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艷

時令已快到驚蟄,陜北地區雪過天晴,氣溫驟降,店頭這座產煤小鎮的氣溫低到零下10度左右,呼嘯的西北風刮得人臉頰生疼。
這樣的冷天,符大利精力充沛地穿梭在井上井下,忙活著與王國法院士團隊溝通方案,與北京天地瑪珂公司、華為等廠家、技術人員共同研究智能化裝備應用的問題。今年,他所在的單位黃陵礦業一號煤礦將要迎接國家能源局組織的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驗收。沉浸式的工作讓他感到每天都活力煥發。
作為全國智能化無人開采技術推廣應用的“功臣”,符大利曾技驚四座,一舉排除德國專家未解決的技術故障;2014年5月,他帶領團隊率先在全國實現智能化無人開采。如今,已深耕智能開采領域8年。
“去年年初開始,礦上組建11個專班、合計22個項目,今年5月,我們還要建成國際一流的智能化選煤廠。”言語中流露的自信讓人怎么也聯想不到,這位“大國工匠”“煤礦智能化專家”曾經是個差點當“逃兵”的門外漢。完成這一蛻變,符大利奮斗了20年,他說是熱衷技術的初心支撐自己走到今天。
當礦工之前,符大利干過裝潢、運營過招待所,屢受挫敗。2002年,他聽從在煤礦當工人的父親的建議,來到黃陵礦業工作,分配到一號煤礦綜采隊當起一名電工。
上班第三天,符大利就打起退堂鼓。從井口到井下工作面一個來回步行15公里,負重50斤的配件和工具,身材瘦小的符大利感到很吃力,趁著巷道漆黑,沒人看見,他一邊走一邊偷偷抹眼淚。
父親符永彪看出了兒子的心事,他的一句話點醒了想要放棄的符大利:“你想明天不受累,今天必須吃苦受累!你不想機械性地干苦力活,必須學好技術!”
骨子里不服輸的符大利下定決心學技術。他有幸師從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王軍明。師傅對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行,重來!”
師傅的嚴苛讓符大利養成了嚴謹、細致、高標準作業的習慣。時常為搞明白一個細節,他像高三的趕考生一樣,熬到夜里兩三點睡覺。專業書里橫七豎八地畫滿符號、寫滿注釋。勤學、苦練、細思、重實踐,讓符大利積累下不少經驗,幾年功夫下來便能獨當一面。
2007年5月,一號煤礦首次在綜采工作面運輸機使用了德國福伊特軟啟動裝置,因“水土不服”,設備運行3個月便出現超溫、閥芯堵塞等故障。每次發生故障都要請德國的工程師處理,而工程師不常駐礦區,這就會影響生產。
符大利經常跟著德國專家一起處理故障,逐漸摸清了原理,琢磨出一套改造方案。德國基建在全世界都屬一流,廠家對自己的設備很是自信,加之技術保守,反對改造設備。
沒有德國專家的幫助,設備參數設置全是英文,圖紙缺失嚴重,重重困難讓大伙兒一籌莫展。而符大利不迷信權威,他暗自立誓:“一定要突破技術壟斷,不能受制于人!”
當一個人懷有強烈愿望時,一天24小時連做夢都會沉浸其中。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符大利不顧妻子反對,住到礦上,兩個月沒回過一次家。
他每天守在現場觀察琢磨、動手改造。學歷低就自學英語,拿出工具書對照圖紙說明逐句翻譯,他還自學CAD制圖,仔細研究每個零部件工作原理。經過一段時間的鉆研和反復試驗,符大利成了新設備的“活手冊”。
洗澡、吃飯、走路,符大利的腦子里都想著改造方案。有次升井洗澡,他看到淋浴上的水汽,頓時豁然開朗,急忙換上工裝下井,經過反復分析試驗,在福伊特內部循環水路中增加外部冷卻器,調整機頭機尾的注水時間,改造后福伊特連續9個月無故障運行。
一段時間不見聯絡,德國公司做售后回訪打電話問:“你們把設備撤了嗎?這么久沒見請工程師做售后服務?”
