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琳 徐晨

關鍵詞:皮下出血風險管理;冠心病監護室;抗栓治療;動靜脈穿刺
【中圖分類號】 ?R54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5--01
冠心病監護室的患者多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心房顫動等疾病,或者進行冠狀動脈支架植入等治療,均需要長時間使用抗栓治療,以保持血管通暢,改善預后。但是抗栓治療的過程中,藥物會打破原有凝血機制,因此出現皮下出血等風險事件的概率增加,而患者自身病情變化快,各類護理風險發生率高,并且密集的接受靜脈、動脈穿刺,使皮下出血的概率進一步增加,需制定相應的干預措施。皮下出血風險管理對護理質量進行持續改進,提升護理人員的出血風險意識,防范出血風險事件的出現,完善抗栓護理的護理流程,對于護理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1]。本文對皮下出血風險管理在冠心病監護室抗栓治療患者動靜脈穿刺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研究,內容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本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88例冠心病監護室抗栓期間動靜脈穿刺患者資料進行收集整理,以隨機抽簽法進行分組,對照組44例,觀察組44例,對照組男:女23:21,年齡最小40歲,最大80歲,平均年齡(60.12±3.76)歲,觀察組男:女22:22 ,年齡最小41歲,最大80歲,平均年齡(60.78±3.65)歲。分析兩組數據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措施,在接受穿刺時護士選擇條件較好的血管,穿刺快速、準確,成功后快速拔出針頭,對穿刺位置按壓1-3min,如凝血機制較差,適當延長按壓時間。
觀察組給予患者皮下出血風險管理,成立管理小組,對整個護理計劃、實施過程進行研究,查閱相關文獻,對護理計劃進行督導和質量監控。護理小組在設計護理計劃時需要對關鍵問題進行分析和管理,完善護理管理流程。在護理流程確定之后,對患者風險進行評估,將患者分為三個等級,將單純使用抗凝藥物患者設為Ⅰ級,使用兩種抗凝藥物患者設為Ⅱ級,使用3種以上抗凝藥物或者法華林、肝素患者設為Ⅲ級;對于Ⅰ級患者,在靜脈穿刺之后按壓5min,動脈穿刺后按壓7-10min,以2h/次的頻率對出血情況進行檢查,并以8h/次頻率觀察皮膚黏膜出血情況。對于Ⅱ級患者,在靜脈穿刺之后按壓7-10min,動脈穿刺后按壓15min,以1h/次的頻率對出血情況進行檢查,并以8h/次頻率觀察皮膚黏膜出血情況。對于Ⅱ級患者,在靜脈穿刺之后按壓10min,動脈穿刺后按壓20-30min,以0.5h/次的頻率對出血情況進行檢查,并以2h/次頻率觀察皮膚黏膜出血情況。
1.3臨床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動靜脈穿刺出血率,包括靜脈穿刺出血率和靜脈穿刺出血率。
1.4統計學方法
各觀察指標數據均為定性、定量資料,用n(%)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用(x±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經SPSS23.0統計學軟包統計分析后,若對比結果差異顯著且P<0.05。
2.結果
觀察組靜脈穿刺出血率2.27%低于對照組13.63%、靜脈穿刺出血率0.00%低于對照組9.09%,P<0.05,詳見表1。
3.討論
冠心病監護室患者進行外周動靜脈穿刺的概率高,但是反復穿刺容易對局部血管造成損傷,而抗栓藥物可使患者自身的血小板聚集能力下降,穿刺后發生皮下出血的概率高,出現拔針后滲血、皮下瘀斑和血腫,不利于后續治療,因此需要對皮下出血進行干預。上文數據分析可見,觀察組靜脈穿刺出血率2.27%低于對照組13.63%、靜脈穿刺出血率0.00%低于對照組9.09%,P<0.05。原因:皮下出血風險管理建立專業的護理小組,對患者風險進行分級,對于不同等級的患者給予不同的干預措施,在出血風險評級后進行相應的拔針操作和出血監控,提升護理人員自身的風險防護意識,保證各個流程的合理性,強調規避操作風險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出血的發生,提升護理質量[2];皮下出血風險管理對影響皮下出血的血管穿刺部位按壓方法、按壓時間進行干預,并強化對患者拔針后的巡視管理,將出血的監控延伸到治療的整個過程,對風險進行更好的控制,降低風險的發生率。皮下出血風險管理依據抗凝藥物的使用強度進行分級,做出出血風險評估,實用性強,并且操作簡單,對于風險的控制效果較好[3]。
綜上可見,對于在冠心病監護室接受抗栓治療的患者中,進行動靜脈穿刺期間給予皮下出血風險管理可降低穿刺出血率,可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于漫,袁彬彬,張慶偉,等.皮下出血風險管理在冠心病監護室抗栓治療患者動靜脈穿刺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17):2002-2005.
[2]金珊珊,周華,趙立新.皮下出血風險管理在靜脈血栓栓塞癥患者中的應用與評價[J].中國醫刊,2021,56(7):806-808.
[3]盧翠平.《靜脈采血最佳護理實踐》出版:靜脈采血后易出現淤血,出血和皮下血腫的原因[J].介入放射學雜志,2021,3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