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昭儀
在中國,冠心病患者約有1100 多萬例。大多數患者可以服用他汀類藥物或阿司匹林治療,藥物治療也是控制冠心病病情的基礎。而血管狹窄嚴重的患者則需要進行血運重建,主要包括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心臟支架)和冠脈旁路移植術(心臟搭橋)。但是大多數患者對這兩種手術方式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哪種方法更好。
“支架”手術全稱是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也就是通過橈動脈或股動脈穿刺在冠狀動脈的狹窄處植入支架,把病變部位的血管撐起來,以此來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狀態。
早在20 世紀70 年代,醫務工作者開始嘗試使用微創手術治愈冠心病。他們像靜脈注射那樣用針穿刺患者的外周血管,從穿刺口插入一條特殊的導管,沿血管走形上行到心臟的冠狀動脈口,然后注射造影劑,使冠狀動脈顯影以找到冠狀動脈的堵塞部位。隨后從導管中插入一條細鋼絲穿過病變部位,將一個氣囊送到病變處,再擴張球囊將粥樣斑塊壓碎、擠開,最后退出球囊,使冠脈管腔恢復通暢。這就是常說的冠狀動脈造影術及球囊擴張術。
但人們很快發現單純的球囊擴張后很容易再次發生血管堵塞,于是醫生開始在血管被擴張后植入金屬支架支撐來防止血管的再次狹窄。這種支架是一種可擴張開的、多孔不銹鋼(或其他金屬如鈷合金)的、起支撐作用的管狀物,研究者們還給金屬裸支架穿上一層藥物的“外衣”,如紫三醇、絲裂霉素等,也就是“藥物支架”,以此來抑制血管內皮的增生,明顯降低了術后早期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率。
“搭橋”手術全稱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顧名思義,就是建一座橋梁跨過障礙,使通行順暢。冠狀動脈搭橋術就是從患者其他部位取一條血管,將這條自身血管一端與主動脈縫合,另一端則接連在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的遠端,移植的血管就像一座橋一樣架在主動脈和冠狀動脈之間,跨越了冠狀動脈狹窄的部位。血液從主動脈通過所搭的橋直接到達阻塞的冠狀動脈遠端,灌注心肌,消除心肌缺血,重新建立良好的血液供應。有多處冠狀動脈狹窄時則需要建立多架橋梁以全面改善心肌缺血的情況。
“搭橋”術的宗旨是此路不通,再開辟新的路,目的是要保障心肌供血,讓心肌正常工作。
支架植入術是通過導管技術完成的,僅需要局部麻醉,創傷小,痛苦輕,短期內即可出院,也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迅速開通閉塞血管最為有效的重要手段。不過,即便是藥物支架的使用也不能完全避免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
外科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能夠徹底治療100%閉塞的冠狀動脈病變,消除心肌缺血。而且從材料學角度來說,搭橋采用自身血管材料,沒有排異和炎癥反應的問題,而介入治療則使用人工合成材料,到目前為止仍無法與自身的血管材料相媲美。
但冠狀動脈搭橋術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點,手術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并且需要開胸實施,手術創傷較大,住院時間長,恢復正?;顒勇?。
選擇搭橋還是支架,總體來說,還要根據具體患者的具體情況看,主要從以下3 個方面整體分析。

支架植入術
如果患者只是一根血管相對簡單的病變,那么毋庸置疑,支架植入是第一選擇,創傷小,恢復快,預后好。相反,如果患者冠脈血管病變呈現嚴重的彌漫鈣化、扭曲等情況,支架就無能為力了,需要進行冠狀動脈搭橋來進一步解決冠狀動脈的病變。不過能否進行冠狀動脈搭橋術的關鍵還在于患者自身周圍血管的好壞,如果自身血管曲張、鈣化或硬化,用做搭橋的血管效果就不好,或者根本就不適合搭橋手術。
外科搭橋手術創傷性比較大,對患者的要求也比較高,高齡、腎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這些都是增加手術風險的高危因素,因此,很多患者本身不具備外科手術的條件。而支架植入創傷性小,對高風險患者相對安全些。
支架植入手術的再次手術比例比較高,往往與支架術后血管再次狹窄有關。在這一點上,搭橋手術是相對有優勢的。以前國內常規的搭橋手術多采用一根動脈橋、兩根靜脈橋,但靜脈橋有一個缺點就是閉塞率高。據統計,靜脈橋10 年以后,大約有一半的患者需要再次血管化治療,二次搭橋手術風險比較大。因此現在有“全動脈化”搭橋手術方式,除了前降支首選的左乳內動脈外,還可以選用右乳內動脈、橈動脈、胃網膜右動脈和腹壁下動脈等3~4 根橋血管來滿足患者需求。

支架和搭橋手術后,很多人認為病情得到了緩解就無需繼續用藥,其實不然。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兩種方法只是想辦法恢復了冠狀動脈的血供,而沒有解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問題。而且心臟的動脈有多條分支,支架植入或搭橋術只能選擇性地解決一條或幾條動脈分支狹窄,不能保證其他血管今后不會發生粥樣硬化狹窄。所以支架和搭橋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粥樣硬化的進程,心絞痛、心肌梗死等依然無法避免。
所以,無論是支架還是搭橋術后,都需要規律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和調脂藥物。一是減少或延緩支架或橋血管的再狹窄;二是減輕癥狀,改善生活質量;三是延緩病情發展,減少猝死、心肌梗死、腦卒中等重大心血管病事件發生。同時,患者還需要控制好自身的危險因素,如調整飲食運動,嚴格戒煙、嚴格控制血壓、血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