這次“洋設備”的成功改造在行業內引起不小震動,就連德國的廠商都翹起大拇指為符大利點贊,“機電大拿”的美譽在礦區廣為流傳。
工作的樂趣潛藏在超越困難的過程中,符大利在技術革新中體會到樂趣,大顯身手。多年來,他組織、參與的技術改造累計60余項,其中42項獲獎,申報專利19項,成為機電技術領域的“領頭雁”。
單單改造設備已無法滿足符大利的求知欲,從小在礦區長大,親眼目睹過井下事故,他想做的不僅是讓設備無故障運行,而是讓采煤更安全,礦工更體面。
2014年初,符大利等來了這樣的機會。黃陵礦業在一號煤礦1001工作面開展國產智能化無人開采成套技術裝備工業試驗。這是煤礦人眼中的“梅里雪山”,史上無一家成功。作為礦區屈指可數的高技能人才,符大利被委以重任,作為項目主要負責人牽頭完成任務。
設備安裝運行過程中困難重重。面對控制系統復雜、煤機接收信號受磁場干擾一個個“攔路虎”,他挑選精兵強將組成技術攻關小組,集智創新,時常加班加點處理問題。最忙的時候,他一口氣下了43個井,因過度勞累,符大利患上面癱,井下巷道風大,面癱患者見不得風,他便把中藥、西藥全部裝在兜里,不舒服就馬上吃藥, 餓了啃幾口粘著煤渣的面包,困了在防爆車上打個盹兒。
歷時4個月,反反復復進行了20多次試驗,技術團隊先后完成11項技術改造,其中,符大利個人有8項專利應用到國產智能化無人開采技術上,2項獲國家發明專利。
2014年4月2日,是載入煤炭行業發展史冊的一天。在一號煤礦調度指揮中心,兩名西裝革履的礦工走到操控臺前,嫻熟地通過地面指揮控制中心的控制系統操控按鈕,啟動了井下綜采工作面各個生產設備,順利實現了遠程控制煤機采煤和綜采支架的移架推溜作業。幾代煤礦人夢想的井下“無人化”智能開采在黃陵礦業一號煤礦實現了。
該項技術通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成果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我國煤礦智能化無人開采技術的空白。作為技術帶頭人,符大利的名字也被整個煤炭行業熟知,此時的他已然從工作中尋找到了人生價值——為600萬礦工實現地面采煤夢而矢志奮斗。
2015年8月,符大利再次出征,帶領團隊建成全國首個中厚煤層智能化無人綜采工作面。至此,一號煤礦形成了較薄、中厚煤層、一井兩面智能化開采煤炭生產新格局。
2016年7月,第二個中厚煤層621智能化工作面開始進入安裝、調試、試運行,符大利帶領技術人員僅用7天時間完成調試任務,創造了我國智能化無人開采系統調試新紀錄。
2017年,成長為全國煤炭智能化開采專家的符大利,被評為全國能源化學地質系統首批“大國工匠”,成為陜西省獲得該榮譽的第一人。
符大利深知,智能開采時代,誰擁有卓越的專業技術團隊,行業領先的技術創新成果,誰便擁有在智能化礦井建設領域占據制高點的制勝籌碼。
為培育出高素質人才隊伍,2016年7月,符大利擔任一號煤礦青年創新創效工作室的負責人。他創新性地開展技師大講堂、技術分享會,定期開展技術比武、崗位練兵活動,大力開展科技項目攻關,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和專利應運而生,短短幾年內,完成科技項目52項,獲得國家專利17項,實用新型專利102項,培養出4名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為人才和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
有了智囊團的集智創新,2019年9月15日,一號煤礦又一次迎來“高光時刻”。符大利和技術團隊共同完成的“基于動態地質模型大數據融合迭代規劃控制策略的智能開采技術”研究,像給人體拍CT片一樣,長了“透視眼”,能夠精準割煤,實現由傳統記憶割煤向三維空間感知和自動截割的技術跨越,該項目通過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成果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談到成功的秘訣,符大利說:“有幸遇到好師傅,遇到好平臺,遇到好機遇。”他把成績歸功于企業和他人。歷經20年的成長蛻變,工作對于他則是一種享受,一種修行。

寬敞明亮的調度指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