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大

春夏養陽,系中醫因時制宜養生原則之一。謂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養生者宜順時而養,須護養體內陽氣,使之保持充沛。此時,凡有耗損陽氣及阻礙陽氣暢達的情況皆應避免。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根據自然界陰陽交替的規律,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方法,春夏養陽,以助生長之氣;秋冬養陰,以助收藏之氣。養即供養也,這種養生理念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人只有依此季節的變化特點,供養人體所需要的陰精或陽氣,生命過程才能與自然界生物一樣,順應生長化收藏的規律而得享天年。
中醫認為,陽氣具有防御、溫煦、推動、固攝和氣化作用。陽氣就跟太陽一樣,太陽出來暖洋洋,人有陽氣也才能身體暖暖和和的。如果陽氣不足,就會導致身體御寒能力下降,出現以“寒”癥為總體特征的陽虛體質。
陽虛主要表現為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其他的表現常有精神不振、消沉、體力下降;喜熱飲食、吃涼的東西容易拉肚子,身體抵抗力較弱、受點寒就容易感冒。
細化到所影響臟腑的生理功能,比如,影響脾的運化、寒濕水飲停聚,可出現痰多、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影響腎,則出現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腰部冷痛、性欲減退;女性則導致血瘀、月經延后、痛經等等。
夏季陽光直射地面,氣溫升高,天地間陽氣偏盛,自然界呈現蓬勃生長的局面。但是,夏季白天長,夜間短,人的活動量增加,消耗的陽氣也會增多,加之人們貪飲納涼,避熱就寒,也會消耗一部分陽氣。所以,就陰陽的平衡而言,夏季陽氣消耗得多,陰氣消耗得少。而人們在炎熱的天氣,人們多只知補充水分(包括飲料、水果等),而不知守護陽氣,夏季的寒性腹瀉就是這樣產生的。
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卻常被人忽略。所以,先哲提醒后人,春夏季節要注意涵養陽氣。
我們都知道,秋冬養陰主要是要注意營養,適當進食一些滋補類的食物。春夏養陽是否也是適當進食一些溫補之物呢?
這顯然是不對的,陽氣在養不在補。若陽氣本就不虛,卻再去補的話,則容易出現陽氣亢盛不制的表現。夏季養陽之養,除了讓不足的陽氣更多,還在于使陽氣的功能更活躍。那么,夏季如何養護陽氣呢?
1.春夏養陽,首先要做的就是別貪涼。春夏是陽氣長養的季節,要順應陽氣的生長,而不要隨意去消耗它。貪涼無論是酷熱的夏天,還是乍暖還寒的春天,都屬于陰邪。春夏氣候溫熱,肌腠打開之后,雖然有利于散熱降溫,卻也給陰寒之邪更多的機會。
2.春夏養陽,其次要做好“出汗”。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其性粘滯”,夏天暑濕之邪明顯,這時勞作常會大汗淋漓,雖覺勞累卻輕松舒爽。這是因為,出汗也是排濕的一種方式,讓陽氣得到更好的散發,也是在養陽。為此,可根據個人體能狀態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跑步、游泳、打球、戶外徒步及爬山等,也可適量吃一些生姜或辣椒,以發散體表和胃腸內的濕寒之氣。還可適當曬太陽,以天之陽補人之陽,早上9~10 點,下午4~5 點,曬背部(督脈)10~15 分鐘,老人小孩,以及體弱怕冷之人尤其適合。
3.春夏養陽,空調冷飲要控制好。夏天最受人歡迎的是吹空調,但如果一直呆在空調房里,空調的溫度開得太低,則會肌腠閉塞,幾乎不出汗,體內的濕氣陰寒之邪無法排出,也會傷及機體的陽氣。
夏天吃冷飲也是現代人必不可少的防暑方式。從養陽的角度出發,冷飲是不適宜養護陽氣的,尤其是過度、大量的冷飲,更有可能直接傷及陽氣,這也是養陽需要注意的。
4.春夏養陽,適當午睡。根據四時養生的原則,春夏兩季應該“夜臥早起”,尤其是夏天,更應該“無厭于日”,這樣才是更好的養陽方式。
所以,春夏兩季,晚上可以適當稍晚入睡,但要堅持早起,切勿心生懈怠之意。同時,根據“子午流注”的養生理論,正午時分可以適當小憩。午睡一會,以不超過1 小時為原則。更利于養護好陽氣,促進陰陽二氣的調和。
同時,要保持心情愉悅,充滿活力,切忌憤怒和郁悶,使自己的心情順應萬物的生長。
1.藥敷。利用三伏天炎熱氣候,敷以辛溫、逐痰、走竄、通經平喘藥物,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可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防病治病的目的。患氣管炎、肺氣腫及哮喘的人,夏至后貼敷膏藥,就是春夏養陽(冬病夏治)的外治療法。
2.艾灸。養護陽氣的好方法,既可顧護陽氣,又能驅散寒邪。腎俞穴,督脈的腰陽關、至陽穴、大椎穴,皆是養陽護陽要穴,每個穴位每次艾灸時間15分鐘,溫度以自覺溫暖即可。
3.穴位按摩。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根源,易損難復,按摩氣海、足三里、涌泉穴可以助陽,每天按2 次,每穴5 分鐘,以酸痛為度。
4.泡腳。用溫鹽水睡前泡腳30 分鐘,有時間可以用艾葉一把、花椒30 顆、肉桂10g、石菖蒲15g,煮沸放至合適溫度,沐足30分鐘,幫助溫經驅寒。