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非小細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療;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R5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5--01
肺癌是當前世界上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靠前的惡性腫瘤,每年全世界有138萬患者死于肺癌,足以可見研發與實施相關治療手段的重要性。結合臨床資料可以了解到,在肺癌病例中,非小細胞肺癌占所有病例80%左右[1]。因疾病起病隱匿、就醫不及時等原因,大多數患者錯過最佳手術時間,多采以傳統放化療等內科治療為主的方法。當放化療進入一個平臺期后,將面臨著預后較差、效果不佳等問題。隨著分子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以分子靶向治療為主的治療手段逐漸成為腫瘤研究領域的熱點,由此奠定了本次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
EGFR(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腎小球濾過率本身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一旦與表皮生長因子(EGF)組合可啟動細胞核內的有關基因,從而促進細胞分裂增殖。由于EGFR在非小細胞型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高表達,讓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抑制劑(EGFR-TKI)成為NSCLG中引人關注的靶向治療手段。在治療EGFR突變患者中,一線EGFR-TKIs在生存時間和治療療效上顯現出較大的優勢,所呈現的治療價值遠超單純化療。在早期治療晚期NSCLG患者中,常常應用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兩種藥物,這兩種藥物先后在2003年和2004年獲批使用,最早應用于美國臨床治療中,后續出現我國自主研制的鹽酸埃克替尼,這一種藥物屬于小分子EGFR-TKI,在85種激酶篩查中,該藥物可有效抑制EGFR及3個突變體,但對其余81種激酶并未產生顯著抑制作用,特異性特點被印證。與早期使用的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做對比,發現三種藥物在化學結構、作用機理等方面存在相似性,但是鹽酸埃克替尼凸顯出更強的安全、價位優勢。國內鮑明亮等以48例NSCLG患者為研究對象,他們分別應用埃克替尼,最終探查不同時間的ORR、DCR和不良反映。研究發現,埃克替尼更適用于晚期NSCLG的二、三線治療,不僅治療效果突出,且安全性較高,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有效低毒靶向藥物[2]。
二、腫瘤血管生成抑制劑
血管生成和腫瘤的生長、發展和轉移關系密切。鑒于這種關聯,一些學者研發了血管生成抑制劑藥物,優勢是療效突出、不易耐藥、副作用小,成為治療NSCLG分子靶向治療的研究熱點,現從以下三個方面介紹與認識這類藥物。
1、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單克隆抗體。貝伐單抗可以選擇性與VEGF異構體結合,可有效抑制VEGF活性,通過阻斷腫瘤血管信號,達到抑制腫瘤發展的目的。Sandler A等在研究中得出結論,北伐單抗聯合化療可以顯著提高轉移、復發NSCLG患者的PFS、OS和ORR,所以可以將貝伐單抗用于復發轉移的非鱗癌型NSCLG患者[3]。
2、血管內皮抑制素。這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抗癌藥物,通過特異性阻斷腫瘤新生血管生成,進而抑制腫瘤發展。近期有研究表明,恩度與吉西他濱、順鉑聯合使用,可以提升晚期NSCLG患者 客觀有效率,這將成為今后研究的熱點[4]。
3、MMPI(matrix metallo protelnase inhibitor,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它可以降低細胞外基質和基底膜分泌性的跨膜蛋白,在促進血管生成基礎上,達到抑制和抵抗腫瘤的目的。當前已經合成了大量的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內源性抑制劑、人工合成或表達的抑制劑、從天然產物中分離得到的抑制劑,部分已進入臨床試驗。MMPI促進了抗腫瘤活性的治療與研究相繼開展,但是在Ⅲ期臨床研究中,并未發現有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的作用。
三、EML4-ALK抑制劑
以往研究中發現,NSCLG患者中ALK基因重排比率為3%—6%,而全球視角內ALK突變陽性新發NSCLG病例高達6.8萬人,EML4-ALK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用于NSCLG患者臨床治療過程中,被視為新的治療手段,已經有幾種小分子ALK激酶抑制劑應用于臨床階段并獲取了不錯的治療療效[5]。
克里唑替尼是輝瑞公司以靶向ALK和MET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劑。早在2011年應用于美國治療晚期NSCLG患者的臨床中,作用是抑制NSCLG中的ALK激酶和ATP,也對兩者結合后產生的的一系列反應進行抑制,達到降低激酶活性、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基本1年內產生獲得性耐藥,將這類藥物聯合化療藥物共同治療晚期NSCLG患者,會起到較強的抑制腫瘤作用,后續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進入21世紀后,患腫瘤疾病的人群有所增多,尤其是肺癌,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有必要研究和研發相關治療手段,可為后續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迄今為止,靶向藥物已經在臨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凸顯了較強功效,可以給患者帶去生的希望,為此,今后依舊需要在靶向治療中加深探索與研究,進而助力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亢佳星,王靜媛. 非小細胞肺癌驅動基因及分子靶向治療研究進展[J]. 中國基層醫藥,2020,(03):381-382-383-384.
[2]王淑云,孫玉萍. 非小細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療研究進展[J]. 精準醫學雜志,2019,34(02):99-104.
[3]王瑩,朱玉龍. EGFR-TKI分子靶向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研究進展[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06):91-92+95.
[4]陳文杰,李高峰. 非小細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療研究進展[J]. 現代腫瘤醫學,2017,25(12):1994-1996.
[5]石遠凱, 孫燕, 丁翠敏,等. 中國埃克替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專家共識(2015版)[J]. 中國肺癌雜志, 2015, 19(7):489-494.
作者信息:全凌潔,女(2000.11-),漢族,籍貫:湖南永州,本科在讀。研究方向:臨床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