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博文 黃芳 馬淑芳


摘要:目的 ?探究牙周炎對口腔種植修復治療牙列缺損患者種植治療后伴牙周炎對牙周指數及種植體存留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124例接受口腔種植修復牙列缺損患者臨床資料,以其是否伴有牙周炎分為對照組(n=71,單純牙列缺損)、觀察組(n=53,牙列缺損伴牙周炎),兩組患者均接受口腔種植修復治療,兩組患者均持續隨訪24個月,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24個月)牙周指數[牙齦乳頭指數(PIS)、菌斑指數(PLI)、出血指數(BI)、探診深度(PD)]、齦溝炎癥反應水平[基質金屬蛋白酶8(MMP-8)、C反應蛋白(CRP)、腫瘤細胞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種植體功能(語言功能、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舒適度、美觀度)、種植體留存情況。結果 ?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PIS、PLI、BI、PD水平與對照組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12個月、24個月觀察組PIS、PLI、BI、PD水平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MMP-8、CRP、TNF-α、IL-6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P>0.05);治療后6個月、12個月、24個月時觀察組MMP-8、CRP、TNF-α、IL-6水平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個月兩組語言功能、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舒適度、美觀度評分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12個月兩組語言功能評分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12個月、24個月時觀察組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舒適度、美觀度評分均較對照組低,且治療后24個月觀察組語言功能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時觀察組種植體留存率分別為100.00%、100.00%、96.67%,均于對照組100.00%、100.00%、100.00%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4個月觀察組種植體留存率為91.67%,較對照組98.72%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牙列缺損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治療中,若患者伴有牙周炎,會影響其牙周指數水平,增加其牙周炎癥反應程度,影響其牙齒功能,且會降低治療遠期種植體留存率水平。
關鍵詞: 牙列缺損;口腔種植修復;種植體留存率
【中圖分類號】 ?R781.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5--03
牙列缺損為口腔常見疾病,常因慢性牙周炎、齲病導致,影響患者咀嚼能力、語言功能、及外表美觀性。口腔種植修復在治療牙列缺損中具有恢復咀嚼效能高、美觀、舒適、不損傷天然牙等優勢。口腔種植修復治療基礎為軟硬組織質量,若患者伴有牙周炎,則會導致種植位點周圍鄰牙牙槽骨吸收、牙周組織支持能力下降等情況,增加種植體生物學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引發種植體松動、脫落等情況[1]。在患者接受種植體修復治療前,均應接受牙周基礎治療,控制炎癥反應程度,降低牙周炎對植體留存率的影響。目前牙周炎是否會影響牙列缺損患者的種植修復治療效果仍存在爭議。為此,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124例接受口腔種植修復牙列缺損患者臨床資料,以其是否伴有牙周炎分組,均保持2年隨訪,探究伴有牙周炎是否會影響其牙周指數及種植體留存率,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間124例接受口腔種植修復牙列缺損患者臨床資料,以其是否伴有牙周炎分為對照組(n=71,單純牙列缺損)、觀察組(n=53,牙列缺損伴牙周炎)。對照組男性38例(43顆)、女性33例(35顆),年齡35~71歲,平均(51.26±5.08)歲;觀察組男性28例(32顆)、女性25例(28顆),年齡34~74歲,平均(52.17±6.22)歲;兩組基礎資料相近(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兩組患者均伴牙列缺損;②經X線片檢查符合口腔種植修復治療標準;③觀察組均符合慢性牙周炎診斷標準[2];④觀察組種植前均接受系統牙周治療,炎癥反應得到有效控制;⑤臨床資料完整,可保持完整隨訪。
