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技術的發展、技術手段的革新給各行各業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沖擊,考古出土品管理領域也不例外。文章以考古出土品管理的信息化為研究對象,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闡述信息化對管理模式的影響,旨在促進考古出土品保護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考古出土品管理;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TP3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4-0-03
經過四十余年的發展,信息化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考古工作的各個環節,其中以田野勘探、發掘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統建設成就尤為卓著。在出土品管理環節,李科威最早提出了開發考古發掘資料管理系統的設想[1],不久之后,我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率先在班村遺址的發掘中使用計算機管理發掘資料[2]。有關勘探發掘數據和文物藏品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已有不少,而對考古出土品如何實現信息化管理仍少有探討。實際上,考古出土品的保管不僅是對田野發掘實物成果的梳理保存,也是開展學術研究和展覽教育的基礎保障,建立符合考古出土品需要、提高工作效率、確保藏品安全、推進資源共享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是勢在必行。
1 上海博物館考古出土品管理方式的演進
作為擁有考古發掘團體資質的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上海博物館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上海市境內先后調查并發掘了數十處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的遺址。隨著發掘工作的推進,一方面考古出土品的數量不斷增加,對于考古出土品的數字化要求在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在實際工作中仍存在人手和空間資源不足的問題。如何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就成了擺在考古單位面前的難題。
在初建階段,從考古出土品的信息采集收錄到保存維護全部依賴人工手動記錄,除了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外,根據不同發掘地點單獨成冊的手工賬冊難以進行數據合并、對比和分析。同樣,由于個人書寫方式和習慣的不同,容易使數據出差錯或不完整。
計算機技術普及后,Excel電子賬冊逐步取代人工賬冊,考古出土品邁出了數字化的第一步,在很大程度上規避了人工書寫帶來的登記錯誤,同時提高了信息合并和分析的效率。但這僅僅是改變了出土品信息的記錄方式和保存介質,管理方式并未發生太大變化,所有流程仍需要人員手動完成并記錄,軟件在數據收集、統計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工作效率上沒有實質性的提高。
2015年,為配合田野考古工作,實現多地點發掘數據的同時采集,上海博物館開始嘗試以單機電腦為服務器建設考古出土品數據庫,通過軟件本地存儲考古出土品信息。但這種方式的短板很快顯現出來,一是“信息孤島化”,多臺電腦進行數據匯總時容易出現數據覆蓋、重復統計等錯誤;二是數據匯總需要單獨申請權限,流程較為煩瑣;三是采集數據量增大,難以完成批量數據處理(尤其是對照片的處理);四是檢索查找指標項有限,查找登記號缺失的藏品時十分不便。
為克服“單機版”系統帶來的不便,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統完成局域網版本的升級改造,相應的系統功能也根據出土品管理的實際需求有了很大的提升。局域網信息系統的建立,有效解決了單機版系統存在的嚴重短板。同時,物聯網和RFID技術的成熟也給出土品管理方式的升級帶來了契機。
上海博物館具有考古發掘單位和文物收藏單位的雙重身份。在這一前提下,考古出土品的信息化不僅關系著發掘成果的保存研究,也會參與到館內的展覽活動中。2016年,上海境內接連啟動數個重大考古遺址項目,考古出土品管理壓力驟增,已有的局域網信息系統難以滿足工作需要。與此同時,為實現市政府各部門數據資源匯聚共享和業務有效協同,上海市全面推行電子政務云建設,因此,上海博物館借此將其在2019年升級為依托政務云服務的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統。
