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發亮
關鍵詞:腦梗后遺癥;家庭康復護理干預;FMA;SAS及SDS評分
【中圖分類號】 ?R4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5--01
腦梗是神經內科常見病癥,疾病后遺癥較多,致殘率高。對于腦梗后遺癥患者,因為經濟、環境等原因,很長時間在院接受系統性康復,因此保持患者居家期間仍有滿意的康復效果是臨床關注重點[1]。常規護理往往忽視家庭干預,使得護理效果產生脫節,基于此家庭康復護理干預被廣泛重視和認可,也認為是將良好康復效果從院內延續到患者家庭的有效方法[2]。研究分析家庭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后遺癥患者FMA、SAS及SDS評分的改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基本資料
研究對象: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腦梗塞患者106例。研究時間:2020年1月~2021年6月。用數字抽簽方法將106例患者分組,分別納入到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中有53例患者,組內有31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52~72歲,平均年齡(61.48±4.96)歲。對照組中有53例患者,組內有30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51~73歲,平均年齡(62.11±4.75)歲。兩組患者相互對比各方面基礎信息無明顯差異,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治療期間對照組實施傳統形式的神經內科護理,同時出院時予以詳細出院指導,告知復查時間,講解出院后用藥注意事項,康復要點,出院后不進行干預。
干預組增加家庭康復護理干預,具體方法:
出院后定期進行家庭訪問,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制定一段時間內的康復目標,鼓勵患者穩步朝設立的目標前進。根據患者存在的腦梗后遺癥,示范康復訓練的動作要點并給予指導和糾正。關于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早期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功能鍛煉,初期主要是關節活動、握手訓練,逐步的增加起坐、橋式運動,再指導患者進行站立訓練并逐漸過渡到平衡和床邊活動。后期重視提高強化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吞咽障礙的患者,指導家屬為患者準備適合患者的食物,指導患者日常進行舌肌、頰肌及咀嚼肌運動練習,于每日三餐前30min開始訓練。指導患者每天進行語言能力強化訓練,可以預先制備一些內容不一的圖片,每次抽一張讓患者觀察、記憶,之后收起圖片鼓勵患者將圖片內容講出;同時要求家屬定時的詢問患者當前日期、所在地區、時間等。
1.3觀察指標
在干預前后利用FMA量表評估患者的運動功能,總分100,評分越高代表肢體功能功能改善效果越良好。在干預前后,通過SDS、SAS量表對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程度進行評價,分值越高則抑郁和焦慮程度更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獲得的數據資料均輸入SPSS25.0統計學軟件實施分析、處理,以x±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FMA評分
干預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對比雙方FMA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在干預后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隨著腦梗塞臨床治療手段的豐富,以及治療技術研究的深入,疾病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提升,但是疾病對機體產生的損傷、患者潛在的風險以及致殘率仍不容忽視。腦梗疾病對腦組織的損傷可能留有一系列后遺癥,常見的比如肢體功能障礙、認知障礙、吞咽障礙、語言障礙等,嚴重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質量,同時也會讓患者有壓力、負擔等,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3]。
此類患者康復的過程需要較長時間,以至于出院后還需患者根據不同的康復階段進行針對性康復訓練,獲得持續性的康復效果。臨床常規護理只能將護理效果持續到出院時,對患者出院后家庭中的康復內容關注度不足。家庭康復護理干預是有效延伸臨床優質護理策略的護理模式,也是為患者居家康復過程提供可靠保障的護理服務,通過家庭康復護理干預中靈活的隨訪手冊,能夠持續性的跟進患者的康復進程,強化患者對康復鍛煉的重視和疾病認知,也能進行心理方面干預,保障了患者獲得最為滿意的康復效果。
綜合此次研究結果,證明腦梗后遺癥患者通過家庭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機體功能康復效果,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問題,對患者預后的改善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胡玉俠.家庭延續性護理對老年腦梗死后偏癱患者康復的影響觀察[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8,16(2):111-113.
[2]徐紅,辛玉英,殷紅霞,王瑛莉,王笑豐,譚永晶.醫院-社區-家庭康復護理模式在急性期腦梗死偏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0,27(5):239-242.
[3]黃靜芳.家庭護理在腦梗死患者康復期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20,36(14):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