排除標準:①合并中重度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無法完成口腔種植修復治療;②實質性臟器嚴重功能障礙;③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血液傳染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⑤初期穩定性不佳,放棄種植。
1.3方法
基礎治療:所有患者接受口腔種植修復治療前,均接受牙周治療,包括齦下刮治、牙周袋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超聲波潔治等。基礎治療4周后,評估患者牙周狀況,牙結石、齦下菌斑完全清除,牙周軟組織及牙齦組織無充血、腫脹,探診無出血,牙周袋變淺后,開始進行口腔種植修復治療。
治療過程:①確定治療方案:3shape軟件進行種植位點設計,制作數字化導板;②種植體型號:種植體均為Straumann Roxolid鈦鋯合金種植體;③手術治療方式:常規消毒鋪巾,口內消毒,阿替卡因腎上腺素注射液(生產廠家:PRODUITS DENTAIRES PIERRE ROLLAND;批準文號:注冊證號H20110264)局部浸潤麻醉口內導板就位后,逐級備洞至預定深度及直徑,植入預定型號的種植體;根據初期穩定性選擇埋入式愈合或愈合基臺穿齦愈合;④術后3-6個月行二期手術或取模,完成修復;⑤術后處理:術后常規指導口腔衛生清潔;所有患者均持續隨訪至術后2年。
1.4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24個月)時牙周指數:①牙齦乳頭指數(PIS):鄰間乳頭超過鄰間隙高度1/2則為2分,鄰間乳頭未超過鄰間隙高度1/2則為1分,缺失為0分;②菌斑指數(PLI):取蘸有菌斑顯示液粘球,在患者牙齦間擠壓,使菌斑顯示液在牙面充分擴散后,指導患者清水漱口后,觀察紫紅色區域,并將顯示出的菌斑量化處理,并分別計0~5分,分別表示無菌斑、齦緣散在斑點狀菌斑、齦緣存在連續菌斑(菌斑寬度<1mm)、齦緣存在連續菌斑(菌斑寬度>1mm,<1/3牙冠)、齦緣存在連續菌斑(菌斑寬度>1mm,1/3牙冠≤寬度<2/3牙冠)、齦緣存在連續菌斑(菌斑寬度>1mm,≥2/3牙冠);③出血指數(BI):鈍頭探針探入患者牙齦溝、牙周袋內,以探診過程中及探診后出血情況進行量化積分,評分范圍0~5分,分別表示無出血(牙齦無炎癥反應)、無出血(牙齦有炎癥反應)、點狀出血、出血量向齦緣擴散、出血量較多且溢出齦溝、自動出血;④探診深度(PD):應用電子壓力探針探測結果為準;(2)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24個月)時齦溝炎癥反應水平,包括基質金屬蛋白酶8(MMP-8)、C反應蛋白(CRP)、腫瘤細胞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取一次性吸附紙收集患者齦溝液,浸泡30min后離心,收集洗脫液,均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3)比較兩組不同時間(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24個月)種植體功能,包括語言功能、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舒適度、美觀度,每項評分范圍0~10分,評分方式均為視覺模擬法,分數高表示功能水平高(或美觀度、舒適度水平高);(4)比較兩組不同時間(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24個月)種植體留存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x±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表示計數資料,t、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中數據統計計算過程均由SPSS 24.0軟件完成。
2.結果
2.1牙周指數
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兩組PIS、PLI、BI、PD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12個月、24個月觀察組PIS、PLI、BI、PD水平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齦溝炎癥反應水平
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MMP-8、CRP、TNF-α、IL-6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P>0.05);治療后6個月、12個月、24個月時觀察組MMP-8、CRP、TNF-α、IL-6水平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種植體功能
治療后3個月兩組語言功能、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舒適度、美觀度評分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12個月兩組語言功能評分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6個月、12個月、24個月時觀察組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舒適度、美觀度評分均較對照組低,且治療后24個月觀察組語言功能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3。