2 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統架構
2.1 業務流程描述
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包括出土品檔案管理、庫房管理、展覽管理、保護管理、物聯管控、統計報表和系統管理等模塊,考慮到近幾年展覽和保護的迫切性,其中展覽管理和保護管理兩個模塊是為后期藏品保護和利用預先開發設置的。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統實現了數字資源的批量處理、業務全流程化的管控和多維度角色權限控制,為后期數據資源開放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系統的業務信息流在執行時,申請人需要先通過權限認證,在線填寫表單后向主管發起申請,主管審批通過后進入實際執行環節,并同步更新出土品數據狀態,完成出土品相關業務的處理。
2.2 系統架構
根據設計的總體目標,本系統采用了面向服務的架構(SOA)設計方式。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是基于標準和松散耦合的服務架構,通過中立性的接口和協議對各服務組件進行連接和數據共享,實現服務功能[3]。接口和協議的中立性確保組件不受編譯語言、開發平臺的限制,交互雙方某一方的改動并不會影響到另一方。SOA的優勢在于可復用性、靈活性,以及更好的擴展性和可用性,不僅滿足考古出土品信息及時更新的需求,也兼顧了科技發展背景下系統的可擴展性。
2.3 功能設計
可視化工作臺實時動態展示了庫房出土品實時動態數量、待辦事項、出土品按類別、組和件餅狀分布圖、出土品月度出入庫數量統計、出土品月度新增數量和新增附件數量統計、歷年出土品新增數量統計、出土遺址數量分布統計和出土品年代數量分布統計。
出土品管理模塊實現了出土品完整檔案管理,包括出土品登記、審核、視圖、數據批量導入導出、出土品打印和出土品附件。隨著考古工作的持續推進,大量的出土品信息需要不斷整理、登記、數據校對和審核,在登記的方式上,除了支持單條信息的增加,還可以通過Excel模版整理數據后批量導入系統。
庫房管理模塊實現了出土品入庫、外借、歸庫、盤點和移動管理等功能。出土品的入庫、出庫管理能夠實現庫房出土品信息的出入庫狀態跟蹤,準確反映流通信息。在入庫登記時,入庫形式分成歸庫、考古出土品移交;在出庫登記時,出庫形式分成借展和移交,并對借展的信息按照預定歸庫時間設定了歸庫的提醒。出土品的出入庫支持自定義節點流程化的審批管理,流程審批完成后,庫房管理員再確認出入庫完成;確認形式支持電腦端和手持終端兩種,確認后詳細記錄出入庫時間、存放位置、確認人、確認設備等信息,出入庫時現狀功能記錄了每件出土品的實際狀況描述和實際拍攝圖片信息,形成現狀歷史。庫房的盤點管理支持在線制定盤點計劃,盤點范圍可以是整個庫房或者是選定的盤點位置,盤點結束后系統自動生成盤點報告,盤點報告包括盤點信息、盤點位置數量差異比對。
展覽管理模塊包括展覽登記、展覽二維碼、展覽附件和展覽打印。展覽登記可以將每個展覽的信息和相關展品統一登記,展覽登記提供了在線展覽策劃,多人協同從出土品中篩選展品等功能。展品的二維碼功能,能夠在線為每個展品生成二維碼,在觀眾掃描二維碼的同時支持以H5形式在線查看展品圖文、語音和視頻等信息。展覽的附件功能,方便將展覽期間相關的現場照片、音視頻、文檔等資料上傳到展覽信息中,便于將展覽的所有資料統一歸屬到展覽信息中。展覽的打印功能,可以在線自定義設計展品清單和展簽。
保護管理模塊包括現狀管理、事故管理、殘損管理、修復管理和注銷管理。現狀管理定期記錄了出土品現狀的信息,包括現狀的說明、記錄日期和照片,現狀管理與出土品管理形成了出土品的現狀歷史。事故管理記錄了出土品事故日期、事故的描述、處理依據、處理結果和照片等。殘損管理記錄了出土品的殘損程度描述和照片。修復管理記錄了出土品修復過程詳情,包括出土品修復前現狀、修復方案、修復中日志、修復后結果等,通過修復前后的比對,將修復步驟規范化、流程化、具體化,讓修復更加直觀,使管理者能清楚看到每個出土品的具體修復過程。注銷管理記錄了出土品的注銷原因、注銷日期和照片,經過審批后,自動生成注銷單。
系統工具模塊包括圖像處理服務、圖像批量管理、打印模版設計、RFID設備管理、RFID庫位綁定和RFID出土品綁定。圖像處理服務能夠在上傳較大圖片時自動將圖片壓縮成不同尺寸的格式供電腦端和移動端等場景使用,提高瀏覽圖片的速度。圖像批量管理提供所有尺寸圖片的查詢和管理功能。打印模版設計可以將出入庫等業務單據在線自定義設計打印模版。RFID設備管理提供對硬件設備與系統連接管理,管理每臺設備的啟用和禁用,記錄設備編號、設備型號、所屬庫房、設備狀況、注冊日期,每臺設備正式使用前需要進行系統備案,通過審核后才能使用。RFID庫位綁定功能是將庫位關聯RFID電子標簽,在出入庫時先掃描庫位標簽再確認處理,避免出土品存放位置出現差錯,通過掃描庫位標簽也可以快速盤點出土品。RFID出土品綁定提供了出土品和RFID電子標簽的綁定管理功能。
