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環

老張在醫院查腦CT 時,發現了腔隙性腦梗塞。這把他嚇得不輕,連忙問醫生自己是不是得了小型的腦梗塞,會不會癱瘓,要怎么辦才好?
醫生讓老張不要過度擔心,說腔隙性腦梗塞與真正的腦梗塞還是有區別的。治療與否,主要看腔隙性腦梗塞是否出現了癥狀。
從字面意思上看,腔隙性腦梗塞好像是腦梗塞的一種。實際上,腔隙性腦梗塞只是一個影像學的概念,指發生在大腦深部直徑15mm 以內的小梗塞。
CT 由于分辨率和成像原理的限制,凡是X 線通過低密度的組織都可能會呈現出“黑點”或“暗點”。腔隙性腦梗塞在CT 上就是“小黑點”,有時候CT 也會把組織間隙、血管間隙等結構或者病變誤以為“腔隙性腦梗塞”。
所以,CT 查出腔隙性腦梗塞后,建議找一位有經驗的神經科醫師,結合臨床檢查結果進行咨詢;有需要的話,進一步行顱腦核磁共振(MRI)檢查,來判斷到底是不是真的“腔隙性腦梗塞”。
年齡老化是腔隙性腦梗塞的主要因素。隨著人體老化,動脈系統出現粥樣硬化、退行性改變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些都是造成腔隙性腦梗塞的危險因素。
目前還有一種說法,是老化引起血管退行性改變及腦組織萎縮,導致腦組織間隙增大,在影像學檢查時,會表現出類似小范圍梗塞。
如果MRI也判斷真的是“腔隙性腦梗塞”,而又沒有中風的癥狀(如偏癱、偏身麻木、言語不清等),則很可能是陳舊性的無癥狀性腔隙性腦梗塞。這在老年人群中相當常見(60歲以上約20%),提示實際上已經有過輕微中風了,只是病灶太小,或發生在神經功能不是很重要的區域,才沒有明顯的癥狀。
發現有腔隙性腦梗塞,需要進一步檢查,看看有沒有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等危險因素,有沒有抽煙、肥胖、少運動等不良生活方式。有條件的還可以行頸部血管彩超檢查或者無創動脈硬化檢查,看看有沒有動脈硬化的表現,如內中膜增厚、頸動脈斑塊等。
如果沒有發現上述危險因素,可以繼續觀察,定期健康體檢,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暫時可以不用藥。
大部分腔隙性腦梗塞發生在大腦的非功能區,所以未出現癥狀,只在做腦CT 或是核磁檢查后才發現。但有些患者的“腔梗”發生在功能區,就會出現肢體運動障礙,典型的癥狀就是單側肢體的力量減弱,或是出現肢體麻木、說話含糊不清、喝水吃飯時出現嗆咳等癥狀。
對于出現癥狀的“腔梗”,治療方式等同于腦梗塞,需要使用他汀、阿司匹林進行預防性治療,以預防復發。
腦梗塞的發生與“三高”慢性病、吸煙、肥胖等因素相關。如果發現這些危險因素,應在醫生的建議下采取積極的措施,盡可能控制危險因素。如有高血壓病需要控制好血壓,有糖尿病需控制好血糖,有高血脂控制好血脂。
如果存在多重危險因素,主治醫生判斷存在較高的中風或者冠心病風險,還要服用抗血小板藥(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等),或者他汀類降脂藥。
總之,腔隙性腦梗塞與真正的腦梗塞既不一樣,又有共同點。沒有癥狀的“腔梗”只需要控制基礎疾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煙,避免酗酒,適當運動,多吃蔬菜等。但對于出現癥狀的“腔梗”,在治療上則等同于腦梗塞,需要積極用藥預防復發,同時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