2.4種植體留存率
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時觀察組種植體留存率分別為100.00%、100.00%、96.67%,均于對照組100.00%、100.00%、100.00%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4個月觀察組種植體留存率為91.67%,較對照組98.72%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3.1 牙周炎對牙周指數水平影響
牙周指數為反映牙周炎程度主要指標,其指標維持在理想水平內,可為種植體提供良好軟硬組織支持,減少生物學并發癥的發生。本次研究對是否伴有牙周炎患者均維持2年隨訪,結果顯示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兩組PIS、PLI、BI、PD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6個月、12個月、24個月觀察組PIS、PLI、BI、PD水平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即患者在治療后3個月內,其牙齦指數水平均無明顯變化,維持在相對理想范圍內,但隨治療后時間延長,伴有牙周炎患者牙周指數水平出現顯著變化,表現為天然牙牙周袋加深、牙菌斑附著等狀態,分析原因為,在患者接受口腔種植修復治療前,兩組患者均接受基礎牙周治療,待患者基礎治療4周后,牙結石、齦下菌斑完全清除,牙周軟組織及牙齦組織無充血、腫脹,探診無出血,牙周袋變淺后,開始進行口腔種植修復治療,因此兩組患者在接受口腔種植修復時,其牙周狀態相近,且在種植修復后短時間內均接受局部抗菌藥物應用,因此在術后短時間內,可有效抑制牙周組織細菌滋生。但隨時間推移,受患者口腔衛生習慣、牙周維護質量等因素影響,可能會再次引發牙周組織細菌感染,影響其牙周組織健康狀態。牙周炎患者存在牙結石、牙菌斑狀態下,牙齦炎癥會破壞種植體頸部軟組織封閉,加速牙槽骨吸收,影響種植體穩定性,導致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因此觀察組患者治療后6個月開始,其牙周指數水平出現顯著負性改變。而隨其牙周指數水平升高,會進一步降低其種植體支持,并形成惡性循環。李冠娥[3]在對90例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及45例牙周健康牙列缺損患者,均實施種植體修復治療,結果顯示,伴有慢性牙周炎患者術后6個月開始,出現明顯牙槽骨吸收情況,盡管兩組患者在隨訪過程中,PD、PLI等水平均逐漸增長,但存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增長水平更顯著,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說明在口腔種植修復過程中,若患者伴有慢性牙周炎,術后早期牙周指數水平無明顯改變,但隨治療時間延長,會出現PIS、PLI、BI、PD水平逐漸升高情況,可能為影響患者種植體留存率主要影響因素之一,需實施針對性治療,以改善患者牙周狀態。
3.2牙周炎對齦溝炎癥因子水平影響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MMP-8、CRP、TNF-α、IL-6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治療后6個月、12個月、24個月時觀察組MMP-8、CRP、TNF-α、IL-6水平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考慮原因為,MMP-8為存在于大多數哺乳動物結締組織中的膠原裂解酶,在出現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如IL-6、TNF-α等)升高時,會刺激中性粒細胞釋放MMP-8,以消除炎癥反應、參與創面修復,因此在發生機體炎癥反應狀態時,其血清學指標快速上升;CRP為人體在發生炎癥反應、創傷應激反應后,在血清中快速上升的一種蛋白質,通過加強吞噬細胞及補體作用,以清除侵入體內的病原微生物,并清除凋亡、壞死細胞組織,以降低機體感染程度;TNF-α具增強自然殺傷細胞功能、調節機體免疫狀態、對抗感染等作用,還可通過刺激IL-1產生IL-6,以強化免疫調節過程,因此機體在發生感染后,其血清學水平快速升高,參與至免疫調節過程中;IL-6生物學效應廣泛,能夠調節B細胞生長、分化,增強自然殺傷細胞殺傷效應,人體各個組織器官中均由IL-6分泌細胞,在發生炎癥反應、創傷反應時,IL-6水平快速上升;從本次研究結果可見,兩組患者治療后3個月時間內,并未出現明顯齦溝炎癥反應情況,考慮原因可能與術前潔治、術后局部抗菌藥物應用有關,且在治療后患者對自身種植體重視程度相對較高。在醫生指導下,患者在短時間內可基本維持良好口腔衛生狀態,但隨治療時間延長,患者自我口腔衛生管理逐漸下降,對種植體自我護理管理重視程度下降,可能會增加其齦溝炎癥反應程度;同時受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礎牙槽骨質量影響,可能會增加其牙周功能損傷,出現局部血運障礙、免疫能力下降等情況,增加牙周細菌感染風險,進而增加齦溝炎癥反應水平;而未伴有慢性牙周炎患者,可能其本身擁有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醫囑遵從率高,因此隨治療后時間延長,并未明顯影響其齦溝炎癥反應程度。謝也斯[4]在對103例接受種植固定修復患者研究中,將其以初診時不同牙周炎癥反應程度分組,結果顯示,盡管不同牙周炎癥反應程度患者種植體留存率均為100%,但重度牙周炎患者PDI≥5mm、種植體探診后出血(BOPI)陽性率顯著提升,說明在口腔種植修復治療中,若患者初診時存在較嚴重牙周炎癥反應,更易引發種植體周圍病,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
