣開展價值,有必要繼續大力推廣實施。
參考文獻:
[1]冷峰,馮嬌嬌,徐正梅,等.創傷急救醫聯體實施[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20,27(1):39-41.
[2]張葉.嚴重創傷急救護理進展[J].健康大視野,2020,5(6):298,297.
[3]田美鳴.急診科嚴重創傷急救與護理[J].東方藥膳,2020,9(8):115.0420F901-225B-4373-B3D7-95B37CAB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