系統管理模塊主要包括部門管理、用戶管理、角色管理、權限管理、數據字典和日志管理。部門管理是對館內系統用戶的部門架構的設置。用戶管理提供系統賬號的建立和管理功能。角色管理將角色權限劃分為操作權限、部門權限、庫房權限和字段權限,滿足不同系統用戶對使用權限的靈活設置。數據字典模塊可以統一管理各個模塊的指標項配置信息。日志管理記錄了系統日志、模塊日志、設備日志和系統更新日志。
3 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統的應用價值
3.1 簡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出土品入庫、出土品編目、出土品出庫、出土品修復、出土品盤點是考古出土品管理的主要業務,為保證出土品安全并適應各業務的不同需要,傳統流程往往要經過填寫表格(入庫單、出庫單等)、部門領導簽字確認、物賬核對、分管領導簽字確認等步驟,其中又以出土品盤點最為耗時耗力。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統依托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和開放互聯系統,對出土品管理工作進行扁平化設計,實現流程的刪繁就簡。
3.2 提高清點準確性,減少移動損壞
以往出土品的統計、查找、盤點等工作,往往依賴管理人員根據賬冊按圖索驥,不僅工作時間較長,降低工作效率,而且容易在搬動中對出土品造成損壞。RFID技術則可以利用無線射頻對出土品的電子標簽進行讀寫,具有無接觸、精準定位兩大優點。在對出土品進行確認、盤點時,管理人員只需要手持RFID閱讀器在出土品柜架前掃視,即可獲得相關信息;在提用特定出土品時,管理人員可以通過RFID手持機檢索或系統指標項檢索兩種方式靈活確定出土品藏位。這樣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減少了對出土品的損壞。
3.3 數據存儲全面,自動更新出土品檔案
出土品檔案是指能夠科學、準確、完整反映出土品全部情況的記錄材料,除了年代、材質、尺寸、重量、現狀描述、來源等基本信息,還包括專家鑒定意見、修復經過等詳細記錄以及必要的拓片、照片等非文字資料。相較于紙質檔案,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統不僅保存了已有的文字資料,而且支持存儲多種格式的數碼圖片、視頻甚至數字模型文件,出土品資料修改、殘損修復、出庫等系統內操作記錄也會同步至檔案中,參展出土品使用的基礎資料、文字說明、導覽語音以及出版記錄等同樣會記入檔案。云端存儲則進一步保障了檔案取用的便捷和安全。
3.4 數據統計高效,助推考古資料活化利用
隨著出土品信息化日漸成熟,考古資料活化利用的形式也愈加豐富多樣,以下面四類為例。
第一,根據出土品數據統計策劃專題考古展覽(時代、材質、用途、文明類型等),實現文物遺產的社會共享,在科普考古基礎知識的同時向公眾傳播考古學的價值意義,在教育傳播層面推動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學科發展。
第二,利用考古數字化資源開展互動體驗教育,運用多媒體互動、AR、VR等技術提升展示吸引力,將出土品的圖文、語音、視頻和三維模型等信息通過新技術媒介展示給觀眾,激發觀眾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引導觀眾主動探索并了解文物。
第三,通過模擬考古現場組織勘探發掘、考古現場清理等體驗活動,讓觀眾體驗文物、遺址的發掘過程,滿足探索考古的好奇心,接觸到更專業、科學的考古學基礎知識,真正認識考古的意義。
第四,考古出土品信息化是專業領域內考古資料共享(學術交流、資源共享等)的基礎性工作。全面真實的考古發掘紀實資料不僅為考古學術研究提供真實有效的證物實料,也為文物的背景故事研究提供客觀事實依據。開放共享的系統建設模式完全規避信息孤島,實現知識信息的高度分享,完成考古出土品文物的最大限度數據挖掘,為文物深度研究及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4 結語
考古出土品管理信息化建設是一個長期過程。現階段,考古出土品信息管理系統所具備的快捷、靈活、多樣化的功能為提升出土品管理工作效率、開展學術研究和更新文物檔案提供了很大便利。在這一基礎上,如何深度對接田野考古信息系統和文物展覽系統,推進實現田野考古“發掘—整理—保管”全過程的信息化,為考古研究提供更全面、宏觀的立足點,為策劃展覽教育活動提供更科學、更新穎的視角,以更加主動的姿態參與到大眾文化生活中,為實現考古資源社會化作出貢獻,是值得不斷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李科威.計算機考古芻議[J].東南文化,1988(5):172.
[2] [英]霍立治.計算機與考古學[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5(6):69.
[3] 葉鈺,應時,李偉齋,等.面向服務體系結構及其系統構建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5(2):32-34.
作者簡介:鄭博(1989—),男,浙江寧波人,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