3.3牙周炎對種植體功能及種植體留存率影響
口腔種植修復需兼顧咀嚼、美觀、語言舒適等多方面需求,若出現種植體周圍炎,則會影響種植體功能,進而影響患者口頜系統整體功能。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3個月兩組語言功能、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舒適度、美觀度評分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6個月、12個月兩組語言功能評分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6個月、12個月、24個月時觀察組固位功能、咀嚼功能、舒適度、美觀度評分均較對照組低,且治療后24個月觀察組語言功能評分較對照組低,說明術后6個月開始,存在慢性牙周炎患者整體種植體功能均出現顯著下降情況,考慮原因可能與觀察組患者牙周炎癥反應程度逐漸增加、牙周狀態逐漸下降有關,出現牙周組織紅腫、變色等情況,進而會影響患者種植體功能,出現咀嚼能力下降、舒適度下降、美觀度下降等情況[5];其中語言功能僅在治療后24個月時出現明顯變化,考慮原因為,牙齒語言功能多與牙齒位置、牙體是否脫落有關,而若患者種植體并未脫落,或脫落種植體非前牙,則對其語言功能影響較小,而在種植體留存率比較中,治療后3個月、6個月、12個月時觀察組種植體留存率分別為100.00%、100.00%、96.67%,均于對照組100.00%、100.00%、100.00%水平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4個月觀察組種植體留存率為91.67%,較對照組98.72%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盡管隨治療開展,觀察組患者逐漸出現炎癥反應,但炎癥反應相對較輕微,但隨種植體使用時間延長,受牙周炎癥反應嚴重程度增加、牙周狀態異常影響,會影響種植體穩定性,增加種植體松動、脫落發生風險,進而可能會影響患者語言功能,提示患者治療后24個月語言功能下降,可能與前牙種植體脫落有關,提示在對牙列缺損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治療中,若患者伴有慢性牙周炎,則在其治療前后均需嚴格控制牙周炎癥反應,并加強治療后遠期口腔自我清潔指導、免疫調節管理等,以降低其遠期牙周炎癥反應程度,提升其牙周組織及牙槽骨對種植體支持能力,降低種植體松動、脫落發生風險。但本次研究局限性為,對患者術后隨訪遠期隨訪時間相對較短,未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延長隨訪時間,因此可能會影響對是否伴有慢性牙周炎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患者種植體留存情況判斷結果。
綜上,在對牙列缺損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治療中,若患者伴有牙周炎,會影響其牙周指數水平,增加其牙周炎癥反應程度,影響其牙齒功能,且會降低治療遠期種植體留存率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偉. 種植修復技術治療慢性牙周炎患者對齦溝液內人軟骨糖蛋白39及抵抗素水平影響[J]. 臨床軍醫雜志, 2020, 48(2):193-194.
[2]孟煥新. 中國牙周病防治指南[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
[3]李冠娥, 張彬, 范新昊. 慢性牙周炎導致牙列缺損患者種植修復治療近遠期臨床效果分析[J]. 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 2021, 24(3):298-302.
[4]謝也斯, 孟煥新, 韓劼,等. 牙周炎罹患程度對種植修復體周圍組織健康狀況的影響[J]. 中日友好醫院學報, 2020, 34(3):149-152.
[5]傅人杰, 姚江偉, 孫佳青. 口腔種植修復對牙列缺失患者咀嚼功能及齦溝液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和腫瘤壞死因子-α表達的影響[J]. 中國醫師進修雜志, 2021, 44(4):353-356.
第一作者簡介:姚博文,男,大學學士,西安新城聯合佳醫口腔門診部,主治醫師,口腔種植學
通訊作者簡介:馬淑芳,女,碩士研究生,西安新城聯合佳醫口腔門診部,主治醫師,兒童口腔醫學,口腔正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