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墨
受疫情影響,居家學習、在線上課成為大多數孩子的學習常態。這不僅僅是對老師和學生的挑戰,更是對家長的挑戰。
網課環境下,尤其凸顯家庭教育狀態。家長應該如何陪伴孩子度過?如何緩解和調節孩子以及自己的情緒?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這樣才能過上孩子快樂學習、家長安心工作的生活。
然而,每一種情緒背后都有成長的心理需要。一個人幸福與否,往往取決于非智力因素,主要與情緒有關。家長情緒穩定平和,才能處理好親子關系,而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必要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疫情這個特殊時期,家長需要關注自身情緒并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這樣才能過上孩子快樂學習、家長安心工作的生活。
幫助孩子疏導情緒,家長需要學習分辨什么狀態是一般情緒問題,什么狀態是高危風險,這樣才能不過度焦慮,有思考有策略地幫助孩子疏導情緒,避免一般情緒問題演變成情緒障礙問題。
一般情緒問題指由特定事件而不是莫名其妙引起的不良情緒,持續時間不長,能夠在自己理智的控制下解決,能夠通過父母的耐心疏導靜下來,能夠維持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
居家網課之下,父母和孩子都比較容易產生一般情緒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大家都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而遷怒家人對方,最后引發激烈的親子沖突、家庭戰爭。這些情緒問題如果能夠被看見并及時解決,就不會造成嚴重后果。
因此,如何合理地調節這些情緒問題是家長和孩子的一大挑戰,家長需要多學習,學會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讓整個家庭都不被這個挑戰打倒,讓孩子逐漸發展出較為成熟的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管理一般有3 個階段:“無意識的壓抑或發泄”到“有意識的宣泄與表達”再到“有意識的覺察與成長”。
在孩子有不良情緒時,如他已經很用心了但還是沒寫完作業而大哭大鬧時,家長可以這樣思考并嘗試:
(1)情緒剛來的那一刻,孩子大哭大鬧,此時處于情緒管理第一階段。這個時候父母說什么孩子都聽不進去,所以先別急著做任何講道理的工作,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鬧一會兒,或者用有趣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2)當孩子開始平靜下來,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做第二階段情緒管理。耐心安撫孩子并鼓勵孩子表達“我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因為作業沒寫完,所以有了不好的情緒”等原因,并鼓勵孩子下一次也用直接表達的方式或者用其他成熟的方式宣泄。
(3)待孩子完全冷靜下來,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進行第三階段情緒管理。家長可以與孩子深入探討,讓他們察覺自己為什么發脾氣,情緒化行為解決不了問題,接納自己這次沒寫完作業的事實,并與父母一同商量怎樣才能高效完成作業。
每一次情緒的發生,其實都是孩子覺察與成長的機會。以上這些情緒管理方式操練多了,家長有了經驗,孩子再發脾氣,便不會那么慌亂急躁,知道下次孩子情緒來時不是靠吼,不靠打罵壓制,而是先讓孩子發泄,再去共情他的情緒,溫柔又堅定地和孩子談。而孩子在這個教育過程當中慢慢成長,以后情緒管理可能可以一步到位到達第三階段,就不需要家長再勞心疏導了。
高危風險
大腦前額葉是理智腦的一部分,負責理性控制人的行為,是大腦當中最高級的部分,也是最晚成熟的部分。對于中小學生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前額葉的發育遠遠不成熟,情感勝過理智,很容易在負面情緒的驅使之下沖動地作出過激行為。
因此,家長務必增強風險意識,一定要避免與孩子發生一些激烈對抗的沖突。此外,還要提高警惕性,觀察孩子是否存在自我傷害、非常偏執極端過激的想法、強烈的輕生念頭甚至是輕生計劃這樣的高危行為。如果出現,請務必立刻帶孩子求助醫院,或尋求學校班主任、心理老師的支持。

疫情網課期間,很多時候父母的情緒也會失控,情緒失控容易吞噬掉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讓孩子一直處在擔驚受怕的心境中。小學生會出現焦慮和不良行為問題,而青少年則會出現抑郁癥、學習問題以及其他嚴重問題。那么家長應該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
這孩子怎么就那么“不聽話”呢?我該怎么辦?
當親子溝通中出現焦慮、憤怒等情緒,家長不要回避,而應去正視這些情緒。只有對自己的情緒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作出正確判斷或決策。
需要謹記,罵孩子甚至打孩子都不能解決問題。
不過,如果沒有壓制住自身的不良情緒也不要過度自責。情緒發泄之后,更重要的是找出產生矛盾的癥結,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緩和親子矛盾。
脾氣來的時候要學會“慢處理”。比如說話和作出行動之前先等待3 秒鐘。可以嘗試先深呼吸,然后問自己:“我這是怎么了?我想要什么?我現在是什么感受?”
相比認識和反省自身情緒,積極妥善地調控情緒更為重要。
可以通過自我安慰來調控與安撫自己的情緒,也可以通過適度的運動、聽音樂、練習書法、彈奏樂器等行動平復自己的情緒,避免陷于不能自拔的不良情緒中。
家長對于情緒的控制可以成為孩子的榜樣,幫助孩子也能夠擁有管理情緒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家長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是對孩子無原則的妥協,應該與孩子一起制定目標,并鼓勵孩子實現目標。一旦孩子有進步或達到既定目標,也要及時給予激勵等正向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